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承德外八庙建筑艺术特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64 浏览:11436
论文导读: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实现了以密切地方和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简单说来,清朝“定鼎之初,官府典章,多沿明代。”但“康雍而后,纲纪聿新”。对于藏传佛教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也经历了一个从清初的沿袭明制到后来的损益革新的发展过程。而外八庙的建造则可谓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具体显现。2外
摘要:承德“外八庙”是河北承德东北部藏传寺庙的总称,它不仅是清代修建的一座规模庞大的寺庙群,更是一座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古建筑宝库。它作为物质载体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承德“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
关键词:外八庙;文化内涵;建筑艺术特色1外八庙的历史文化内涵
外八庙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清朝时期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外八庙”实际上并不只八座庙,原有寺庙十二座,即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佑寺、普陀宗乘寺、广安寺、殊象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魁星楼。因为由清政府分为八处管理,且地处塞外,所以叫外八庙。现七座尚存。外八庙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面和北面,武烈河的两岸。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表现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的特点,像众星环月般围绕着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皇权的象征,周围这些代表着不同民族的庙宇建筑,则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这些依照西藏、新疆教寺庙的形式修建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外八庙作为清朝皇家寺庙,既包括一般寺庙的功能,又不可避开地渗透着皇家的意识和政治内涵。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我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藏人民的精神支柱。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制约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承德外八庙的建筑艺术特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实现了以密切地方和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简单说来,清朝“定鼎之初,官府典章,多沿明代。”但“康雍而后,纲纪聿新”。对于藏传佛教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也经历了一个从清初的沿袭明制到后来的损益革新的发展过程。而外八庙的建造则可谓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具体显现。
2外八庙的建筑艺术特色
外八庙有着汉、满、藏、蒙古民族的多元建筑风格,象征着清代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和平发展的盛况,外八庙主要是为了安抚北方少数民族而建,所以也融合了各民族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普陀宗乘之庙模仿布达拉宫建造,须弥福寿之庙模仿扎什伦布寺而建,在整体建造风格相差无几,安远庙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形制而建,其中包括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外八庙在设计时吸取了其他地区各著名民族建筑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其成功的经验,充分反映了清政府注重文化交融的一面,外八庙之所以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因为外八庙采用了相当多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建筑手法,并成功地将各个民族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谈及外八庙的建筑艺术特色就不得不提到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从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外形上看,避暑山庄内建筑无论是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还是供皇室欣赏的亭、轩、榭、阁,一概采用青砖灰瓦的建筑特色,显示出一种古朴自然的风格;而像众星环月般围绕着避暑山庄外八庙,则采用彩色的琉璃瓦和镏金鱼鳞瓦覆顶,远远眺望,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这与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避暑山庄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可以看出,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之良苦用心。著名诗人陈运和的诗《外八庙》正说明这点:“一个鲜明诗题加上外八首 排成一组列队走 一座北京皇宫统辖外八庙 站成一组景色秀 从康熙一直到乾隆 地处京师之外却具格律的结构 气势宏伟多抖擞 造型独特尽风流 中国各族文化融合肩并肩 汉同蒙藏艺术典型手牵手 迈开团结统一的步伐前进 佛事紧紧伴随在避暑山庄的身边和背后”。外八庙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数寺院建筑依山建造,利用山势的自然坡度布置建筑,在布局上运用了一些特殊手法。将轴线对称式和自由式布局结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来解决平面高差理由,叠置人工假山来增加空间趣味等。在平面比例关系上多次运用相似比例图形和矩形的构图,以获得和谐感,显得平易近人。特别是普宁寺的后半部布局是一组包括大乘阁、塔、小型殿台等19座建筑的群体,组成以建筑物来体现的佛教“坛城”,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佛经上的天国世界,这种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少见的。外八庙各庙都有一座蔚为壮观,引人入胜的主体建筑,体积庞大,造型各不相同。主体建筑都处于地势最高之处,突出其在其他建筑群体之上,十分壮观。例如,普乐寺的主建筑旭光顶,是坐落在两层正方形的高台之上的重檐攥尖圆顶建筑,在下层平台的四个角和每个边中间,分别配置了八座琉璃小塔,旭光顶从整体上看十分简洁,却又不失细节和小巧的情趣。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和山势巧妙的结合,从形体上看,错落变化丰富,从平面上看,曲折有趣。其建筑主体的造型采用了藏族寺院的碉楼形式,但在建筑顶端的平台上,却安排了几个汉族的方亭子。尽管两个民族建筑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看上去却十分协调,无任何唐突感。既有藏族碉楼的雄壮气势,又有汉族亭台建筑的活泼感觉。即使放在今天,手法也非常成功,十分值得当代建筑师借鉴与欣赏。普宁寺的大乘之阁高三层,从外面看共有六层屋顶。最上部是像亭子般的五个四角攒尖屋顶,正中间的一个最大最高,其余四个屋顶排在四角,有力地烘托出建筑中心。另外,外八庙中的主殿有多座采用多层楼阁建筑的,如普宁寺大乘阁,安远庙普度殿,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普乐寺旭光阁等,都是体形庞大的中空式建筑,最高的大乘阁高达39.16米。这些实例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运用合理的构架形式和木材帮拼的策略建造高层木结构房屋的技术水平,在中国建筑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结语
“论文导读:
外八庙”集各民族古代宗教建筑艺术之大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它集中国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其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拱围在避暑山庄周围的外八庙,是清朝藏传佛教政策的历史见证,从中可真实地领略到清朝与蒙藏等少数民族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整合作用,体现着“天下大同”的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所以,它不仅是建筑艺术史上的瑰宝,更是民族融合的象征。相信这颗明珠会永远闪耀在东方的艺术殿堂。参考文献:
[1] 陈长文,金开诚.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 陈金元.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3] 李秉新.外八庙[J].河北:河北文史资料增刊,1992.
[4] 胡允桓.世界遗产之旅皇宫御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