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低碳经济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02 浏览:70997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人类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为了达到环境和设计的相互平衡,需重新考虑低碳经济下设计观念的内涵,文章以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为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相互融合和推动。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设计 建筑 王澍
21世纪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崭新的世纪,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人类文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物质文明的飞速跨越却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和能源的枯竭。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过度消耗、大气污染与森林草地锐减等目前状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由。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住宅区建设规模的扩张,使得城市广场、公共建筑、园林景观和人居环境的设计需求迅猛增长。面对人类存活环境的变化和居住空间的膨胀,迫使设计师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如何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使设计艺术和资源利用之间达到合理平衡,并适时地把低碳设计理念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使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代环境危机的表现

回顾历史,人类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我们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和理性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对自然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类逐渐认识到凭借科技的力量可以使自然为我所用,通过无节制的开发和攫取来满足人类日益贪婪的占有欲。对自然的强取豪夺使人类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仅使子孙后代的利益蒙受巨大的损失,还使当代的人类存活环境不断陷入危机的窘况。2002年5月1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中指出,人类环境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大气污染、酸雨污染、森林锐减、土地退化以及生物种群濒临灭绝。为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的存活再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
造成当下环境日趋恶劣的理由之一,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严重地威胁到全人类存活生活的质量。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理由,科学家发出迫切警告: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目前状况保持足够的危机感,不采取措施有效抑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那么到下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达到本世纪的两倍。而二氧化碳的骤升必定导致全球变暖的后果。全球气温升高首先使生态可持续发展遭受破坏,人类自告别蛮荒时代进入现代文明以来,为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征服改造自然,使人类活动的疆域不断扩大、现代化步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深思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伐的力度不断加强。而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精细和繁复的优胜劣汰的演化过程,阳光、空气、山川、大地、河流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井然有序地构成一个复杂无比的生态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界彼此依存、对立统一,共同形成了平衡统一的生态关系。正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无限制膨胀,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向自然界大肆排放工业原料和有毒物质,使自然界的生态圈陷入衰退的窘境。全球气温升高的另一隐患是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活,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够繁衍生息。目前,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特征已经越发明显,去年冬季欧洲部分地区的罕见冰雪天气和全球部分地区夏季的超高温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气候的诡异变化已导致人们出现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气温升高促使生物链条中的动植物出现断层,一些食物链中的生物逐渐消亡,打破了原本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的运作。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进程中,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已经存在了上万年,现代文明也发展了二三百年。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的人类农业时代,人类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方式,当时经济水平的高低依赖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城市进程只能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进行。因此,在当时的经济格局下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相对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当时生产劳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足以破坏生态的平衡,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的进步给自然环境施加的压力,有机世界完全能够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抗这些危害,并以循序渐进的节奏恢复原有的生机。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搅乱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标志,以此为契机,人类开始了机器时代的生产模式,而这一生产方式的结果是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攫取。与此同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远远超出大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工业文明发展至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攀升,上升的幅度已经接近前两个世纪空气中碳的上升幅度。更为可怕的是,目前二氧化碳以每年2.00PmP的速度不断增长,按照这样的标准,人类社会在21世纪30年代,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将达到工业时代排放量的两倍,而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在大气中潜伏几十年甚至更长久,毫无疑问,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碳生活形态已成为我们存活的常态。
