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公平观实践成就及基本经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14 浏览:18826
论文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继续积极对社会公平进行探索,在各领域都取 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旨在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公平观的实践成就,总结历程中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 社会公平 实践 基本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公平观的实践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公平的认识和主张不断发展进步,在此基础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各领域建设统筹协调,取得了当前中国社会公平观实践的巨大成就。

1.政治文明进步明显

政治文明建设相较于其他领域,对政治正义内涵的体现更为明显。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巨大的变化,对政治体制和政治意识等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和法治建设方面,力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选择。就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说,在党内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建设方面、在基层自治方面,建设都获得了显著成就。法治是一个由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构成的统一整体,法治与正义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发展环境由相对封闭到日愈开放,社会生活由相对简单到日渐丰富,人们的思想由相对禁锢到日益活跃,既为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又提出了良好的条件。

2.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为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的实现与超越,最终要靠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来实现。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才能为社会各领域(包括经济领域自身)的正义提供基础。我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工业、农业、国内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以几个主要的发展指标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8213亿美元、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

3.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开展等,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即使面对复杂的冲突和形势,我国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认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同时也努力反对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和谐共进的局面。以图书出版为例,我国的图书出版数量由1978年年末的4

2.6亿册增加至2013年底的83亿册。

4.社会建设效果显著

近年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社会公平的作用所在。以下面三方面的成绩为代表。就业方面。我国安置的就业人员的数量已从1979年年末的902.6万人增加至2013年年末的76977万人,增加了近85倍。教育方面。以在校生人数为例,1978年年末至2013年末,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从850万人增加至2647.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880万人增加至1960.2万人;中学在校生人数由6548万人增加至6876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增加至9360.5万人;幼儿园在校生人数从787万人增加至3894.7万人。医疗卫生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全国医院病床由185万张增加至618万张;全国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由246万人增加到了71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由当初的18.9万个增加至现在的973597个。

5.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认识的加深,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要求日益受到重视,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正义观念得到空前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表现在:水库的建设方面,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林业发展方面,污染治理方面,资源节约方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等方面。以造林面积和保护区的数量为例,1978至2013年间,全国造林面积由449.7万公顷扩大至609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61个增加至407个。

5.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谱写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经历了蓬勃发展、全面进步、科学发展的阶段,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和坚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素质通过系统培训得到大幅度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坚定,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不断强化。全国机关干部老中青结合的梯次结构已经形成,干部队伍分布趋于合理,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公开、竞争、择优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推荐、测评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环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有明显改善。同时,各级党组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公平观的基本经验

1.坚持中国的坚强领导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由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来领导,社会主义公平观的主张与实践也必须坚持中国的坚强领导。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把社会公平观的研究开展好,才能把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好,才能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的坚强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正义观科学、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作用绝不是一句空话。凡是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活跃、社会和谐、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地论文导读:社会公平观的主张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要将其看作一项具有独特对象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活动,处理好涉及各方各层面的理由。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策略,综合考虑人和物的因素,注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兼顾体制机制的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
区,通常也是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活动正常开展、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落实的地区。在实践中,有的地方不适当地强调社会组织的自治性质,人为制造社会组织与各级党组织的对立情绪,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和保护社会组织的自发性,抵制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需要加以转变。

2.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列宁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主义观的主张与实践的最终目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的主体,也是成果享有的主体。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一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要为人民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给予人民更多的利益,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要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历史趋势的立足点上引导他们,哪怕他们暂时不理解、不接受,也不能用轻率的诺言来吸引他们。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对待农民理由时所说:“我们的利益决不是要今天就把农民争取过来,好使他们明天在我们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时又离开我们”。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3.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社会公平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中国社会公平观的主张与实践的发展同样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原则。一是中国社会公平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要服务于经计社会发展的大局。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二是中国社会公平观的主张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三是要在中国社会公平观的主张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要将其看作一项具有独特对象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活动,处理好涉及各方各层面的理由。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策略,综合考虑人和物的因素,注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兼顾体制机制的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98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51页
[3]《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53页
[4]《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31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文献出版社 2011年版,第712页
作者简介:
李莹(198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