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基于可持续经济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76 浏览:35638
论文导读: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产业总量虽有扩张,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产业短缺及技术落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
前言: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理由,以及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的发展战略。 2010年,中国就以6万亿美元的GDP超过日本的5.4万亿美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理由,最为突出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理由,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袭卷全球,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中国在此次逆潮及以后的影响中,要保持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增长,就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好产业结构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配第一定理为理论基础,从三产业发展规律入手,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理由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理由,提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若干策略。

一、我国产业结构状况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到现在的产业结构转型,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发展也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随机变动趋势。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制约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中国是有效的。但是,到2012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占GDP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占GDP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占GDP比重为44.6%。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而美国在2011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左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22%左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经济结构仍不合理,产业结构中存在很多理由,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表1 1978-2012年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及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二、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理由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图1中可以直观看出,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所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近十年基本水平波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突破生活型服务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理由仍然存在。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

由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28.19%,但是到2012年时,已经下降到10.1%,降幅非常明显。但与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超过2%,我国的第一产业结构仍然十分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三农”理由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04年至今,的一号文件始终围绕着“三农”理由,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征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低保五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农民最低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农”理由每年都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但是,“三农”理由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太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有效的流通组织,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理由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2.工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使用率低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 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47.88%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8年,再次回升到47.45%,此后波动较小,到2012时仍占全国GDP的比重45.3%。 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产业总量虽有扩张,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产业短缺及技术落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产业升级面对困难。二是高新技术不成熟,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粗放式经济发展,造成资源使用率低下,加剧了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投资效益系数和单位资本创造的国民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三是现阶段产业素质低,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升级缓慢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微小,仅相差3.07个百分点,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三产基于可持续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理由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业在GDP结构中论文导读:
的比重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直到2007年起,由于第二产业的增速放缓并且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迎来拐点,反弹的力度比较强,到2012年占全国GDP的比重44.6%。总体上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第三产业大体呈上升趋势,但与美国相比,到2012年仍落后将近二十五个百分点。根据配第一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第三产业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状况充分验证了这一定理。第三产业的GDP占比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具有范围广、行业多、就业能力强、资本吸纳力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理由,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总量偏小,行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对于一些二线城市,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三、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策略

首先,夯实农业地位,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是一切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虽然农业在GDP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转变: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学习西方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设备技术含量,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产出。二是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品牌,走基于可持续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出农村,走向世界。三是政府应该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等,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其次,加速推进工业化,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要从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性发展,转变过去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把我国由全球“加工厂”变为全球“生产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转变单一经济结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重视知识经济,推进产业和经济结构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品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比例协调。
再次,全方位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注重优化服务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虽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但鉴于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今后应加快以现代物流、设计咨询、电子商务、健康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等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逐步打破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的垄断经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二是利用国际服务业投资,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整体服务水平,并严防外资并购过程中形成的行业垄断和民族品牌流失。三是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和一些层次较低、盈利水平不高而社会又非常需要的行业,增加其活力和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面对金融危机,外需不足、内需疲软,产业结构转型是中国应对现存理由的必经之路。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中国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经济手段,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孟刚、蒋志敏,《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车维汗.《发展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涛、曹永旭.论产业结构合理化[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9(14)
[5]吴美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目前状况、特点及演进方向[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9(23)
[6]温圣敏.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目前状况及未来方向[期刊论文]-华人时刊 2012(7)
[7]马堃、李科、王娜.我国产业机构调整目前状况及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商 2011(31)
[8]柳希超、丁长青.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刍议[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 2010(10)
作者简介:
刘小翔(1989-),男,汉族,河南信阳,延安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财经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