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媒体标签化: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形象建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25 浏览:21673
论文导读:
摘 要:通过对老人摔倒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文章论述了新闻媒体对摔倒老人的标签化建构,发现新闻媒体在对摔倒老人的报道中戴着有色眼镜,给摔倒老人贴上了“碰瓷”、“讹诈”等标签,从而使公众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带有偏见。这种潜意识成为了“老外撞倒大妈”事件引起逆转性报道的内在依据。文章剖析了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标签化建构的过程与影响,提出去标签化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标签化;建构;摔倒老人
1672-8122(2014)09-0054-02
近年来,由于多地出现了“摔倒老人讹诈”的新闻,因此,“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引发热议。以此为话题的小品《扶不扶》被搬上了2014年春晚,其结尾中的评论“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引国人思考。本来,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只是一个道德理由,但现实中老年人摔倒但讹诈帮助者的事件屡屡发生,不时刺痛着社会的神经。一些新闻报道将摔倒老人描述成“无良”、“碰瓷”,但好心扶人反被讹毕竟只是个别的案例,新闻媒体通过长期以往的负面报道,为被扶老人贴上了“扶不起”的标签。“老外撞倒大妈”事件中的大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体现了媒体对“摔倒老人”群体不公正报道的标签效应。

一、“老外撞倒大妈”事件传播过程回顾

一组“老外扶摔倒大妈被讹”的图片被媒体广为传播。一名中年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外国小伙下车搀扶,女子却称需要老外负责。伴随着情节之“有图有真相”,一时间,网络上对这名女子口诛笔伐,纷纷指责该女子是国际级“碰瓷”,“讹人讹到国际友人身上去了”。这条新闻后来被多家媒体转载,一时间成为了舆论热点。然而,事态很快发生重大逆转。经证实,这名外籍男子将中年女子撞倒后下车去搀扶,中年女子拒绝起来,随后这名外国男子用流利的中文爆粗口,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如此戏剧性的新闻让人们有理由追问,在对事件相关经过未核实前,为什么人们选择去相信大妈 “碰瓷”。大众传播理论认为,新闻并非对于现实状况的镜面反映,媒体通过既定的方式来对社会现实进行建构,从而影响着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接受[1]。那么媒体对摔倒老人“讹诈”的标签化形象是如何建构的?哪些因素影响了受众的认知? 标签理论是犯罪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一种社会对行为、个人或群体赋予肯定或通常为否定特征的过程的分析,也称之为贴标签[2]。标签化过程是将事件或者人物归为一个类型,随后对这类事件或者人物用简单的词进行描述。标签不一定从客观上能反映事物的真实,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进而影响被贴标签者的自我认识。媒体对人物建构作用和塑造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公众如何“定义或者扭曲社会事实”[3]。新闻生产中的“标签化策略”指,“在新闻报道中,给所报道的事件、人物贴上人们所熟悉的,并形成了思维定势或刻板成见的事件、人物类别的标签。[4]”为了厘清媒体对“老人摔倒”的报道与“讹诈”标签之间的关系,笔者搜集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分析,揭示了“摔倒老人”群体的标签化形成的理由、后果以及去标签化的方式。

二、研究策略

笔者以“老人摔倒事件”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的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共得到相关新闻1180篇。由于报道中有相当多的评论,比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对回答“老人摔倒”与“讹诈”之间的关系作用不大,因此以“新闻标题”为对象抽取了最近的139篇报道,除去无关的以及重复的,得到54篇分析样本并做了内容分析。虽然样本选择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对新闻如何报道老人讹诈的理由仍可窥见一斑。

三、从新闻报道来看对“摔倒老人”的标签化形成

1.媒体对老人摔倒的报道是以成见化为基础的。所谓成见化,是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件事件的片面描述,然后再将其特点固化。新闻中的成见通常由三种形式,歪曲成见、内容成见以及决定成见,这些成见通常会使人或者事感到中伤[5]。笔者对老人摔倒的报道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标准进行正面新闻、负面新闻以及中性归类。其中,中性指政府对摔倒老人的措施或者媒体评论。经统计发现,正面新闻仅有4篇,负面新闻最多,有38篇,中性报道有11篇。随着媒体不断对摔倒老人的形象进行负面报道,公众对于这一群体的认知也更加刻板,顺理成章地给老人贴上了 “讹诈”、“碰瓷”的标签。
2.媒体在贴标签的过程中,在标题上制造噱头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即使在帮助摔倒老人的报道中,标题中都带有“讹诈”两字,似乎讹诈是正常的,不讹诈反倒成了新闻。比如《老人摔倒街边陌生路人合力救助 没有讹诈只有感谢》(人民网,2014)、《老人街头摔倒众人扶,没有冲突,没有讹诈》(山西晚报网,2013)等,这些报道的标题中无一例外提到了“讹诈”两字,给人心理预设,这样的词频繁出现也会造成舆论导向的偏激。
3.碎片化是媒体对摔倒老人报道的另一个特点。作为一般的社会新闻,关于老人摔倒的报道大多都是常规记叙报道,不见深度报道。但讹诈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由于老人的“无良”,还有其他多方面的理由,比如医疗成本高或者老年人没有安全感等。但几乎所有报道都只是对事件进行简单描述,纠结于究竟是老人自己摔倒还是被撞倒,而不去就老人为什么要讹诈进行深入采访和分析,不给摔倒老人足够的话语权。
4.矮化也是新闻报道给摔倒老人贴标签的一个策略。在报道老人摔倒的事件中,媒体刻意矮化老人的形象,比如强调老人“独居”、“没钱治病”、“子女不管”等,把老年人塑造成有讹诈动机的人。

四、标签效应在“老外撞倒大妈”事件中的体现

李普曼认为,刻板成见是一种思维定势,指“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6]。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立场,很多时候会由头脑中的成见所影响。当“老外撞倒大妈”的最初报道见诸网络时,几乎所有网民都把矛头指向这位“没有素质”的东北大妈身上。这条新闻的作者后来坦陈,撞人的那一刻他并不在场,而是从目击者中了解到事件的大致情况。之所以做出“大妈讹媒体标签化: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的形象建构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诈论文导读:”的判断,他是下意识以为大妈想多要点钱。作者在没有确凿事实的情况下就主观臆断大妈是要讹诈,直接将“老人摔倒”与“讹诈”相勾连,这是刻板成见的直接体现。媒体标签化: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的形象建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的判断,他是下意识以为大妈想多要点钱。作者在没有确凿事实的情况下就主观臆断大妈是要讹诈,直接将“老人摔倒”与“讹诈”相勾连,这是刻板成见的直接体现。媒体标签化: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的形象建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