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双十一”中电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87 浏览:81067
论文导读:
【事件回放】
“双十一”这六年
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剁手党”,11月11日凌晨用38分钟时间刷新天猫100亿成交额的时候,在大洋彼岸,新股阿里巴巴市值,正在往3000亿美元的高坡逼近。“双十一”这个光棍节,已经成为热衷于网络交易的全球消费者共同的狂欢节。这是迄今人类在经营活动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信任重组。
“双十一”,一个人造的节日,引领了一场狂欢,转变了一个行业。
自阿里2009年首次将“双十一”与网购联系起来,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
从2009年“双十一”,淘宝商城(现更名为天猫)27家商铺创下5200万元交易额,出乎所有人意料;到2014年“双十一”,淘宝天猫交易额达到了571亿元人民币,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阿里设计“双十一”的初衷,仅仅是希望通过事件营销,让当时的淘宝商城(如今的天猫)能摆脱“淘宝”二字的盛名阴影,以独立品牌的形象示人,根本没想到会演变成一个社会的节日。
于网民而言,“双十一”不再是那个曾经牵强附会的“光棍节”,摇身一变成为热火朝天的“网购节”。
于电商而言,“双十一”也不再是天猫独舞,已成为行业的集体狂欢。2013年,所有电商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包括京东商城、苏宁易购、易购网、当当、亚马逊、1号店、国美在内的各大电商巨头豪强纷纷拍马杀到。网购涉及的商品也已不仅仅是当年的服饰、箱包、家电、运动户外以及手机、数码等,还包括汽车、房产、金融等“高大上”的产品。
于媒体而言,从一场营销活动到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网购节”,从普通商品到房子、汽车,从5200万的交易额到571亿的奇迹,以“双十一”、“双十一”作为关键词在百度初步搜索了一下,仅11月的相关报道就多达78.6万篇,连外媒都有所关注。从题材上看有新闻、有评论,从涉及内容上看更是包罗万象。
“双十一”在当年或许只是灵光一闪的营销理念,但现在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作用。光棍节、剁手党,这些充满矫情、充满自信的中国新词汇,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新消费时尚用语。

【群友热议】
朱哲:电商某种作用上已经成了自媒体。自媒体、自电商说白了就是粉丝经济。赚的就是粉丝的钱。按照通俗解释,媒介事件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策划,以大众传媒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很明显“双十一”是个媒介事件。“双十一”的一些广告是什么“全年有365天,就等这一天。”为什么这一天非要是双十一,不是双12?很明显是企业或者电商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行为,通过大众媒介广泛得到了传播。最终受众又具有了消费者的身份,媒体只是推波助澜而已。
吴秋娟:联想到“双十一”,降价,永远是电商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真降价还是假降价,更重要的是营造降价的氛围。
媒体关注的是新闻里面的人,而“双十一”,人关注的是,电商抓住了,所以电商就抓住了人和媒体的眼球。人多了,脑袋就被带着走了。“双十一”前所有人都在讨论,感觉好像自己不参加就out了。媒体也是,关注大家关注的,引导大家的舆论。其实最终是电商在引导公众,引导媒体。
有人也许会说,老是打低价、打战,很low,总会有高大上的人喜欢不降价的精品的。这样的人肯定会有。但是仔细想想,LV等奢侈品为了维持档次不怎么降价,但是买LV的中国人一到了欧洲或者美国就狂扫货,为什么?是相比国内便宜。因此也诞生了很多或者跨境电商平台。
媒体的深度报道和创新都应该是建立在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基础上的,而电商主动出击,把握住了“双十一”,让它成为了民众的购物狂欢节,所以引领了媒体的议程设置,成为了热点。电商和媒体的设置议题融合了,抓住了人的眼球,通过降价和狂欢成就了马云的传说。降价,永远是电商最有杀伤力的武器;狂欢,购物的终极释放。
杨威:从正面讲,是电商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创造交易奇迹,具有新闻价值;从反面讲,是新闻记者无新闻可写,跟风炒作。媒体人应该更多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模式的,而不是什么成交金额,什么节日。
伍佳佳:“双十一”辐射到全球了,是一个大的经济事件。媒体关注的本身就是帮助宣传,理性在这个节日里不存在。
顾伟华:有一种说法,“双十一”,媒体也可以分为三等:一等媒体做融合、二等媒体做物流、三等媒体做报道。
融合应该是传统媒体正在做的头等大事。“双十一”是推动融合的机遇,因为媒体融合的实质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而电商是互联网的重要力量。
刘志丹:哪里火爆媒体就炒哪里。媒体,总是会关注一些社会的热点现象,“双十一”,一年比一年火爆。“双十一”,是一种噱头,各商家可能是把好几个月的销量,都集中在了一天爆发,这也是马取眼球的一种方式。其实就算不双十

一、网购也越来越被更多的普通群众所接受。.

白水:电商,看是马去的成功,实则是经济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碰撞产生的机遇,是时势造英雄。碰撞的过程中必定产生各种新奇的社会现象,而这正是媒体所需要的。
杨继: 为什么电商这么火?!我认为:在中国,主要是来源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还没有解放,喜欢凑热闹,盲目跟风,货源便宜了,你买我也跟着买。尤其女性,都喜欢折扣价,促销价,大家明明知道是涨价中的促销,为什么还要跟风去买。再有折扣价也好,促销价也好,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不是伪劣产品,尊重消费者的意愿,那么都可以搞促销。我们的有关监管部门要担起职责,加强从源头治理和监管,一旦发现理由,就要立即将理由在第一环节解决,否则产品流入市场危害性就更大,利益链更长。

【观 点】
媒体与电商的融合
◎李 柯
从2009年阿里首次将“双十一”与网购联系起来,到今天成为席卷全国的网购节,从2009年仅1篇与“双十一”相关报道,到今天数以百万计的新闻稿件,这不仅仅是中国电商巨头的智慧,也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媒体与电商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双十一”。
从2009年到2014年“双十一”,媒体已逐渐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促销活动这么简单,已然成为一个全民认可的论文导读:
节日,主题也不光是商品促销,而被赋予了更多的作用。
“双十一”影响力的扩大是一个过程,媒体对“双十一”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说清楚是因为“双十一”本身的魅力吸引了媒体,还是媒体的关注扩大了“双十一”的影响力。单从每年淘宝“双十一”当天成几何增长的参与用户数量而言,媒体就很难对其视而不见。因为公众关注的事件就是媒体关注的事件,即媒体对事物的关注程度与公众的关注程度成正比。但是媒体信息作为“信号”通过媒体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确也影响着公众的行为。按照传播学理论,媒体能够通过有重点地、有倾向地重复性报道,提高所报道信息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传递的“双十一”信息越多,吸引的公众就会越多。媒体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提高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关注,设置公众对这些事件的讨论顺序(即议程) 。
“双十一”制造了自己的内容,吸引了媒体的眼球。“双十一”通过媒体的传播,撩拨了所有人的神经。这种自我舆论主导的传播,胜过千万的广告。(肖国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