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言语习惯之上语言学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238 浏览:57731
论文导读:,展现现在的气魄,展望未来的不老。“站了几百年”“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弓”为前后、上下的句子注入了活力,形象鲜活,语言富有魅力,体会到位,朗读才有实效。“德高望重”才顺理成章能成为语段的中心词。这里所述的字其实为单音节词,古代汉语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习惯,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也是形成言语习惯的过程,是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以往我们都以为语言是自然的、明晰的、反映现实的工具,但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变了这一看法。我们进入语言系统时,已经被这一套系统的种种规范、语码和权力所限制及左右,根本就没有一种超验的、透明的、纯净的、摆脱一切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语言。所以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1]而不同作家的文本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是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言语习惯,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丰富言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使言语水平在习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一、 在出乎意料处深化

1.字(单音节词)

学生阅读文本,总会遇到生字词,当然它不仅指从来没读过的,还指学过的字词用在不同的句段,产生新的语义和作用,与自己的言语习惯的冲突。如果这种语言现象能够引起教学注意,学生学习就可以逐层深入,特别是与他们言语习惯的不同之处。文本语言与学生言语习惯的冲突,在课堂上通常表现为学生阅读错误、理解不到位,表面是字音、字形理由,其实是字义理解的偏差与肤浅,没有养成联系语境准确把握字词的习惯,影响语感水平,更影响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就看如何在学生言语习惯之上进行语言学习。教学《山中访友》,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无意中发现几个学生将“你弓着腰”读成“你弯着腰”,真是出乎意料。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声音非常刺耳,可是多数学生无动于衷,认为意思相近,并无大碍,不像以前有人读错立马被大家指正。“弓”不是生字,易读好认,学生怎么会出差错呢?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少见且未曾用过,不符合他们的言语表达习惯,自然而然以自己的方式来“校正”文本语言,因为“弓”字并非生字难字,单独出现时他们一定不会读错,与他们言语习惯相同的句子也不会出错。为什么在如此完整的语境中会出错?显然,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这一用词方式出乎他们的意料,潜意识里“纠正”与言语习惯相悖的“错误”。从另一方面分析,朗读正确的同学并非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看字读句的平常习惯,辨字理解思维并没有跟上,可谓有口无心,因为在后面的讨论中,朗读正确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弓”与“弯”的区别,以为别人是粗心读错的,这么简单的错误也让他们出乎意料。两者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正确的未必理解,朗读错误的未必一无是处,在阅读深思、语言感悟方面,后者优于前者,这也让教者出乎意料。句中“弓”是“使弯曲”的意思,“弯”是“弯曲”“使弯曲”,从字典解释分辨不出什么差别,但是引导学生分别读这两个句子,他们能够逐渐感悟到这两个字在这个句子、这一段落中的不同表达作用。“弓”着腰,让人联想到拉弓欲射的弧度、力道。“弓”字表现出紧张感、力量感、积极感,表现老桥的付出;“弯”字表现的是松弛、消极,是自然而然的,是缺乏活力的。“古桥”“老朋友”“老桥”“老人”“几百年”与“弓”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凝聚成语言冲击力。“弓”字再现老桥过去的雄姿,展现现在的气魄,展望未来的不老。“站了几百年”“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弓”为前后、上下的句子注入了活力,形象鲜活,语言富有魅力,体会到位,朗读才有实效。“德高望重”才顺理成章能成为语段的中心词。
这里所述的字其实为单音节词,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小学生从古诗词中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在现代文中也可以发现它在文本中的妙用。文本“炼字”由来已久,与语言表达形式息息相关,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相联。“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引无数读者惊叹其运用的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学生朗读伊始,习惯“春风又吹江南岸”,待理解之后才能读出“又绿”的情意。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的过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故事广为流传。作者语言表达是推敲的结果,学生必定需要领悟过程。学生初读文本,自然产生类似的阅读理由,成为教学内容之一,重视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类似的语言现象与学生言语习惯相冲突,只要教师适时点明,学生往往恍然大悟,体会语言活力,学习语言表达,不断建构新的语言习惯。
学生习作的平淡足以使小作者失去动笔的兴趣,但是修改出一个恰当新颖的字词,就能让习作改换新颜,习作兴趣陡生。这是因为修改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打破自己言语习惯的过程,是语言创新的过程,自然产生乐趣。比如学生经常写游记,但是咬着笔头也写不出当时的情景,平淡的草稿必须经过修改才能获得新生。一个学生在《美丽的海滩》一文中修改出“走近一瞧,沙滩可真美丽,到处是软绵绵的细沙,海边还趴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趴”字是最后修改的结果,大家读到这里都眼睛发亮,小作者沾沾自喜,其他美妙的词语“软绵绵”“波光粼粼”随后油然而出。不难看出这是读写结合最小的一个点,虽然简单但是作用不小,容易操作,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逐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水平。从字入手进行读写结合,字这个小理由是可以作大文章的,简单易行。

2.词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当然,现代文组织的基本单位还是词语,课文出现的生字最终以新词的方式教授学生,单个生字多数没有上面单独用词的地位。新词教学是学生意料之中的,课课如此,如何打破他们的言语学习习惯,丰富他们的表达内容、形式是生字新词教学的重点。新词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运用,运用又推动理解,是学习语言运用的内容之一。如果词语能够顺利进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系统,就可以让文本语言拓展它的外延、丰富它的内涵、构建更多的句式,增加词语表现力。例如《穷人》中的语句:“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上下文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及省略号形式的表现,让学生充分领会“忐忑不安”的内涵,但是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几乎没有。因为没有运用,许多类似这样的新词无法进入学生的表达系论文导读:备指名学生用它说一段话,学生自然忐忑不安;教师准备家访,学生更加忐忑不安……学生逐渐围绕它写出一句话、一段话。学生在下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又阅读到“忐忑不安”,在读、写、读的循环过程中,它已经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词语、一个情境、几种表达方式,能够生成新的言语习惯,读写结合的功效才得以
统,转变不了语言习惯,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不高,在一个相对的时间,他们的读写水平也没有起色。教学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并不难,因为它所在的语境非常形象,难在学生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类似心情。教师于是现场营造言语表达氛围,准备指名学生用它说一段话,学生自然忐忑不安;教师准备家访,学生更加忐忑不安……学生逐渐围绕它写出一句话、一段话。学生在下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又阅读到“忐忑不安”,在读、写、读的循环过程中,它已经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词语、一个情境、几种表达方式,能够生成新的言语习惯,读写结合的功效才得以体现。文本词语本身并不会让学生出乎意料,但是词语运用的范围、效果却让他们出乎意料,可以提高他们更新言语习惯的频率,从而提高理解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