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02 浏览:60749
论文导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利用好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自己蜕变成心理教师;研究教学策略,把握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心理健康教学;心理教师
[]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2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结构的重新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重视。许多小学均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心理教师。然而,人们多重视的还是高年级阶段的孩子,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却不如高年级开展得那么多。是低年级的孩子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众所周知,孩子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校门,他们所面对的人、事已经截然不同,低年级正是他们适应并融入小学生活的磨合期,在这个阶段,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学习品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老师们都明白,直接对孩子说教远不如活动体验教育来得有效。
那是什么理由导致低年级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呢?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方面,小学里,很少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是的,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而低年级的课相对高年级要少一些,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孩子的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活动过后生成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老师们大都认为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以直接说教来得省力。基于以上两个理由,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就明显少于高年级段了。
2012年的10月份,偶然在“凤凰教育网”上发现了南京白下区关于“拓展品德教学渠道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活动,笔者眼前一亮,咱们身边不是有一份非常好的低年级心理健康教材吗?《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不正是蕴含着我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吗?
对于“品德与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逐渐进入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争论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的区别。但笔者认为,两门课同样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融合呢?这样能够帮助解决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难的理由。

一、让思想品德老师蜕变成心理老师

在品德教学中,学生最大的理由往往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搪塞一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而去多想一想“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要想进入学生神秘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了解他们的烦恼,懂得他们的失落,理解他们的困难等。这势必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多用“老师能理解你的想法”,“你的回答正是我心里想的”诸如此类的评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品德老师跟学生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包容,老师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去面对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心心相印”。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

二、研究教学策略,把握结合点

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蕴含着心理品质,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如果教师把这些心理品质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会不容易接受,而且会很快遗忘。如果能够不留痕迹地把这些心理品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那效果会更好。这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能对理由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是相一致的。
比如,在教学《送给新年的礼物》这一课时,笔者提前让家长把想告诉孩子的心里话搜集起来,当课堂上孩子们聆听了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之后,便有不少孩子表示要给家长写信。笔者便马上追问:“你们还可以怎样和爸爸妈妈讲心里话?”接着孩子们想了好多办法,有让老师转达,有留个小纸条,有请爸妈开会,等等,虽然有部分孩子的办法挺稚嫩的,但他们自己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和父母沟通。
再如,《做事不拖拉》一课,没有像往常一样最后出示一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说上这节课之后的体会。孩子不仅体会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更好地节约时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明白了“勤奋”的力量很大。
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笔者抛下这样一个理由:“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我经常用粉笔写字,粉笔灰让我的手很容易干裂,你们能创造些小发明帮助我吗?”孩子们商量一下之后,想出了很多办法:发明润手粉笔、发明隐形手套等,足足十多样,笔者马上过渡:“看来,人多真是力量大,同学们想出那么多办法来帮助我,那咱们就来合作拼七巧板……”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作用和乐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能送给学生的,它必须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之后内化成自己的。在教学时,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策略,获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直接就可以用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有利资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如《走进聪明屋》这一课,让学生畅想“螺纹图案像什么”,这一素材锻炼了想象力。当孩子们天马行空说出一连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串事物之后,教师总结:“只要你们平时多观察生活,就会有更多的想象”,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想象的基础来自“观察生活”。学生就这样亲身体会到了想象的现实性。在教材安排论文导读:
的“折纸造桥”活动中,小组成员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从哪里来》这一课中,运用课文中从胚胎到婴儿的变化的图片做成动画,分别用黄豆、花生、橘子、柚子、西瓜来让孩子切实体验妈妈的不容易,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鼓励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智慧在探究中得以生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碰撞中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品德与生活”是一个塑造低年级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宝典。小学教师要把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就要积极探索,敢于实践。这样,“品德与生活”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糅合起来,弥补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叶兵.回归生活 精彩生活——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1(10).
[2] 李莉.《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特征分析与理由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