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法治、政治文明和依法执政之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54 浏览:11481
论文导读:
【摘 要】法治一方面与人治相对应,主要是约束掌握公权力者的行为,是政治文明中政治行为文明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法治有别于法制,是指任何个人或团体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寓于政治制度文明;执政党依法执政是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关键词】法治;政治文明;依法执政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既有价值形态的内容,也有制度形态的内容。”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价值追求,政治文明内在地蕴含着法治精神。

一、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价值追求

法治当其与人治相对应时,是指法律由公民通过程序制定,主要是约束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利的,而人治只强调规范公民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积极成果和达到的进步状态,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它是、自由、平等、人权等文明成果实现的过程、途径和方式。从二者涵义中不难看出,法治和政治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价值层面,法治追求政治、社会正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民权利,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蕴,法治是政治文明中政治行为文明的价值追求。俞可平曾说:“衡量一种自治文化和政治制度是否先进,一种政治行为是否文明,一个政治主体是否合格,法治是一个基本标准。”离开法治的政治文明是残缺的,离开了政治文明,法治就无从谈起。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可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薄熙来案件审判中,他为自己申辩道:“公诉人翻来覆去引用我的(中纪委)自书,是因为当时我心中燃有一个希望,希望保留党籍,保留我的政治生命。”正所谓言为心声,其言外之意是如早知如此结局,当初就不交待了,这也应是其全面翻供的理由之一吧。当然,政治人物关心其政治生命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功利化的言行,也暴露出薄蝇营狗苟的是其政治前途,而非象其在公众场合所言的那样,为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殚精竭虑。

二、政治文明内在地蕴含着法治精神

法治有别于法制,是指任何个人或团体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应是政治文明中政治制度文明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在地要求将党和国家的一切治国理政行为纳入法治轨道,遵循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党内法规是最大的政治制度,必定遵循法治精神。党纪国法本应并行不悖,各级官员应是遵守党纪国法的楷模。
薄熙来在中纪委交待的目的是寄希望保留党籍这一心理,正说明他将党内法规对官员的政治要求与法律规定截然分割开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党内法规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把党内法规中一些成熟的制度规定适时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是立法的一个重要源头。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二者的这种协调统

一、良性互动的关系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具体体现,政治文明内在地蕴含着法治精神。

事实上,薄熙来事件所暴露的理由是深刻的。薄熙来从1993年担任大连市市长至今长达近20年时间里,均存在违反党纪国法的政治不文明行为,这和没有严密的制约和监督的法治机制密切相关。由是观之,若要政治文明,法治须臾不可或缺。

三、党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逻辑起点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一)党依法执政是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必定前提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的命题。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在特殊年代,以党代政、代法,有滥用党的领导地位之嫌。党依法执政则要求党组织依法治、政治文明和依法执政之关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法进入国家权力机关,科学地运作国家权力。由于党是政治组织,依法执政主要是指党要依据法定程序向国家权力机关推荐干部,在国家政权机关依法成立党组,而不能随意僭越。
我国宪法和中国党章先后确立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里的“各政党”,当然包括执政党。“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组(党委书记为其代表)所拥有的政治权力理所应当为宪法所制约,遵循宪法的集中制原则,依照宪法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政治权力。这就将党的领导和执政行为纳入法治轨道,规范党的权力。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事业。
在重庆,薄熙来在人事任免上,“法本位”意识淡薄,他可以违反党的组织程序,破坏集中制原则,作风野蛮,大搞“一言堂”,绕开和人大,自己就主导宣布的去留,完全无视党的组织纪律要求和法律规定,这是法治精神虚无化的明证。由是观之,党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逻辑起点。

(二)党依法执政是深化政治文明进程的落脚点

2004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规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也面对着执政的考验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迫在眉睫,也是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完成,但纸面上的法律能否真正在实践中发生效力,产生“法治天下”的理念,最终落脚点关键还是在党是否真正将依法执政理念落到实处,这主要表现在要党政分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尊重各政治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党主要是组织领导、重大决策、把握方向,而不干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等等,这在当今党和政府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还没有完全健全的情况下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薄熙来案审判的最后陈述中,他坦言:“这次审判历时五天,让控辩双方都有机会充分发表意见,还有微博传送了信息,表明了搞清事实、追求公正的决心,也使我对中国司法的未来又增添了信心。论文导读:言堂”,法律只是其政治权力下的附庸和奴婢,何言政治文明。究其成因,是其将所掌握的资源视为个人权力的产物,蝇营狗苟于其政治生命。殊不知政治文明与法治的主体是“民”,是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政党和政府官员的权力是源于人民的授予,权为民用,而他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恰是对党依法执政理念的悖逆,也必定远离政治文明。
”可曾几何时,他在重庆一手遮天,大搞“一言堂”,法律只是其政治权力下的附庸和奴婢,何言政治文明。究其成因,是其将所掌握的资源视为个人权力的产物,蝇营狗苟于其政治生命。殊不知政治文明与法治的主体是“民”,是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政党和政府官员的权力是源于人民的授予,权为民用,而他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恰是对党依法执政理念的悖逆,也必定远离政治文明。
参考文献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程之胜,男,湖北浠水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