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基于学习行为教学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01 浏览:143306
论文导读:点。本文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本身并不能产生知识。因此,教学的展开应该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以学生既有的知识背景为前提,通过课程的规划设计营造良好的课题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证研究表明采用此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学习行为;理念;教学策略;应用1674-9324(2014)44-0151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当前大学教学的难点。本文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本身并不能产生知识。因此,教学的展开应该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以学生既有的知识背景为前提,通过课程的规划设计营造良好的课题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证研究表明采用此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行为;理念;教学策略;应用
1674-9324(2014)44-0151-04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学习动力理由的出现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当我们还在为高校的规模、学科的发展、培养计划的完善等孜孜以求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却已经开始厌学。侯莞娇等(2010)对3所本科高校大一下学期18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60.8%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策略陈旧乏味是影响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理由[1]。Smith,et al.(2005)指出在学习动力影响因素里,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应该通过创建有作用的教学策略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深思能力,帮助学生从浅表性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向深层次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转变[2]。浅表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全盘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通过记忆、模仿和练习等手段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深层次学习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相应的讨论和独立的深思对老师提出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理解与应用,从而获得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浅表性学习方式所对应的教学理念与目前教育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体系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即教学就是对知识的直接传递,这种传递过程不存在转变,而深层次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学生的独立深思能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提出的,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学内容为焦点的做法,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深思能力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内涵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好,但教学本身并不产生学问,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才是获得学问的根本。因此,教学内容好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学习好。范钦珊(2003)指出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思[3],Uljens(1997)认为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其目标是从课程中努力获得学问,学问可以定义为知识、理解能力、技术和观点的转变和发展,教师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只能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间接影响学生对这种学问的获得,因为学问是学习的产物而不是教学的产物[4]。Kansanen(1999)也指出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5]。显然,传统的以教学为知识的直接传递的理念并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的目的,只能使教师一味地关注所传授知识的内容,认为内容丰富的课程才是好的课堂教学,这与目前教育改革追求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是有差距的,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的提出正是缩小这种差距的探索。教学的首要关注目标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能力、自我制约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策略,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不再将重点完全放在课程内容上,当然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思想积极地动起来,并为了获得对于某一理由的全面了解而主动热情地去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推动自己的理解。Biggs(1999)在进行教学策略与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展,缩短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6]

二、基于学习行为教学策略的建设

我国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教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深思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思想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和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无疑是对这种教学思想的积极回应,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将学生的需求和可能获得的教学效果作为课程规划的重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根据基于学习行为教学策略的教学理念,下面主要从学习观念、教学规划、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其建设要点进行阐述。
1.学习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持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认为学习是一种关于记忆的事情,正确答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对是比较空乏的,结果是学生无需开动脑筋,只需强记笔记就能获得高分,因此就引发了“高分低能”的教育怪象。目前大学学习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都是女生,这种成绩上的严重性别差异与传统教育策略是不无关系的,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对于有悖于常理的教育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也是对第三次全教会会议精神的一种深入体会。实际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引领作用,学生不应该对老师传递的知识不假思索地去全盘接受,而必须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查阅文献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并在讨论和应用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对该主题的正确观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2.教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教学规划包括课程内容规划、讨论主题设计、教学效果设计等。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策略,强调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的提升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其突出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策略要围绕学生进行,以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塑造性为前提。教学规划不必过于详细论文导读:成相应任务后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要充分考虑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避开无效的重复,又要与其他课程保持一定的关系,起到相互补充推动的作用,使规划的课程内容能够聚焦于学目标的实现。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也能一定程度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课程规划
,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起到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深度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时,先要考虑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结构与学习能力,以及可能获得的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后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要充分考虑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避开无效的重复,又要与其他课程保持一定的关系,起到相互补充推动的作用,使规划的课程内容能够聚焦于学目标的实现。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也能一定程度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课程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课程时间的安排,一门课程的定位和重要性往往由相应的课时安排来决定,面授一般是将新的知识和观点传递给学生,而要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还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深思。因此,需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独立深思和讨论的时间,这也是课堂面授中难度最大的理由,这涉及到空间留在哪里,留多大,怎么个留法,与课后的时间如何结合等?为了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深思空间,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理由,一类理由是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深思都能够被启发的,另一类理由是为少数优秀学生设计的,也就是使高水平的学生也有发挥的空间[7]。如果过分强调面授教学,将会占用老师过多的资源,并不利于教学,但目前这种情况还广泛存在,主要在于很多人依然认为老师花在学生上面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就会越好。基于学习行为的教学方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