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从登山感悟画家艺术“境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18 浏览:81804
论文导读:为人和人都差不多,那些伟人、巨匠、大师,就是比我们多了那么一点点“境界”而已。但就那么一点点境界就“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中国画不也讲究“意境”吗?它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空灵之美”不正符合“道”吗?所以说国家有大师、名师、画匠就在于此。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登山感悟到的中国画家“意境”的所在。南宋写意画家
摘要:本文通过登山体悟到中国画家的艺术境界,这境界是绘画中的理念,他启迪人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键词:登山中国画家“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诗中的一句,表现了作者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从没有早起的习惯,也就更谈不上锻炼身体了。每天睡十几个小时还觉得困,自从我得了一场“病”好了以后,我倍感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生命源于运动”,只有运动的人才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
山上的空气开始变得清新,树叶绿得可爱,不知名的野鸟,在树中追逐嬉戏,松鼠灵敏地串上串下,风儿柔和地抚弄着你的脸,闭上眼睛听听空气的声音,轻轻调整气息,自然万物在脑海里豁然开朗,这是心与智得到了统一,顺应自然、和通天道达到“奇物”、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时我才知道古人并没有说谎,人和自然、天地,是真能一并融合的,那种感觉真美,是一种超然,是一种放松。这时人的心境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无所谓荣,无所谓辱;无所谓是,无所谓非。当睁开眼睛的一瞬间,头脑格外清晰,就像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密林深处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这时眼睛也明亮了起来,觉得真有大圣“火眼金睛”的感觉;还像初生婴儿第一次睁眼看这个世界模样的感觉。这时我在山顶俯视山城,一切尽收眼底,滔滔的江水,好像要流向天边,初升的太阳还没完全把脸露出来,红彤彤的又大又亮,颜色红黄交错,瑰丽无比。山下人家、房舍错落有致,很多人还在山城的怀抱里做着甜甜的梦。这时我不自觉地笑了起来,这会心的一笑是我从未有过的。自然是这样美好生活是这样惬意。我真的佩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他把人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天性。这时我开始否定了人生中最开心的“四大喜事”,如果人真能融入自然,那么天天都有“题名花烛”刻;都有“甘露故知”时!
从郅高点下山的时候,沿着山路往前走,山中雾起、山林隐现,好似仙境,这时我正陶醉,却听远处有人喊,真是巧得很,十多年没见的高中同学,在这里相遇。他很兴奋,我也很高兴,一路小跑,一路交谈。兴之所至便感悟人生谈论理想,他认为人和人都差不多,那些伟人、巨匠、大师,就是比我们多了那么一点点“境界”而已。但就那么一点点境界就“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中国画不也讲究“意境”吗?它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空灵之美”不正符合“道”吗?所以说国家有大师、名师、画匠就在于此。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登山感悟到的中国画家“意境”的所在。
南宋写意画家梁楷所画《太白行吟图》画面笔法洗练,寥寥几笔就勾画出这位胸襟豁达,才华横溢的“谪仙人”的气度,但画法还是其次,关键是此画的意境之美。画面上人物背景空旷,没有任何笔墨,这样的处理表现了登山所悟到的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情感。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这不就是“老庄”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奇一、奇物的最高境界吗?这境界表现在李白的诗中就神奇了,那“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气势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情景都从这个“无”的背景里表现了出来,这是《道德经》里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清初大画家朱耷的画,他的意境所在。八大山人是明末权贵的后裔,在他19岁的时候明朝灭亡,他因为国恨家仇,家破人亡,所以所画的画中自然地体现了他的心境。这就是他的政治态度,他的画中多运用抒情的手法表现强烈的艺术个性,特别是花鸟画,象征手法多,政治寓意更强。正所谓“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他把满腔的愤世之情流露于笔端,在墨法中得以宣泄,他画的鸟多独足而立,一幅傲然倔强的姿态。他在表现鸟的眼睛时,把眼眶画大,甚至变圆为方,显示出一幅白眼向人的气质。这体现了他藐视统治阶级权贵的象征。另外八大山人也画山水,但他所画的山水是荒凉的残山剩水,表达了他国破家亡的愤慨之情。这就是八大山人的画,也是八大山人画中的形式,他独特的个性表达了他不同于别人的画面“意境”。
另外我还要说一个人那就是当代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他的绘画中意境的体现,我们都知道白石老人喜欢画虾,那虾画得生机勃勃,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纸面上能看到透明的虾壳,能感觉到虾须的弹性,没画水,却让人感觉到了江河湖海的气魄,没有颜色却让人闻到了河水的清香,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登山知道自然和人的结合是一种境界,然后联想到几位画家的画作,他们所体现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涵养,是超然于物外的大思想、大内涵。
【参考文献】
[1]文若愚.《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mtlw/lw43648.html上一论文:研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