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由成因及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194 浏览:83592
论文导读:校招生实行并轨,开始收费后,落后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考生经济压力增大,生活贫困,甚至学业难以维系,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教育部和各高校已经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和保障体系,为贫
摘 要:所谓心理贫困,这里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主要的心理反映是:自卑与依赖、自我封闭与孤独、焦虑、自大与虚荣、妒忌等。心理贫困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理由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贫困 成因 策略
近年来,高校招生实行并轨,开始收费后,落后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考生经济压力增大,生活贫困,甚至学业难以维系,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教育部和各高校已经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和保障体系,为贫困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保障。贫困生的生活理由基本得到解决,但忽视了这批大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另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心理贫困”。由于经济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不良的心理理由,极端的还会出现心理扭曲和犯罪行为,如“马家爵事件”。高校贫困生理由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理由,也是高校改革中的热点理由之一。因此,清楚地认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及导致贫困生心理理由的理由,对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理由

从理论上讲,我国现阶段的贫困既有历史的理由,也有自然、社会理由。从经济增长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来分析,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企业、居民的收入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大学生贫困理由而言,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的理由,个人理由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贫困是暂时的,非但不是耻辱,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心理贫困,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调查表明,当前贫困生之所以出现自卑、自闭、嫉妒、虚荣和对社会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源于自卑心理。短暂的自卑,毫无大碍,但不及时解决,必将形成心理贫困。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理由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差异使其对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现代化的建筑、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往往是见多识广,而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则是经济落后,人们相对孤陋寡闻。这种城乡差异往往使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电话卡等都不会用,起初心理上会有较大的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往往是暂时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贫困生能正确面对,积极适应,但有些人却长期不能适应,造成心理自卑,不可自拔。
2.素质教育使其对学习不适应。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原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渐渐失去优势,面对着重新定位,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目前状况。另外,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导致贫困生在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上又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学习上的不适应和对其目前状况的无法接受是其自卑心理的主要成因。
3.相对落后的习惯使其对城市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两种文化的碰撞中,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在城市必定遇到冲击,而自己又不愿为城市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惯,由此将产生诸多矛盾,继而产生自卑心理。
4.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其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认为命运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较强的自尊心和脆弱的承受能力往往使贫困生由自尊转向自卑,由自卑转向妒嫉和虚荣,或转向自闭,甚至自弃。这种不适应主要由价值观和世界观左右,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和形变。
5.不适当的扶贫方式使其不适应。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不适当的贫困生救助策略也是引起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理由之一。目前,各高校在贫困生的救助方面主要采取个人申请,系院审批并张榜公布,救助贫困生的做法,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救助了一些贫困生,解决了一些贫困学生的经济理由,但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产生求人施舍低人一等的感觉。在心理上与其他同学截然分开,甚至加剧自卑的心理。有些贫困生还会碍于面子不肯申请,从而得不到应有的贫困救助,导致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恶性循环而自暴自弃。

二、引领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解决策略

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的症结找到了,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引导贫困生摆脱心理上的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贫疾,战胜经济贫困,走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使之成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
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和谐的心理环境。首先,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积极做好贫困生思想上的宣传和引导工作,特别是对引发贫困生自卑心理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为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创造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其正确认识消费和贫困,进一步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二,政治思想工作者还应不断的鼓励贫困生积极地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增强自信心,使之自觉将眼前经济困难作为锻炼自己克服困难能力和提高意志力的一次机会,发奋学习,从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其三,用身边和历史上成功人士的实例引导贫困生自觉加入到勤工俭学的行列,使其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克服自卑和虚荣,获取自信心,最终走向自立自强,实现经济和心理的双脱贫。
2.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力求扶贫策略上的创新性与时效性。传统的扶贫都是简单的给予,这种扶贫的策略虽然起到了扶贫解困的作用,但也在特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划起一道明显的界限,这往往会导致贫困生自闭心理。解决之道就是广开扶贫渠道,开展多种形式上的经济助学。第一种策略是积极帮助特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使贫困生真正摆脱心理的自卑感;第二种策略是变明补为暗补。因为贫困生在经济、文化等方论文导读:
面的理由,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导致学习成绩有可能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而过去单靠学习奖学金的发放来帮助贫困生的做法有可能使贫困生失去救助,因此必须创造性地设立奖项扩大奖学金的发放范围,如变贫困生补助为各种形式的贫困生奖学金;在扶贫工作中,具体理由具体分析,根据本学校的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加大奖学金的发放范围和力度,以适当的途径和适当的时机,使真正的贫困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第三种做法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助学岗位,变无偿补助为有偿补助等等,使贫困生真正摆脱施舍感所带来的自卑、负疚等心理负担,走向自立、自强。

3.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积极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烈的体育竞赛、投入的艺术表演以及专注的音乐欣赏都能转移人的兴奋中心,缓解不良情绪困扰,提高心理舒适度。而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为增进交往、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有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针对贫困生的经济状况,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需要个体经济投入较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演讲辩论、创作练笔等,让贫困生有充分表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证明,价值得到承认和尊重,成就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忘却痛苦,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4.建立多层面的立体交叉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横向看,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由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同时开通心理咨询,为不愿登门求助的同学提供获得咨询和帮助的条件。院系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为全体同学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和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策略,有条件的学校应从大一起对新生开展一项全面的心理测试,并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纵向看,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辅导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院系一级学生辅导员有关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的培训,把他们纳人到心理辅导队伍中来,形成一个以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主、各级政工于部为辅的多层面交叉配合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网络,为各种有心理贫困理由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
总之,在高等学校心理贫困理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理由,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情系学生,奉献我们的爱心,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考虑,发动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切力量,采取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方式策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一定会引导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战胜经济贫困,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4).
[2]马福运 张银付.高校特困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矫治[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