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论材质语言在当代雕塑中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35 浏览:143503
论文导读:
摘 要:当代雕塑创作中,艺术家对材质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塑造雕塑的形体,往往更深刻的作用是通过材料自身的属性来传递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思想,艺术家对雕塑材质的主动选择,不仅丰富了雕塑语言的内容,同时也拓展了当代雕塑的语言的表现能力。
关键词:当代雕塑;材质;肌理;语言
1005-5312(2013)33-0052-01
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来沟通、了解并传递自己的思想,艺术家所做的作品的艺术语言自然也不例外。艺术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只有具有相应的普适性才能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艺术家的思想也才能传递,艺术品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尽管普适性是语言的最大功能性需求,也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还是不能满足人类多层面的精神要求,因此语言的类型也种类繁多。
当代雕塑创作中,雕塑的本体语言是艺术家传递思想的具体构成元素,例如形体、结构、肌理、空间以及材质等。艺术家对材质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型体,往往还通过材料自身的属性来传递艺术家的思想,因此,雕塑的材质属性的发掘与拓展就雕塑本身来说,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隐喻作用。当代雕塑通过对材质隐喻的提示、转换、联想、记忆等手段,体现艺术家的自由表达精神,当代雕塑创作与传播也不再像传统雕塑艺术一样以叙事为目的,而是以体验为主,这也是当代雕塑语言呈现多样格局的主要理由。材质的选择也不再受艺术概念的限制,世间万物均可作为雕塑的材质,甚至是一个艺术家的观念。但艺术家在选择材质时,不能唯材质而材质,关键点是要通过材质的及其他艺术语言来传达作品的观念和艺术家的思想。
在材质类型的选择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金属材料、石料与现成品的选择是最具普适性的语言之一。以金属材质为例,艺术家因其特有的肌理与其他传统材料的大相径庭,而具有特殊有意味的语言特征和观念倾向。更重要的是,金属材质的切割、焊接等工论材质语言在当代雕塑中的作用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艺技法自身也具有很强的语言性。如中国当代雕塑家史金淞的创作在材质的选择上就特别注重对材质所隐寓的语言进行发掘与拓展。在史金淞的作品中,他喜欢大量地并连贯性地使用一些外表光滑、锋利、闪烁着寒光又有一丝高贵感的不锈钢材料,他用华丽、花哨、怪异的造型,看似繁复、精细又无功能性的细节装饰,转变材料原初的物理属性,将艺术家个人的体验设置于作品之中,在看似运用古老传统手艺修补拼凑出的极具现代性的机械物件中,给人一种叛逆、价值观的冲撞以及道德感的矛盾和人格分裂性。更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纯语言形式的创新和探讨上,史金淞认为:语言本身是可疑的,特别是有特征的语言,就像是市场上醒目的商标。“胡说八道”却只指性灵的方式比直白要有意思。史金淞的作品尽管使用的是机械的表象形式,内在却是一种现实经验的隐喻。
材质语言在雕塑形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当代雕塑中的材质属性具有显性与隐形两种类型。显性是指材料的质感、量感、色泽、易损程度、可操作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能;隐性是指人类感官对材质认识的感性认知,比如自然材质的历史感、人工材质的体验感、工业材质的疏离感、加工过程形成的肌理感等等。在当代雕塑创作中,艺术家偶然或故意通过材质的天然或人工肌理痕迹,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无论是材质的物理属性还是化学性能,所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肌理效果——光滑、凸凹等,在当代雕塑作品中,起着述说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物及社会对话乃至哲学观的作用。如当代著名雕塑家展望以不锈钢为主要材质的《假山石》系列作品,就是通过特殊的材质以及肌理来表达艺术家对现代社会、都市及人之间矛盾关系的深思。展望主要利用不锈钢材质作为雕塑语言,模仿真实的太湖石形状,又借用不锈钢的光滑表面消解太湖石的自然肌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作品中得到中和,同时也将雕塑家展望对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以及人的矛盾性深思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而雕塑家李秀勤的作品《被开启的记忆》呈现给我们的视觉感却与展望的不锈钢作品恰恰相反。李秀勤的作品通过体量巨大而又肌理粗砺的松木与光滑的金属铸造的盲文结合,以此来隐喻存活与死亡、聚合与离别的矛盾存在,也传达了艺术家自身对生命作用的深思。
当代雕塑创作中,艺术家对雕塑材质的主动选择,不仅丰富了雕塑语言的内容,同时也拓展了雕塑本体语言的自述能力。当代雕塑家的思想如何与雕塑的材质选择以及造型完美结合,如何通过发掘、拓展材质的物理属性,使其承担在作品中的文化价值、艺术观念等理由,已经成为当代雕塑家的共识。艺术家对材质语言的拓展与发掘,材质所隐喻的文化元素的再阐释,以此来探索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对当代人类社会存活的深思都对丰富和拓展当代雕塑艺术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元.材料与表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2]王炳社,赵惠霞.简论艺术材料的隐喻价值及其理解.文艺生活,2010年第12期.
[3]张向玉.雕塑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北方美术,1995年第4期.
[4]王春辰.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雕塑,2008年第6期.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anyanxlw/lw7596.html上一论文:简析《壮族嘹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