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903 浏览:94155
论文导读:一个人能否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有没有转变的动机。没有求助动机的来访者,或者来做心理咨询但是并没有下决心转变自己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的收益是很有限的。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转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转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这就是在激发袁了凡转变自己的动机。心理学研究中有公式,动机大小和结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了凡四训》中所描述的佛教心理调节的技术,并和现代心理咨询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此书中所描述的佛教心理调节策略,包含了和现代认知疗法、格式塔疗法类似的技术,也包含了一些现代心理咨询中没有的技术,包括利用“忏悔”来消除过去的理由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运用“咒语”调节心理状态等。此书中对所用策略的解释没有任何神秘主义倾向,更没有迷信,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佛教;心理调节;祈祷;忏悔;功过格;咒语
在没有现代心理科学也没有心理咨询技术的古代,当人们面对心理理由和困扰的时候,宗教是他们求助的对象之一。宗教确实可以起到调节人们心理的作用。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非佛教莫属,而在佛教的实践中,人们运用过一些非常好的心理咨询技术。虽然佛教和科学有许多不同,但是,佛教中有许多经验很值得心理咨询工作者研究并借鉴。这也是我们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一种有益的方式。
佛教的理论博大精深,典籍数量浩如烟海,研究起来很困难。本文将从小处入手,分析用佛教的策略进行心理调节的具体个案,并与现代科学的心理咨询进行比较,希望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从业者有所启发。本文个案就是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四封信。虽然这本书很短,但是其中可以分析的内容极为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了凡四训》的

一、二两部分,而暂不讨论三、四两个部分。

选择这个个案的理由有三:1.该个案描述很详细、具体;

2.该个案的处理非常成功;3.《了凡四训》一书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一、心理调节过程简介

袁了凡自述曾经遇到一个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来的事情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种“顺天应命”的人生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注定,不需要刻意追求。
有一年,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发现他心很静,可以很长时间没有妄念,问他是怎么回事。袁了凡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要妄想也没有用,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妄想。”
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转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转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
袁了凡告诉禅师,按算命的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
云谷禅师问,“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了凡想了很久,说“不应该”,并指出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性格急躁,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仗着聪明来欺压别人,任性,说话不注意。以及太喜欢干净、脾气不好、冷漠、说话多、喜欢喝酒、喜欢彻夜常坐,不保养身体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
云谷禅师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说法,随后说,“你今天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宽容,务必要有爱心,务必要爱惜身体。从前的种种,就像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和过去一刀两断)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了云谷禅师的话,诚恳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作了忏悔,并且表露心愿。先求能考中进士,并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
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一个表格,用来填写自己做的善恶事情),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还教他一个“准提咒”,以保证有效果。他说,“……凡是祈祷的时候,都要无思无虑才能够感应。孟子在说到短命和长寿的学问时说‘短命和长寿是没有区别的’。本来短命和长寿是区别最大的,但是在不动念的时候,什么是短命?什么是长寿?具体分析,丰收和歉收也是没有区别的。这样才可以确立穷和富的命运。背运和顺利没有区别,这样才可以确立背运还是顺利。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这样才可以确立短命和长寿的命运。在人世间,生死是最重大的事情。短命和长寿是根本的命运区别,一切其他命运都和这个总的命运有关。提高自己的修养,等待命运转变。这就是积德祈天。什么叫‘修养’?就是有什么缺点,都要想办法消除。什么叫‘等待’?就是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期望。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先天的境界’,是真实的学问啊。你做不到没有杂念,但是只要你念准提咒,做到不记数,不间断,很熟练,念咒的时候不是刻意在念,不念的时候也像是在念,念头很稳定不杂乱的时候,就灵验了。”
从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自己,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别人恨他诋毁他的时候,也有肚量宽容了。
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命运也越来越好。

二、云谷禅师的策略分析

在我看来,云谷禅师的心理调节,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策略。

1.激发动机

心理咨询师都知道,一个人能否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有没有转变的动机。没有求助动机的来访者,或者来做心理咨询但是并没有下决心转变自己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的收益是很有限的。
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转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转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这就是在激发袁了凡转变自己的动机。心理学研究中有公式,动机大小和结果的效价、达到结果的可能性成正比。转变命运,是袁了凡希望的结果;引经典中的话,是为了让袁了凡相信能够达到这个结果。这样,动机就可以大为增加。
在现代心理咨询的初始访谈中,心理咨询师都比较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也比较重视对来访者理由的诊断,对来访者的动机也有评估,但是,却没有重视加强来访者的动机,也没有创造一些策略来激发动机,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足。

