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公益营销可以,别留下道德把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49 浏览:34266
论文导读:来,一边试图说服领导做出身体上的牺牲,一边设法让领导名字出现在点名名单里,以期借此机会,搭上顺风车,宣传自己。但是,有人注意到,大佬们似乎对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了解并不多,他们更多的是在强调自己对“冰水”的感受,至于资助渐冻人的本意,更是鲜有人提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参与者的动机表示质疑,国内一些主流
八月中旬,一场发源于美国的“冰桶挑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浇”到了中国,先是科技界再是演艺圈、体育明星,甚至连国家卫计委这样的政府部门也被卷进这场运动……似乎人人都期望被点名,这样好接受“挑战”,秀一把。甚至连普通大众,也看得心里发痒,纷纷磨拳擦掌“求点名”。在全民“来一桶”的风潮之中,俨然已经把“冰桶挑战”是为“渐冻人症”的罕见病进行募捐的初衷掩盖了。
什么是“冰桶挑战”?
“冰桶挑战”最初是由美国一位“渐冻人症”患者发起的,意在呼吁人们关注此病。这个“慈善游戏”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只需在两个选项中择其一,或者将一大桶冰水浇到自己头上,或者是向美国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协会捐赠100美元,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名人、恶搞、接力,滚雪球效应的各种要素都具备了,它很正义,也不那么极端,还有点捉弄人的小清新,除了冰桶,更关键的还有那三个被点名的挑战者,让不喜平静的公众得以窥见别人内心小小的隐私。
在行政化劝捐效果不大的情况下,“冰桶挑战”这种用互联网思维做公益的模式引起了巨大关注。公益行业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互联网、电商大佬们集体狂欢式的热情:优酷CEO古永锵、一加手机CEO刘作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小米董事长雷军、百度CEO李彦宏等大佬纷纷接受挑战。
“冰桶挑战”变味流行
随着“冰桶挑战”在中国的风靡,这场公益活动似乎有些变味:比如,周鸿祎不但把它当成一种励志的行为,还不忘拖沓了近三分钟的时间来推销一下自己的360,用作自我宣传,并在微博上教育用户要用360学术搜索了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又比如,雷军提前宣布参与挑战进行预热,而且还征集接下来挑战者的名单,搞起了“饥饿营销”。二位大佬惯用的营销思维也被带到了公益活动中。而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更是将果壳的品牌LOGO和SLOGAN生硬地植入到了自己接受“冰桶挑战”的动图末尾。而在诸位大佬玩儿得比较嗨的时候,魅族黄章拒绝了周鸿祎的挑战,并且回应称:“我还是捐100美金好了”。最重要的是,与此同时黄章还在论坛上表示,不会参加魅族9月2日举办的MX4等多款新品的发布会。这就比较讨巧了,你们玩儿你们的,我不参加,此“另类”之举倒是更吸引了眼球,尤其是他还巧妙地推出了MX4这款即将发布的产品。
所以,不管是参加“冰桶挑战”还是拒绝参加,各企业都借此提升了一下关注度。甚至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公关部门也都开始忙活起来,一边试图说服领导做出身体上的牺牲,一边设法让领导名字出现在点名名单里,以期借此机会,搭上顺风车,宣传自己。但是,有人注意到,大佬们似乎对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了解并不多,他们更多的是在强调自己对“冰水”的感受,至于资助渐冻人的本意,更是鲜有人提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参与者的动机表示质疑,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也陆续发出了“关于冰桶挑战,别只记得浇冰水”、“除了看热闹,更要关注渐冻人症这种残酷的罕见病本身”的呼吁。
“冰桶挑战”两国收效对比
反观美国科技巨头们的挑战视频,无论软植了Surface产品的盖茨还是拿斯诺登开点玩笑的贝索斯,无一例外地在传递“冰水”精神中,严肃并真诚地讲述了“ALS”群体的故事、筹款进展以及接受冰桶挑战的驱动理由——公益先行,娱乐次之。美国ASD组织通过一次“ALS冰桶挑战”筹款活动即获得了超过组织去年募款总额四倍的成功,在广泛赢得社会关注之时筹款活动大获成功。
而中国则是“泼水登头条,公益成附庸”,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在三天狂欢计收到106万捐赠,其中包括100万王思聪的个人一次性捐赠,以及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1万元捐赠等。这样,单从捐赠数量上来看,中国的“冰桶挑战”无疑是一次败笔,违背了募捐的初衷。
“冰桶挑战”公益营销需谨慎
企业借公益之名做营销,这也逐渐在被人们所接受,但前提是必须真正做出了有实际效果的公益行动,而非只是借助噱头卖弄营销手段。公众本来就对企业、明星和名人是否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存在道德批判的倾向。而各位互联网大佬们只通过社交网络“卖力”高调地进行公益表演,却鲜有真正有力度的实际行动,很难不给人一种借机炒作的感觉。随着更多人的清醒,这些企业难免遭受道德的批评。
其实,无论是明星还是名人,只要参与慈善公益行动,就很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但是假如参与者把慈善公益组织的宣传和劝募活动,当成一场个人实现张扬的“慈善秀”,而忘记了发起人原本的目的,把赚取社会的“注意力经济”放到第一位,这种宣传就难免被人拆穿。如果被冠上了“作秀”的帽子,自己所做的公益营销反而不利于自身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公众往往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企业大佬们做公益的动机,所以最好不要玩弄大众。与其作秀,倒不如来真的,如果用全心投入做产品的心态“玩”公益,而不是把公益成为“植入”品。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企业真正做了公益实事,大众是不会视而不见的。比如,时,加多宝捐出一个亿的同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对捐款一个亿的善举进行大肆的宣传,并未引起民众反感,反而是激起人们对有责任心的企业的尊重和热爱;又比如鲁甸地震时,阿迪力的送切糕行动,切实为灾区送去了食物,在做公益的同时,为切糕正名,也为自己的食品厂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所以,借助公益做营销不是不可以,但别落下道德的把柄。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dcyxchlw/lw46595.html上一论文:研讨数字营销进军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