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培养审美心理,预防中学生犯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15 浏览:131143
论文导读:逍遥于尘世之外,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伏尔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未来的远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你们就会不再去播种,不再去建筑,不再去种植,又对什么也不准备了。从而在这个尘世的享受中,人就会缺少一切。”可以说,犯罪者多是没有这种希
〔关键词〕审美心理;犯罪心理;中学生
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审美活动是人的本性表现之一,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和特殊生活形式,故而人人都需要审美。但审美意识是一种个性化意识,它常常与社会化意识发生冲突。要使两者一致,是以个体意识不充分发展,并受社会意识的规范为前提和代价的。人是这样一种社会生物,他有着独特的个体价值追求,不能容忍把非个体的价值意识强加给自己,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常常包含着一种潜在的犯罪心理。但如果审美意识摆脱了片面的主体需要,消除了一般性,有可能充分发展独特性,此时的审美观照,则可以使人超越生理欲求,净化个体灵魂,减少犯罪。

一、人人都需要审美,人人都可能犯罪

(一)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超然忘我的自由观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美的存在物(也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美当作自己的本质对待,或者说把自己当作美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生产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很清楚,马克思在这段文字中通过人与动物的对照,揭示了人的本质,从而也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
凡是审美的都毫无例外地必须是体现着人的本质的,而且愈是审美的,愈能够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审美活动的本质就在于人对自己的本质的一种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我观照、自我欣赏和体验。既然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的运动和存在的方式,而审美活动的本质恰恰只是一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运动形式,因而我们又可以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说,人的审美活动就是人的存活方式和生命运动的形式。人活着,就是审美地存在着、生活着。一句话,对审美活动首先必须从存在本体论的高度去把握和认识。

(二)犯罪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是一种铤而走险的功利行为

从心理学上看,知、情、意是人的心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人对客观事物也采取理性的、审美的和实践的态度。理智和意志是心理结构的两极。意志代表着个体需要,追求着理想的善;理智代表着社会习惯和道德法律,反映了现实的真。换言之,感性来自客观的社会习俗和法律规范的积淀,追求现实的真。按弗洛伊德的观点,前者以快乐原则为基准,后者以现实为准绳,这样便构成了矛盾的两极。

二、审美活动本身常常包含着一种潜在的犯罪心理

(一)审美活动具有现实的假定性

从审美学角度来看,即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审美追求理想,具有现实的假定性。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理想指向未来,追求应有的满足。在审美观照中,一切都套上了美的光环,平凡变成了伟大,庸俗变成了优雅,而许多是现实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庄子企图将生活审美化,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逍遥游”境界。这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所以他要使自己逍遥于尘世之外,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伏尔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未来的远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你们就会不再去播种,不再去建筑,不再去种植,又对什么也不准备了。从而在这个尘世的享受中,人就会缺少一切。”
可以说,犯罪者多是没有这种希望的人,因此他的眼光只局限于考虑当前,不去播种,不去建筑,他只知道怎样不劳而获,得到更多的现实满足。这种现实性的满足往往带有强烈的迫切性,他从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随着大众媒体的辐射,现实生活会更精彩,中学生的审美机遇会更多。但由于被审美的内容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因此要追求到美的满足,需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某些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学生不愿付出,往往采取不劳而获的最直接的现实行动,以致成为罪人。
(二)审美活动的培养审美心理,预防中学生犯罪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享受性使中学生产生超前需要
从本质上看,审美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带有强烈的享受性特征。
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里的“求美”“求丽”“求乐”,就是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性需要,它是超脱人的基本存活需要的精神性需要,同时也是一种享受性需要。
审美的享受性常常引发人的享受需要,如果这种需要过度发展,则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老子曾明白地指出审美的这种影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而从犯罪学上来讲,享受常常是诱发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从理论上讲,享受需要容易导致超前需要。
例如,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情况下,如果审美活动过分调动人们的胃口,就可能加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当审美诱发的享乐需要超越了社会所可能允许的条件时,有人就会采取非法的手段而设法满足,于是导致犯罪。

三、审美可以诱导或激发人的犯罪心理,但更可以宣泄或净化人的心理

(一)青少年处在道德和审美相对主义阶段,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般而言,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以至大学的过程中,一个人也逐步由少年进入青年进而向成年过渡。在这一时期,从生理上来看,性机能逐步发育成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精力旺盛,性冲动强,争强好胜,感情波动大。因为富于幻想,所以常常产生稀奇古怪的念头和想法;出于好奇,所以什么事都想试一试;易于冲动,往往论文导读:
贸然行事,不计后果;再加上涉世未深,单纯幼稚,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道德意识薄弱,所以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这时如果加以引导,把他们充足的精力引向正确的地方,就能转化为智慧和才能,转化为社会的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受到各种低级趣味的影响,往往会变成消极的破坏因素。也就是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容易学好,也容易学坏。这个时期,在心理学、教育学上称为危险期,而在学、美学上称为道德信念、审美偏好的“相对主义时期”。培养审美心理,预防中学生犯罪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