2.应用面质推动自知、忏悔

“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这是面质,促使袁了凡反省自己,找到自己性格的缺点所在。当然,这次简单的面质能有很好的效果,也是因为来访者有一个很好的特点:真诚而不自欺,勇于面对理由。
自知是转变的基础。有充分的自知,则来论文导读:不是寻求某种超自然的“神力”,而只是为了让袁了凡做到“无思无虑”“没有一丝一毫的期望”,从而让他能够达到“先天的境界”。咒只是一种调节意识状态的手段而已。一般人是做不到无思无虑的,但是如果念咒,则咒语会占据这个意识,使其他的思想没有机会出现,从而达到最接近无思无虑的状态。那么为什么要达到这样的意识状态
访者的转变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没有充分的自知,则这个过程更多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矫正,来访者比较被动,效果自然不能和主动的自我转变相比。而云谷禅师的这次调节,指导袁了凡用了忏悔。目前,忏悔在心理咨询中应用很少,但是忏悔对心理转变过程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袁了凡接下来主要应用的策略,只是一种行为自我管理的策略,“功过格”这个简单的策略之所以能有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正是因为有前面的忏悔作为基础,有痛切的忏悔,才有大决心转变自己。
自知和忏悔是相互结合的。自知是明白了自己的心理理由,而在忏悔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找出这个心理理由是如何表现在过去的一件件事情中的,并且,我们有了一种不愿意再做错事的决心。有了自知,在以后做事情时,我们可以更清楚这样做是对是错,可以让我们以后少做错。但是,过去做错的事情还在潜意识中对我们继续产生着影响,这个影响只有靠忏悔才能消除,忏悔就是用今天有的自知来清理过去所做的事情,并重新评价这些事情,使潜意识中尚未转变的旧内容得到转变。
在心理咨询中,目前尚没有一种合适的“忏悔”技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3.肯定和指导

云谷禅师先肯定袁了凡的自知,随后指导他转变自己的行为。
这一段很重要的话是:“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
如果没有这段话,则在改过的过程中,袁了凡有可能出现一个理由,那就是对过去的行为产生后悔会对自己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总想过去的错误缺点,则会产生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改起来太难了”“自己理由这样多,什么时候能改完”的想法和畏难情绪,甚至造成破罐破摔。而“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的说法,可以让袁了凡放下过去的包袱。
在佛教看来,我们过去由于无知、贪婪等恶习,每个人都做过很多错事,这些就仿佛是“债”,“债”多了,心理压力太大,人反而没有信心转变自己。

4.运用“功过格”调节行为

用“功过格”记录做的事情,和现代行为治疗的自我管理策略是一样的。这既可以避开袁了凡不能坚持转变,记录所做的事情本身也可以说是对所做的好事的一个强化。
这样的行为自我管理,可以把一个人在认知层面的收获,转变为行为上的新习惯。这个过程如果不经历,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方在认知层面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由于习惯影响,行为上还沿袭过去的旧方式。
忏悔是清理过去错误的认知在记忆中的影响,而“功过格”则是清除过去错误的认知在习惯上的表现。这两者性质上是相同的,但作用的层面不同。前者是在“情景记忆”层面,后者是在“条件反射”层面。
虽然这个做法和行为疗法很相似,但是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行为疗法中来访者是不自觉的,而这里袁了凡是自觉地转变自己。我的经验表明,这个差异会对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5.用“咒语”调节意识

