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教学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32 浏览:10379
论文导读:”成为课堂增效的亮点,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三课后及时反思——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是课堂教学持续增效的助推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
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空间,因而忽视了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使教学效率很低。“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是政治课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没有获得有效的教学发展,学生也难以学好政治。那么,怎样打造有效的政治课堂?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课前预设、课上引导和课后反思。

一、课前充分预设——有效教学的前提

所谓“课前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课前预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预演,它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政治教师在课前预设中必须富有弹性。所谓弹性就是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对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为此,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广泛收集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相关“素材”,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情境、备生活、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充分预设可以给接下来的教学留下足够的伸缩空间。
课前预设有弹性不等于没有主线、规律,像一盘散沙。“源于书本,但不局限于书本”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命题立意的指导思想之一。任何情况下,教材依然是教师教的基本依据。教材文本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前预设的主线,是课堂教学的主轨迹。弹性预设不是脱离书本,而是不断丰富书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满。弹性预设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课上巧妙引导——有效教学的关键

弹性的预设能推动动态的生成,但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尽相同,他们的真实水平往往无法精确估计,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全部预知课堂生成的状况和全部的细节。在预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也经常会发生诸多的意外,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案。能否巧妙利用“意外”,使“意外”成为课堂增效的亮点,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三、课后及时反思——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是课堂教学持续增效的助推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不会反思的教师,是缺少智慧的。
根据新的课程观,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其核心价值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从当今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少政治课堂的实效性不强,乃至低效。究其深层理由,是由于教师缺乏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这一本源的理解与反思。课程性质决定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政治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

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四、基于高中政治课自身特点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我们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没有凸显等。

2.反思教学资源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发生变化,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唯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将教学活动的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要求我们反思:教学资源的效能发挥如何;选取的教学资源是否具有代表性;学生是否能自觉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等。

3.反思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合作、自主、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我们反思: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教师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当学生活动不起来时,教师应做些什么;当学生活动脱离文本主旨时,教师又应做些什么等。

4.反思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要求政治教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求我们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合理;传统的教学策略是否还起作用;学生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对学生的评价是否科学;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理性的反思既是一种“离开教室后的行为”,也是一种“踏进教室前的行为”,既是上一节课的总结和提升,也是下一节课的开端和准备,是改善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课前预设、课上引导和课后反思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课前预设是基础,课上引导是关键,课后反思是保障。“充分预设,巧妙引导,及时反思”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基本环节。
〔责任编辑:庞远燕〕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zzwlw/lw8353.html上一论文:简谈让政治课堂有一个精彩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