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高校“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思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42 浏览:22000
论文导读:三个层面给予高度概括提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鲜明的论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概论”课程的重点内容。文章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思路进行实践和探讨:抓住“灵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课堂;围绕“主题”,实现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统一;把握“精髓”,体现两种精神的融合和创新;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论课教学思路
[作者简介]潘敏(1968-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江苏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ZCZ40)和2013年南通职业大学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优化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13-ZD-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45-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升华到“囯魂”“精髓”和“方向”的战略高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囯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给予高度概括提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鲜明的论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行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的重要内容。在目前高校的课堂上,由于受到上课形式、课堂条件、课时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仅将其作为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里面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考查。但从整个“概论”课的逻辑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将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本文试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抓住“灵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课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理由,居于统领地位。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令大学生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念。但是,一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高大空”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教学显得刻板、枯燥和抽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知识点多,而课时则相对不足,教师不能做到完整、透彻地讲授,学生对理论难以把握和运用。
要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课堂,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实践、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阐述、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让经典理论从书斋走向现实,使科学理论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教学思路上可做如下处理:
首先,简化内容,突出重点,进行专题教学。“概论”教材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实际上是围绕着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三件大事”而展开的。“概论”课教师不应该拘泥于章节体系授课,应该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深刻领会理论精神,细细研读教材内容,提炼要点、实质和精髓,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策略为重点,在有限的课时内精心设计教学专题,构建模块化、专题化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教学具有整体性的效果,让教材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体系,深化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
其次,强化应用,注重能力,开展互动教学。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单纯的讲授式教学策略已不可能让他们体验到理论的魅力,只有在实践中活跃着的理论才是鲜活生动、能说服人的。因此,要站在时代前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理由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作用。选取贴近生活、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在有创造性的研究和讨论中展开专题的“师生互动”“生间互动”,通过“老师讲,学生问;学生谈,学生辩”,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互动式教学还能发挥团队学习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辨明真理。

二、围绕“主题”,实现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理由。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核心。“90后”的大学生在理想的追求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自己面对的历史机遇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等理由又存在诸多困惑。因此,要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理想状况,既要承认大学生关注个人理想的合理性,又要强调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的制约性,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着力研究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特点,结合学生人生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讲解共同理想,在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方向下,抓住三个结合点:职业理想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论文导读: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李新芝.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刘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上一页12
要考虑个人兴趣和特长;生活理想既要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又要凸显大学生的个性;道德理想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要求,又要有自我鲜明的特色。让学生以谋求自身发展为起点,去理解和追求社会的共同理想,再从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找到实现个人理想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个人的“成才梦”与国家民族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三、把握“精髓”,体现两种精神的融合和创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高校中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方面,两个“精神”的教育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主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经典常见的案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接受和内化,这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然后,再以学生的理解、感受和表达等具体和感性的形式为基础,提炼出两个“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所在,这又是一个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不断交替上升所形成的螺旋式路线,实际上与哲学上的认识基本规律的路线是吻合的,具有科学性。
另一方面,两个“精神”教育密切联系、辩证推动,不能割裂开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各个时代传承的结果;时代精神是当前世界精神的精华,是各个民族当代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是人类世界历史的经和纬,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全貌。我们在理解民族精神的时候,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抓住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我们在理解时代精神的时候,必须结合民族的特征,抓住本民族时代精神的本质。二者密切联系、辩证推动、相互渗透。

四、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荣辱观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中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历来存在“只宣传、不教育”“只说教、不践行”的弊端。我们主张概论课中的荣辱观教育应遵循如下教育思路:
第一,应大力发挥实践课的作用。“概论”课内容丰富,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生活,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是必要而有益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辨是非,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冲击,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过程,就是对荣辱观判断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园的文明状况、实训教学或顶岗实习中遇到的理由、社会风气或社会秩序的目前状况,建立一种道德观的标准,将这些日常的实践进行正确的评判和取舍,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知荣知耻并如是践行的目的。
第二,荣辱观教育要重视评价的作用,体现知行统一。教学中的评价应该是多向性、多元性的,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亦或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是是与非的评价,也可以是性质的评价、层次的评价;既可以是客观真理性的评价,也可以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同时,道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层次的。人们在定位自己、评价别人的时候,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理性和感情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不仅作为评价的客体存在,而更要作为评价的主体存在,不仅让学生道德知识能学以致用,更能调动其理智和感情因素与知识相互作用,真切体验到社会的存在,从而使道德标准入脑入心,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是在掌握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融思想、政治、心理、道德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多维教育,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认同。而要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正认同,使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有一整套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虽然各有侧重,但四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在“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根据四者各自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授,又要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认识上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而且在行为上成为大学生自觉践行准则,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邓红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索,2011(7).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新芝.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刘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