运用咒语在现代科学家看来是一种迷信,但是在我看来却不然。云谷禅师明确地说明了,念咒的作用不是寻求某种超自然的“神力”,而只是为了让袁了凡做到“无思无虑”“没有一丝一毫的期望”,从而让他能够达到“先天的境界”。咒只是一种调节意识状态的手段而已。一般人是做不到无思无虑的,但是如果念咒,则咒语会占据这个意识,使其他的思想没有机会出现,从而达到最接近无思无虑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要达到这样的意识状态呢?云谷禅师对“祈祷”的解释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无思无虑,二是“不二”观,三是积德祈天。如果能“无思无虑”,就可以在心中做到“寿夭不二”,就可以在积德时不期望报答而能够做到安心等待,这样就会有最好的效果。虽然他的解释是宗教体系中的观点,和科学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认可他所采用的技术,并以科学的观点加以新的解释。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等心理咨询学派都发现,在潜意识中人有一个关于自己生活的“剧本”,或者说关于自己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蓝图。它是由人过去的生活所塑造的,并决定着这个人未来的生活。当潜意识会引导这个人按照这个“剧本”生活,“剧本”会随时给他悲剧性的心理暗示作用,假如这个“剧本”是悲剧性的,则这个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悲剧性的方式生活。潜意识中的“剧本”体现在心理感受上,我们会觉得仿佛是一种“宿命”。
改造了这个“剧本”,一个人的命运就会转变。而这个剧本并不容易转变,它是心中盘桓很久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很大的心理力量。而云谷禅师的策略是,先尽量让人做到“无思无虑”。
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可能说“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不能说“紧张和放松没有区别”,但是在“无思无虑”时,来访者心中就可以平等对待“寿”和“夭”,平等对待“紧张”和“放松”,不去区分它们,这样,它们在心里就是无分别的。我们只是“就它们本来的样子看它们”,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存在认知”。在这样的心态下,原有的心理暗示,原有的“剧本”很容易转变。我们可以转变自己心中的“剧本”,从而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命运也随之转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假设一个人原来的“剧本”或心理暗示是“我会短命”,当他有思虑时,当他对待短命和长寿有区别的时候,他试图改为“我会长寿”,潜意识中这个新的愿望会和旧的“剧本”或心理暗示“我会短命”相冲突。他的意识中说“我要长寿”,而潜意识则说“可是我命定会早死,我会短命”。这两者就会产生冲突,潜意识中的内容会保护自己而不轻易被转变。因此,在意识和潜意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会自我保护而拒绝录入新的内容,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如果有和它不一致的外来东西,身体就会自动产生排异反应。
但是,如果我们先做到了看“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则新的自我暗示“我会长寿”和旧的“我会短命”就没有冲突,新的自我暗示就很容易进入潜意识层面,和旧的共存。随着新的被一再重复,而且因为新的和旧的被看作“没有区别”,则新的就可以取代旧的。随后,我们离开无思无虑状态,而我们的“剧本”和心理暗示也已经转变为新的内容“我会长寿”了。“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这样才可以确立短命和长寿的命运”,道理就是这样。在积德时不期望报答而能够做到安心等待会论文导读:
有最好的效果,这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我们急于得到好的报答,就会不自觉地对别人进行心理制约,反而会破坏我们行为的积极方面。我们帮助别人而心中不期望别人报答,这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可以使我们的性格更善良。而如果我们期望报答,这就不是纯粹的利他行为,而且我们也许会采用某种方式暗示别人,让别人报答自己,这样的做人方式会使我们的性格更加虚伪、功利、自我中心。运用念咒的手段,目标是让意识达到无思无虑,这是亚洲传统中非常有特色的策略。

6.袁了凡的行动和效果

袁了凡的行动是,在行为层面做善事并作记录,在意识层面“时时警觉”等,效果是他的性格大大改善,命运也越来越好。袁了凡还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转变自己性格缺点的要点。
“第一步,是要发羞耻心。想象古代的圣贤。他们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人家是百世的师表,而我却没有出息……世界上值得羞耻的事情,莫过于此。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在上,鬼神是难以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很隐蔽,但是骗不了天地鬼神,他们都能看见。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不改过,大多是因为因循苟且和退缩。我们应当发奋振作,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待小的过失要像肉里的刺一样,赶快剔掉。大的过错就像毒蛇咬着指头,赶快要砍掉,不要耽误时间。有了这三个心,有错误就能改。过错就像春天的冰被太阳一照,就会融化了。”这三个“发心”,都是对自己的动机进行激发的很好的策略。
他还指出坚持的重要性:“在明处需要好朋友提醒,在暗处需要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松懈。一星期不见效就二星期,一个月不见效就二个三个月。最终必会见效。”
对性格改善后会有什么表现,他也有一些总结。
“有的人觉得心旷神怡,有的人觉得有了智慧,有的人觉得对繁杂的事情很容易解决。有的人遇到仇人,仇人对自己好了。有的人梦见吐出了脏东西。有的人梦见以往的圣贤来引导自己。有的人梦见在天空飞翔。有的人梦见幢幡宝盖。各种各样的好事情。都是过错消除的象征。”
“过失太多的人在改了一段时间的过之后,也会有效果。但是表现出来的是,心神发昏、记忆力差、无缘无故的烦恼。有的见了君子就感到很惭愧,有的不喜欢听正确的言论,有时候帮助别人反落埋怨,有的做噩梦,甚至有的会有心理障碍。这都是表明以往的过错太多太严重了。发现这个现象,更要奋发图强。弃旧图新。千万不要放弃,误了自己。”

