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中国银行保险产品金融消费者保护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8 浏览:16169
论文导读:与国际真正作用上的银保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理由,尤其是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消费者对银保产品的投诉日益增加,矛盾突出。本文就以下三个理由进行分析:(一)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保险法》和《保险公司暂行规定》第6条明确了我国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的法律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金融领域的交叉和混合经营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我国银行保险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我国的保险销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金融机构是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银行与保险还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银行保险产品本身也存在风险,特别是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投诉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金融消费者与银行间的纠纷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文章介绍并剖析银保合作产品及其存在的理由,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尝试提出相关法律完善倡议。
[关键词]银保产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披露;法律完善

一、银行保险概念和我国目前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保险产品应运而生,银行保险产品同时也是银行和保险合作的载体。关于银行保险的概念理由,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主要有渠道说{1}、产品服务说{2}和经营策略说{3}。共同发展经合组织(OECD)在2000年报告《世界金融服务一体化:前途与理由》中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销售保险产品或保险公司销售银行产品。从银行保险的最初形式来看,银行保险就是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销售渠道来销售其保险产品。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时间较短,业务层面也主要停留在初级银行模式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则基本上采用股权合作模式。深度股权合作才是集团化银保合作的重要途径,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金融一体的资产管理集团,如平安集团、浙商等都是银行、保险、证劵、金融一体化的体现。银行保险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实践推动理论研究,基于银保合作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也促使监管部门开始反思并积极改革金融政策。

二、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理由

纵观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处在“分销协议”合作方式为主的初级阶段,还未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的充分融合,存在合作松散、产品结构单一、服务不到位等理由,与国际真正作用上的银保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理由,尤其是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消费者对银保产品的投诉日益增加,矛盾突出。本文就以下三个理由进行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保险法》和《保险公司暂行规定》第6条明确了我国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分业经营背景下,2006年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资商业银行股权。201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说明我国对银行销售保险的监管在制度上还没有法律层次上的规范。这些法律文件在法律效力上都属部门规章,效力层次较低,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另外,法律规范性文件名目繁多、相互之间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得重复规范、规范空白、规范标准不一等情况的出现。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包括银行推介银保产品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包括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后持有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近年引发的消费者与银行关于银保产品的争议焦点都集中于消费者的“存款”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保险金”。销售人员的误导销售,严重损害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信誉,其中包括销售过程中虚假业务宜传理由,印制宣传单不符合规范,利用发放赠品诱导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客户信息泄露,避重就轻、隐瞒重要信息,如犹豫期、分红不确定、退保风险等。销售人员并没有详细解释银保产品的风险理由,只是一味强调收益高。针对以上理由,应该在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领域建立更为严格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平衡消费者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与地位的不平等。

(三)相关投诉机制缺乏

缺乏金融消费者与银行争议的处理机制,对于客户的投诉,银行应设有专门的投诉处理部门进行妥善处理。《关于规范银行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规定:“各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努力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售前和售后服务,并积极配合当地保监局、银监局做好客户投诉处理工作,切实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这一规定是《通知》中唯一的关于投诉处理的规定,但是规定过于笼统,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现实中,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银保产品后反悔却仅凭销售人员的片面说辞而错误认为不可退保,此时请求银行有关部门解决争议却又投诉无门。投诉机制的缺乏一方面助长了银保产品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消费者失去购买银保产品的热情,所以完善银保产品纠纷处理机制,商业银行建立专门投诉处理部门并让金融消费者知晓相应投诉方式至关重要。

三、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策略

由于银行在销售银行保险产品中的强势地位与金融消费者自身能力的理由,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投资收益权、公平交易权方面权益较容易受到侵害{4}。在银保产品领域加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为消费者维护其自身权益提供有利法律策略,对推动银保合作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消费者保护的整体水平大有裨益。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银行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同于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银保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应该包括购买银保产品时的告知义务。关于银保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以《合同法》中格式合同的规定为基础。所谓格式合同就是指包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而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一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消费者在购买银保产品时,银行保险产品中的保单都是由保险公司事先拟定好向不特定的消费者出售,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只有签与不签的权利,并不能修改具体的保险条款,这种保单即是格式合同的一种。保险公司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和经验制定的保险条款一定是尽力扩大自己的权利和减少责任的承担,消费者在购买银保产品签订保险合同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合同法》中有关格式合同的规定,对其合同的相对方就合同的具体条款、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合同的法律后果进行充分、全面、真实、及时的信息披露与告知。

2.以《论文导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的规定为基础。首先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地位,即金融消费者{5}是否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中的消费者的规定。首先,可以看出金融消费属于受《消法》保护的消费行为。按照《消法》第2条规定,《消法》上的消费者应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者。生活消费不应仅指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消费,它还包括为了存活、发展和享受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银行保险产品时虽然有想要盈利的目的,但并非以此为常业,其交易目的一般是为获取利润从而改善生活,所以不同于商人。{6}其次,从《消法》的立法目的看,其目的是规范消费市场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与经营者在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的消费者的权益。20 世纪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法官、学者和立法者,正视当事人间经济地位不平等的现实,抛弃形式正义而追求实现实质正义{7}。因此,金融消费者完全符合受法律特殊保护的消费者的特征。最后,金融消费者属于消费者行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消法》制定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法律保护对象无法延伸至金融消费领域,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理财投资已经是消费者普遍需要的,所以应与金融发展市场相适用,将金融消费者纳入《消法》范围内。根据《消法》第8条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一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即金融消费者在向银行购买银保产品时有权利询问保险产品的详细情况。第二,经营者对于消费者的询问应当做真实的回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情况。知情权是投资者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有足够的知情权是一个投资者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8}。商业银行在销售银保产品时不允许对银保产品做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误导消费者,否则银行将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法律后果。另外,银保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买卖,消费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需持续一段时间(寿险类则需持续更长时间),所以在整个法律关系持续过程中银行都有向消费者真实、完整披露相关银保产品信息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