高碳的生活形态无疑会对当代人的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设计原则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低碳这个词是从英文借鉴而来的,原意是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较低。目前在国际上已经逐步达成共识,即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要依据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消耗的碳的排放量而定。迫于形势的压力,在全世界范围低碳生活广泛受到人们推崇。以低碳理念为支撑的低碳技术旨在转变人们传统的高排放、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生产模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低碳理念的宗旨是营造和谐、绿色、环保的存活环境,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其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经济建设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愿景,低碳设计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条件下,意识到并推进低碳文化的兴起,是人类自身存活发展的必定选择,也是对当下设计从传统转型的重要依托。因而设计师要在设计中充分考量低碳文论文导读:
化的观念和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的产品能够与生态环境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在设计的作品中应该体现出作品独特的设计精神,从而使低碳设计不仅仅成为一种创意概念,同时,能够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也是现阶段设计师应具有的使命感。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深思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实用原则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使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获得了必要的保障;经济原则在设计中的实施,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收获更大效益;审美原则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使物品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愉悦,从而把人们的需求提高到精神层面和情感领域。然而,当我们从理论的高度来审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模式”,他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这一需求模式来观察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深思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实用、经济和美观”这三种环艺设计中的原则职能能够满足人类的生理、安全和情感的需求,而处于更高级别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毋庸置疑,自我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自我需求的最高境界,其同时又属于价值体系的最高阶段,从学术的视角看,其又属于哲学的、道德大范畴。为了满足人们完善的价值追求,在环艺设计中引入价值有助于这种价值的实现,并且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理论基础,因而,把道德需求作为环艺设计的第四条原则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法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其与道德一起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存在,以“应然”的方式调节着人类社会的诸多关系。所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探讨道德的起源、发展和本质,还探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探讨人生的作用、人的价值和责任理由。环境艺术设计是考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设计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理由。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精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需要不断拓展,环艺设计师的人数与日俱增,因此,职业设计师的价值理由凸显出来。如果设计方案存在纰漏、材料使用不当会导致能源消耗量增加和碳排放量增大,给人类环境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便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设计理由。首先环艺设计是设计师赖以谋生的手段,他需要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存活理由,他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作为他自然属性的一面。但同时,他作为处在社会网络中的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由于目前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建设加速的过程中,可供使用的资源极其有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理由困扰着我们。设计师面对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理由、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理由、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抗衡理由,设计师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能兼顾时,应该如何做出取舍是摆在设计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理由。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的同时,也兼顾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首先,我们尊重每一个公民的合法利益,在提倡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认为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不仅不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相违背,相反,还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其次,主张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义利观虽然也重视物质利益和功能实效,但社会主义坚持的是利义并重的价值观,由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统一与依赖关系,主张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最后,社会主义义利观强调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主张把社会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又尊重个人利益,在这种中凝聚着社会的基本道义与和谐精神。

三、环境艺术设计观在低碳经济中的应用

当下,坐落于杭州南部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对于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过于功利化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和借鉴。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规划设计理念,不能不提及象山校区的设计者王澍。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在此之前,人们对王澍这个人以及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知之甚少。于是,人们争相观赏他的作品,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如果想知道王澍与其作品到底呈现何种样态和形式,不妨走近王澍作品,了解其创作理念与设计思想。
王澍自幼生活在北京建国门周围的一个四合院内,在其记忆中,这个四合院迥异于眼下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群,放眼望去都是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和农田,一派田园牧歌的和谐景象,儿时的记忆如此强烈地印记在少年王澍的记忆中,使其在设计规划中始终把设计作品与环境相融。
