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论心理弹性及其教育启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80 浏览:17950
论文导读:性教育中受到更多的帮助。(3)社会方面在社会层面,对心理弹性的教育应将重点放在尊重上,让青少年感受到社会对自身的尊重以及重视。具青少年犯罪动因调查,很大部分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对社会的不满或是想要达到引起注意的效果,犯罪的起因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心理教育,让其产生对社会的认同感,
摘要:在现代化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逆境与顺境,心理状态的培养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弹性一词源于物理知识,在心理教育上,合理的运用弹性能够让人在逆境中积极面对,保持良好心态。本文基于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其在教育中的启迪,旨在帮助心理弹性理论能够合理应用于现代化教育中。
关键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教育启迪
1673-9795(2014)01 (B)-0000-00
心理教育上的弹性最早源于美国,到现在已经发展三十多年,在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地位极其重要。心理弹性教育是个体与环境方面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过程,在现如今研究中仍旧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去合理规范。但是,心理弹性理论在现代化教育中具启迪作用是研究者有目共睹的,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培养具有现实性作用。
1 心理弹性作用机制
(1)保护性
对于被研究者而言,心理上产生变化的主要理由是个体上心理保护性的激发,主要在于其能力、性格以及特质。在研究过程中,心理弹性的培养能够帮助人们合理解决理由,并在交往能力方面得以提升,可以利用周围人群的帮助去解决理由。这种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行为就是保护性因素发挥效用的结果。所谓的外部保护,一般指周围朋友、家庭成员、学校同学等具有帮助个体心理恢复因素的个体。
(2)危险性
危险性因素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阻碍以及负面影响的因素,个体长期在这类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危险性因素主要指心理波动、思想认知、生物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在教育中,这种因素主要表现为生活态度方面的孤僻、对社会的不满、遭到周围人群拒绝、物质随意浪费、家庭暴力等。
(3)两者交互
当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两者相互作用之后,容易造成个体在心理上的失调,使其内心的平衡被打破。研究表明,对待同一理由,所反映出的行为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对待理由的不同心理引起的。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行为上表现出的主要是积极主动性;而用消极心态去面对,表现出的往往是被动状态,不利于解决理由。因此,引起个体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的并不是面对的理由本身,而是个体对于理由的心态。
2 心理弹性的教育启迪

2.1 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弹性构建过程中,外因是其发展的动力。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稳定方面,和谐的氛围能够促使心理弹性教育更具有效性。
(1)家庭方面
父母是每个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心理建设过程中,父母在事件的处理上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心理弹性的构建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因此父母在家中应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氛围,与家人的关系要融洽,让孩子在健康环境中成长。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够表现出人格上的健全,在心理弹性方面能力也比较突出。
(2)学校方面
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后,必定会到学校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在学校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辅导以及人文关怀,并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表现出积极的心态,为学生心理状态的培养打下基础。现如今,少部分道德沦丧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违法行为已经对学生心理上造成影响,对社会和谐环境的构建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环境中,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教育是难以发挥效用的。因此,学校应该规范教育制度,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在心里弹性教育中受到更多的帮助。
(3)社会方面
在社会层面,对心理弹性的教育应将重点放在尊重上,让青少年感受到社会对自身的尊重以及重视。具青少年犯罪动因调查,很大部分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对社会的不满或是想要达到引起注意的效果,犯罪的起因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心理教育,让其产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在运到困难时不会向过激层面深思。

2.2 培养个人心理弹性

个人心理弹性的构建需论心理弹性及其教育启迪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要保护性因素的有效发挥,让其在遇到挫折或是困难时不会产生过大的挫折感或是引发过激行为。对于个人而言,优化心理弹性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自我满意度、自尊心培养、沟通能力培养、处事的预见性与计划性培养、面对理由的心态等。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性活动来提高心理弹性。
(1)沟通能力的培养
与周围朋友、家人进行有效沟通是减少心理负担、解决面对困难的有效方式。通过沟通,被教育者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并且从他人身上找到解决理由的策略。在遇到挫折时,亲人及朋友的关怀往往是解决心理压力的有力手段,因此心理弹性的建设离不开有效沟通,在教育中应将沟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
(2)合理的自我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心理弹性较小是因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导致的。教育应该让他们知道自身蕴含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反馈。自我反馈应包含自我尊重、自我认识、自我能力培养以及自我接纳等。这样一来,面对挫折才会有信心去解决,而不是在较弱的心理弹性下产生畏缩感,失去在逆境中求存活的动力。
(3)科学的认知能力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对事件评价方面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对事物的感受以及内心信念的差异导致的。在教育中,应培养教育对象正确认识逆境、通过辨证看理由的策略,将逆境看作是能力提高的渠道,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去面对,让心理弹性力度加强,并合理对事件进行归因分析。
3 结论
总之,心理弹性的培养需要外界与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来进行。在教育中,应培养被教育者面对逆境或是挫折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充分利用心理弹性来缓解压力的能力,让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通过“弹性”适应环境,帮助被教育者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润杨.论心理弹性及其教育启迪[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2]王双全.探析心理弹性研究及其教育启迪[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许长花.浅析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负向反应及其教育启迪[J].知识经济,2012(14).
[4]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迪[J].教育探索,2010(0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xsxllw/lw39722.html上一论文:关于的成人正畸的心理特点及对正畸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