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从国民依附心理解读个体社会认同需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330 浏览:34654
论文导读: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里经常会出现一种错误的观点,它将认可与尊重不是奠定在个体或族群所固有的尊严与存活权利的基础之上,而是与个体或族群的成就、贡献与价值联系在一起。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中国人有事爱找关系、托人情,也就是找个靠山、后台靠靠,办事方便,说出来也有面子;没事喜欢看热闹、凑热闹,既可消磨时间,闲余饭后又多了许多谈资。
托人情、看热闹、找靠山,是从众心理的细化,其中有江湖帮派和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子,既是缺乏个人信心的表现,也是寻求归属感,希望社会对个体价值认同的积极表现,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民众个人身份不清晰的体现。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型,价值认同真正成为一个理由被凸现出来。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社会整合主要依赖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来实现,价值认同是一种强制性认同、服从性认同;而现代社会结构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相对独立和自主,实现了“私人生活”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自主分离,使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自由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客观上促成了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样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的冲击和碰撞,使人们很难确立一个普遍有效的、统一的价值规范,出现了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盛行。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即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色或身份的理性确认,通过回答“我是谁”、“我的归宿在哪里”,显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同一性,它是个人社会行为的持久动力;二是社会层面,即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总之,认同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认同不仅是一切个体认同和社会共同体认同的共有维度,也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性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的整合进程冲击着由传统国界筑成的坚固壁垒,使国际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对话、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汇的复杂格局。在各种思潮与话题的背后,我们可以体味和梳理出两种不同作用上的精神诉求。一种所体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宗教、种族及文化上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在为自己应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为自己得到社会认可这样一种权利而进行的顽强抗争;另一种则是在全球化趋势面前,有些文化或宗教族群在维护其独特性的旗号下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希望恢复或保持传统社会的结构,并且要求本族群的成员必须坚守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与认同的这一现实。
人是同一类生物,自然就有着大致相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着相似的逻辑思维机制,因此赞同某种价值观念,认可某种理想信仰以及希冀自己的观点被普遍认同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不但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而且是长期社会生活在精神上的沉淀。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通过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为自身的存在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论证的。
价值无序是社会混乱的思想表现,也是社会混乱的思想之源。它弱化、消解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对共同体的认同,引发人们的思想混乱和行为冲突,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但另一方面,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又构成了价值认同的前提条件,折射出价值认同的强烈要求,要求确立一种共同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从的主导价值观,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造成的共同体内部分歧和内耗,消除他们的内心焦虑与行为冲突,从而使个体和社会共同体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中。
上述价值无序造成社会混乱的思想表现源于同一种内在的社会心理上的需求:一是归属性需求。人们都有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愿望,并将这团体看成是自己情感、信仰的寄托之地,从而赢得满足。二是独特性之需求。人们通过归属于某一集团而显示出自己的个体性、与他人的差异性,如宗教团体、同性恋团体等等。于是,在一个以自由、为根本特征的社会里,如何理解与对待多元文化的现象以及作为多元文化之载体的不同的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是坚持“宽容”原则,容忍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容忍不同族群的相互竞争,期待族群内部的成员有权在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承袭与弘扬、改造与变革、批判与扬弃等方面作出自主性的抉择?还是更进一步:不仅仅是宽容,而且还要明确认可各种不同的族群的存在价值,并且将多元化、多样性本身作为值得倡导的价值加以推进?
从历史上看,关于对文化、对族群的认可理由并不是一个悠久的传统性课题。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少数人享有尊严与荣耀,他们本身也无需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大多数被压迫者由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则又不可能要求得到认可。所以几乎不存在所谓认可理由。封建社会等级体系崩溃之后,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才开始得到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
个人的独特性构成了他的自我认同,也就是他自己的本真性,这种独特性引导着他按照他自己的不可与他人相混淆的方式生活,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对独特性、本真性、自我认同的追求,不仅从国民的依附心理解读个体的社会认同需求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仅是个体的一个本质性特点,而且也是文化或宗教族群的一个本质性特点,假如我们将族群看成是个体的扩大化的话。文化或宗教族群在自身特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中找到自我认同,并通过这种认同性将族群中的所有个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求自己的独特性、自我认同性得到认可,这不论对于个体还是族群,都是一种最基本的强烈的心理需求。而这需求又是奠定在每个人、每个族群均拥有一种同等的不可侵害的尊严之基础上的。
正是由于每个个体,每个族群都拥有同等的潜能、同等的尊严,所以我们必须予以同等的尊重。同等的认可是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里经常会出现一种错误的观点,它将认可与尊重不是奠定在个体或族群所固有的尊严与存活权利的基础之上,而是与个体或族群的成就、贡献与价值联系在一起。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xsxllw/lw5320.html上一论文:浅析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