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回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31 浏览:94847
论文导读:
语言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而教师精彩的回应则能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指引、鞭策作用。回应是一门艺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教师回应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术,也是一项技能,活动中的有效回应是为了让教师的“教”更有深意,幼儿的“学”更有价值。但对于一线幼儿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回应一直是教学过程中很难解决好的重要内容。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相应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幼儿。这让我们明确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时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学习时有价值的理由,然后再把理由“还给”幼儿,激发他们投入到新一轮的深思、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
案例一
1.情境。语言活动《狮子和老鼠》中,教师在出示狮子和老鼠的图片后,提了一个开放的理由:“你们认为他们俩会是什么关系?”幼儿马上形成了两派:有的说是朋友,有的说是敌人。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一名幼儿说:“他们的脸上都微笑着,所以是朋友。”另一名幼儿则反对:“狮子是凶狠的动物,狮子很爱吃小动物,所以他们是敌人。”双方都各持充分理由。教师只好再等待并极力引导幼儿,等到幼儿都得出正确答案时,教师马上肯定答案,然后继续开展活动。而这时被否定的幼儿则还沉浸在争论的情境中,尤其是那个争论过被否定的幼儿,嘴里依然嘟嘟囔囔的,因为他还没想明白自己答案的“错误”。
2.剖析。在以上的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活动中“回应”的通用伎俩。当教师提问后,发现幼儿的回答有一点价值时,就会马上追问“为什么”“你认为”等这样的理由,表面上看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已经关注过了,对内容也已经挖掘过了,显得回应好像也有深度。但是,一旦追问后,幼儿的第二次回答并不正确或并不尽人意时,教师往往就会绕道而行,悄悄转移。看上去是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实际却并没有满足幼儿的需求。
3.策略。在以上活动中,教师的回应显得很苍白和牵强,这就涉及到教师回应的价值。教师回应的价值就在于:回应是否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是否使活动内容得到升华,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则可以选择用过渡语带过:“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我们继续往下看。”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的回答得到肯定,增强自信、满足需要,又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4.感悟。在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机智,也是教师不断实践后提炼出来的。
案例二
1.情境。绘本活动《我妈妈》,其中教师提问:“你妈妈是什么样的妈妈?”幼儿回答:“能干、聪明。”教师回应则是把孩子的话重复一遍,或者评价“真棒”“真好”。
2.剖析。重视并不等于肯定,过多的肯定会减弱鼓励的效用,教师重复孩子的话,表面看似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予以肯定,但实际教师过多重复会让有的孩子体会不到被鼓励的喜悦,因为别人跟着说也能获得类似的鼓励,从而会失去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教师单调的回应只是在重复幼儿原有的经验,却没有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帮助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回应不会推动孩子的发展。
3.策略。教师的回应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回应可分为两种:非言语回应和言语回应。非言语回应就是教师用一个眼神、表情,一种手势对幼儿做出回应。当幼儿对某个理由特别感兴趣、回答非常积极的时候,教师适合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回应。这样不会打断幼儿的思路,让幼儿畅所欲言,体现出教师支持者的身份。而言语回应就是教师以言语的方式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使幼儿很快得到明确的反馈信息,也是最直接和最积极的。在以上活动中,与其教师简单重复语言回应,还不如用肢体语言进行回应或者言语与肢体交替回应,也或者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提炼与总结,用增加经验的策略来进行回应。要让教师的回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深思理由。
4.感悟。教师的回应是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尊重幼儿的提问,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回应是个艺术性的过程,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和形式,及时调整自己回应的内容和形式,使自己的回应不仅能增加幼儿的原有经验,还要能激发幼儿的深思,所以教师的回应一定要发挥它最大化的价值。
总之,只有深入地关注和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及认知需要,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做好回应,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敏锐的观察者和积极的推动者,适时地对幼儿的回答报以有效回应,引发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同时,我们还应该发动家长也来共同关注孩子的理由,让孩子愿意提问、敢于质疑,做到有问必应,应必扩思,共同推动孩子的主动发展。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anyixuelunwen/lw7575.html上一论文:浅议交互式白板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