1981年王澍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专业。从学生时代起,其就表现出张扬的性格品质,攻读硕士学位时,曾撰写《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的论文,文中相当犀利地抨击中国建筑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甚至放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他自己是一个,他的老师只能算半个。王澍一直坚持:“人要过一种有理念、有信念的生活”,而这种理念和信念源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对他的长期浸染。王澍在一次讲演中,这样阐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的中国是蕴含在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谐统一的社会观念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中的。在这套体系当中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而在工具化理性占主导的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象征着这种悠久平和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的土崩瓦解。人们不惜以自然资源的破坏来换取商业利润的最大化,粗暴夸张地将久远静谧的牧歌般的生活转化为钢筋水泥主导的现代生活。为了与这种追逐商业效果的设计决裂,寻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相处之道,王澍将目光聚焦到传统的园林设计,其力图将象山校园打造成“山水间的家园”。在一次专访中,王澍这样表达其设计的初衷:“我的房子和这里的小山小水就像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对话、互相呼吸、互相唱和的那种意思,通过建筑给表现了出来,这是我们当时规划设计象山校园的想法。”为此,王澍这样形容象山校区的选址:“场地位于一片有远山围绕论文导读:
的平原,不久前还有稻田,城市刚刚扩建到这里。原来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的村落,已经被拆得还剩残缺不建全的一个,到处可见残砖破瓦。”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王澍对传统自然风物瓦解的沉痛反思和传统理想居所的向往。
为了与现代设计中的装饰奢华、讲究体积庞大的宏伟设计抗衡,王澍力求在设计中渗透进更多的人文含量,他认为,设计房屋于人来说初始就是避风遮雨的寓所,伴随着人文含量的不断增加,通过设计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表达自己设计者的价值观和观念。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如此表达自己朴素直接的美学价值观,他把这称为“贫寒美学”。虽然材料的成本很廉价,但是在这样的设计中却蕴含了高贵的精神气质和真实、朴素的审美倾向。这就是王澍通过设计要表达的态度,王澍秉承了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认为如果建筑中没有设计者的感悟和思想,那么设计的作品就是一种娱乐,真正打动人心的设计不在于空洞无物的华丽外观,而是隐匿其中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在设计材料的使用中,王澍大量使用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制约原材料的造价成本,根据当地地形地势的特点,使建筑和环境相互依存和融合,自然环境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无声的崇敬和敬畏,真正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在王澍身上打了烙印,其不仅深谙传统文化的主旨,并身体力行,将传统文化的理论精神践行到实际日常生活中。王澍在设计象山校区的时候,正是中国国内大学城大兴土木之际,而他的选址却独辟蹊径,如果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在杭州的大学城批下2000亩的土地,而象山校区最终只利用800亩的土地,没有选择大学城的校址。
象山校区的得名来源于校园的建设是围绕一座叫“象”的小山来建园的,其高度大约为50米,一条蜿蜒的河流从山的两侧曲折前行,与波涛滚滚的钱塘江相汇合。象山校区一期于2004年建成,由10座错落有致的建筑和2座廊桥组成。象山校区一期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面要解决的困难是,如何使功能繁复的大学校园与一座小山和谐共存,而不是庞大的校园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王澍在设计理念中糅进了“差异性”原则。他说:“我对差异性的兴趣很大,其和时间是有关系的……这就好比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林子和人工的、飞机播种的林子之间有一个截然的区别……”王澍所提及的“差异性”主要涵义应是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获得一种自身的存活价值,并随着时间的敲打磨砺而富有生命力的过程。换言之,一件设计作品要经过设计者多少心血的浇灌,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审美价值,摒弃商业时代的物质诱惑与浮躁,使作品在利益与价值、美观和性能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需要设计者日积月累的人格培养、道德训诫和规范。为了很好地践行这一设计原则和职业操守,王澍在设计的建筑中大规模地采用三面围合、一面敞开的庭院样式,这种“塔院式”的建筑既具有传统的意味,同时兼具现代的开放色彩,使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了使建筑与自然山水很好地相互和谐,在“塔院式”的合院设计中,建筑和自然平等相处,合院和自然各占用地的一半,建筑随着山的走势或断开、或迂回,并顾及建筑的全局性和灵活性。建筑的庞大体积容易对使用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作用,为缓解这一现象,广阔的场地以中国典型的丘陵地形为模型修改整理,建筑的大体量被压缩,一排排平行的瓦制密檐反复强调整体建筑群落的水平走势,使建筑与山体呈水平趋势。为了使建筑具有一种从自然泥土中生长出的状态,设计中辅以一系列的传统手工工艺做法,建筑底层采用外做干砌石法,用原色的杉木板装饰象山的合院,并使用由工人亲自制造的风钩和插销。从保护本土资源的角度出发,采用“仍在当地广泛使用,对自然环境长期影响小,且正在被大规模专业设计和施工方式所抛弃的”作为选择材料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并不是整体建筑的主导,而是适应大量手工制造所带来的工程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设计转变成一种以人工建造为主的群体性劳作。为了更好地压缩成本和避开资源浪费,增加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近300万片不同时期和朝代的旧砖瓦片从拆迁房屋现场运到校区。这些搬运来的旧瓦片原本是用来做废弃的垃圾扔掉的。这种设计的初衷表达设计者与当下大规模、大消耗、重形式的设计方式截然不同的设计观,力图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建筑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氛围。
在象山校区一期初具雏形的时候,校区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轮廓日渐清晰。校园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起初象山的溪流、土坝和鱼塘。而清理产生的淤泥再次被加以使用,被用来种植溪塘边的芦苇。校园的建设使已濒临瓦解的象山又具有了崭新的作用,并使已黯然失色的传统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校区的诞生之日,正是象山重归故里之时。
象山校区二期设计灵感来源于王澍钟爱的中国书法艺术,利用中国书法的疏密相间、自然摆动来处理建筑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以象山自然状况的结构去设计整个校区的位置关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打断,才能做到建筑的整体格局与山的走势大体吻合。
王澍在象山校区二期中这样形容自己的设计:“建筑和景观的区别已经不存在,建筑往往就是景观,并具有一种中国宋代山水画的气息。”王澍还将在宁波五散房做过的实验大胆应用到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发明了带有山水意蕴的“山房”“水房”等一系列“范型”。在工程的尾声阶段,采取了和一期同样清理淤泥土的清理策略,把规划之外的土地租给农民,条件是土地灌溉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并保留了之前的水渠,横穿象山校区,既是可观赏的景观,也可以给农田和河塘提供水源。
显而易见,全球工业化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国内城镇化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所幸的是,人们对日益枯竭的资源和不断恶化的环境已经具有清醒的认识,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身体力行,凭借设计的作品呼唤传统的回归,环境的保护。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象山校区建造的作用不在于使用了多少传统的符号,也不在于这些符号得以呈现的风格化处理,其作用在于建造者和论文导读:校区.建筑学报,2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深思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008(9).王澍.造园与造人.建筑师,2006(5).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责任编辑:高薪茹)上一页1234
设计者以怎样一种精神使传统重新活在山水中,活在自然的境遇之中……朝朝暮暮与青山相照面。”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2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深思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008(9).
[5]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6(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