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网络舆论从众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71 浏览:105214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
1002-2589(2013)35-0329-02

一、网络舆论定义及目前状况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邹军教授认为:“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而“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从众心理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与感情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求新异,反传统。他们的内心充满,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在网络舆论中,往往充当先锋。毋庸置疑,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方向产生着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理由分析

1.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有了发源地

通过调查发现48.46%的同学不是很提倡网络舆论的激烈措辞,但是为了避开被孤立或被围攻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43.08%的同学可以公平公正地指出不当之处并且言论不情绪化。3.85%的同学觉得网络激烈的措辞很过瘾很刺激。4.62%的同学认为跟着大家一起说也许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该题结果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他们的行为受他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不被孤立为了不被围攻,他们隐藏了自己的想法以免自己被当成是“异类”看作是不合群。可喜的是也有很多同学能够理性的公平公正的指出不当之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只有这种正义之声成为主流才能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的是有少数同学会认为这种过激的语言很爽很刺激,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特立独行可以交到朋友。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会在微博、贴吧、论坛各大媒体出现对骂,口水战……

2.大学生网民自身因素是产生舆论从众现象的关键

第一,寡不敌众选择服从。人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众口铄金的情形下。鲜少有人还能坚持己见。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从众行为是对大部分人行为信任的一种表现。在参与网络评论时,绝大多数的网民会选择翻阅其他人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主流评论在大家脑海中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当自己发表评论时,很容易受到之前观念的影响,慢慢形成服从意识,不敢提出相反的意见。
第二,随大流求安稳。在网上展开讨论时,独树一帜的行为总是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使其被其他网民孤立,攻击,更甚于受到惩罚。因而大学生网民在发表评论时更多的是跟随大流。同样在调查中发现,47.69%的同学认为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热点参与度较高,但是多数评论是抱着“看客”心理而发。32.31%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但“随大流”情况很常见。10.77%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有9.23%的同学认为参与度不高,多数情况只看不评。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但由于心理压力等因素,更多的大学生网民只是愿意充当看客。即使参与评论时,更多的人选择了随大流。
第三,心理不确定性需求。当个体做出任何行为时,都将面对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大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对于谈论话题自己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是想法时,无论当时的主流评论如何,豆浆不会影响个人的判断。因为情形是确定的,清晰的,不用去从众。反之,如果对于理由存在不确定的条件时,从众现象就会很容易发生。

三、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产生带来的影响

从正面讲,大学生掌握着相对高端的文化知识,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疾恶如仇,会发出一些正义的声音。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时候,网络成为大学生泄私愤的空间,污言秽语,可谓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尚未迈入社会,心智并不成熟,但同时又满腔,所以往往也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过激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甚嚣尘上。显然这不利于网络舆论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网民的舆论从众心理会为网络罪犯提供机会。当只有我们一个人时往往会理性地考虑后果基本不会“网络犯罪”,但是如果身边有人做了并且短时间里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从众定式就会使我们产生非理性思维,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充斥于胸。这种现象在网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小到他人的,大到制作病毒软件等,最为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代名词。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大学生网民在参与讨论中,很多想法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所感所想。所以,网络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会不可避开地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果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网络生活中,潜移默化中会让更多的网友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更甚者导致他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转变。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如此。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主力军与新鲜血液,更是打造讲正气、遵法纪、守底线的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每个大论文导读: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立足于主流社会政治观念,并以此作为深思认知、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自觉抵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糟粕,才能得出真正适合本国与本民族的正确结论,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上一页12
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立足于主流社会政治观念,并以此作为深思认知、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自觉抵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糟粕,才能得出真正适合本国与本民族的正确结论,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