三、袁了凡提出的改过层面和心理咨询策略的比较

袁了凡提出:“要改过有不同的层面。有的是从事上改,有的是从理上改,有的是从心上改。工夫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1.表层是从事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比如,以前我杀生,如今我戒了不杀。以前发火,现在我不发火了。这是从事上改。这个策略是外在的强制,非常困难。而且病根除不了,东边压下去西面又冒出来。这不是彻底的解决策略。”
这个策略和行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在事上改就是转变行为。这固然有效果,但是正如心理动力学对行为疗法的批评一样,这样做有可能解决不了根本。

2.中层是从理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善于改过的人,在戒这件事情之前,先有想明白道理。比如……我以前好发火。就想‘别人有不足的地方,其实他很可怜。是他做错了事情,我何必生气?没有什么可以生气的嘛!’再想天下的真豪杰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总批评别人。事情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的品德不够好,不能感化对方。我要想想我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这样,别人诽谤诋毁自己,都是我磨练自己的机会。我要把这当作考验高兴地接受,有什么值得发火的呢?还有,我听到别人说我坏话不生气。就算他的坏话像火光冲天,也不过是烧空气,烧到最后也会自行消灭。”
他调节自己的愤怒情绪,是靠转变对事件的看法。把事件看作是“别人令我生气”,就会愤怒;把同一个事件看作“这是我磨练自己的机会”,就不会愤怒。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策略和“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很相似。

3.深层是从心上改

袁了凡的解释是:“不用把、贪图名声、爱财、易怒等种种过错一一去找出来。只要一心做善良的人,好的念头在,邪念自然就不会污染你。正如太阳一出,鬼怪自然没有了。这是最纯正的精华,是真传。过错是心造的,也要用心来改。如同砍一棵毒树,可以直接砍它的根,不需要一个枝一个枝的砍;一个叶一个叶的摘……心一动,马上就觉察,一觉察就没有了。”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具体策略:一是保持好的念头,让邪念没有机会占据心灵;二是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避开无意识中做错事情。后者和格式塔疗法中对“觉察”作用的态度类似,而心理动力学各流派也都隐含有“自我觉察会带来心理健康”的思想。前者则在现代心理咨询中找不到对应的策略。

4.各层次的咨询之间的关系

袁了凡说:“做不到这样(从心上改),就用道理来消除。用道理消除不了,就在各个事情上禁止。在深层次做得好的人,如果在浅层次的工夫也做,这是很好的。在浅层上执着,不能了解深层次的,这就是太笨拙了。”
对于不同层次间的心理咨询的关系,他的说法我个人完全认同。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有浅无深作用小,有深加浅则连浅也有大作用”。如我个人认为行为疗法是比较“浅”的策略,但是如果和某种“深”的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则是一种非常有作用的策略。没有领悟的行为矫正效果不彻底,而如果在有领悟的情况下作行为矫正,那对于巩固领悟、对于把领悟融化到习惯中非常有作用。两种疗法结合后,我相信效果将远大于这两种策略的效果之和。
虽然作为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佛教倾向的书籍,《了凡四训》中有些内容(如转世的信仰等)和现代科学不相容,但是其中仍有很多可供心理咨询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袁了凡.了凡四训[M].寺院内部印刷品.
[2]R.G.Miltenberger.行为矫正的原理与策略[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Richard S.Sharf.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