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陈向蕊:构筑“三高”艺术教育美妙境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01 浏览:46654
论文导读:,并最终完成学科报告。此活动要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中完成,突出了过程性与指导性,并争取获得科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陈璞:对于“高互动”的提法,看似艺术教师轻松了,实则对艺术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只是单方面对学生的艺术“灌输”,你们是怎样做的?陈向蕊:在“高互动”教学理念的指导
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大型寄宿制示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中学,创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龙门书院,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民国时期,苏州中学、上海中学、扬州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以教学卓著,并称“江南四大名中”)。上海中学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34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42%,堪称绿色校园之典范。现有教学班90多个,中外学生3000余名,其中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国际部学生。
陈璞:上海中学一向被誉为“一流大学的摇篮”,据我所知,学校本部学生重点大学录取率超过99%,每年还有一批学生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那么,对于这些文化成绩无可挑剔的学生来讲,是不是都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作为学校的艺术总指导,您是如何深思和实践学校音乐教育的?
陈向蕊: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化成绩的优异上,还需具备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艺术的情怀,这已经成为我们上中人的共识了。上海中学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三高”的教学理念,即教学设计的高立意、教学实施的高思辨、教学过程的高互动。我校艺术教研组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承担着本部高
中和国际部两部学生的教学任务。针对文化背景、成长环境、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各异的两部学生,如何在艺术教学中充分实施和体现这“三高”,是音乐教研组数年来始终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陈璞:教学设计的高立意、教学实施的高思辨、教学过程的高互动,这样的“三高”显然是符合当前新课改精神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高立意”,其指向为我们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艺术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通过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按照学生发展的规律实施艺术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构建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和终生喜爱艺术奠定基础。您是怎样认识这个理由并实践的?
陈向蕊: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素养和远大的艺术视野是我校艺术学科教学目标中的灵魂思想,这是“高立意”的具体体现。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艺术课堂乃至艺术学科的热爱之情。
上海中学提倡在课程设置上丰富多样,早在2006年就组织各教研组制订了校内课程图谱,接下来的3年内陆续开出了所有课程并在近几年逐渐完善。探究性是我们课程设置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切入点。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出发,学校开设了知识拓展、视野开阔、剖析探究、应用实践4个模块共26门发展课程,如本部的MIDI音乐制作、钢琴即兴伴奏、主持与演讲、社交礼仪等,国际部的音乐IB、AP课程等。由于上海中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于我校音乐艺术教育来说,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渠道和手段。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教研组多年来致力于让高雅艺术走进上中校园,每年联系各大院校和专业艺术团体来我校交流演出,同时,音乐教师会定期举办专场音乐会,这样学生们的体会也更深刻。此外,我们还向校领导倡议将一些高规格的市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艺术活动请进校园,音乐组带领一批艺术骨干学生参与承办工作,让学生能有幸接近大师、聆听大师。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上海市“上中杯”钢琴比赛已连续举办5届,在社会上产生了不俗的影响,每届还会邀请国内钢琴大师、教育专家及国外著名音乐家担当评委和指导。大师们的赛前即兴培训及赛事点评,又为学生们带来了高端的沙龙式学习机会,这种艺术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打开眼界,拓展思路,提升境界。
陈璞: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基本成熟,对于艺术的赏析可能已经从初步的艺术欣赏,向艺术鉴赏提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与提高是我们艺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符合“高思辨”理念的,你们又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
陈向蕊:我校艺术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激活其内在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学会深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并自主解决理由,这是我校“高思辨”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教研组提倡教师通过创设理由情境引发学生的深思,在探究和解决理由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就感,把“接受知识”变为“建构知识”,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IB课程中,发现和比较是较为突出的特征,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本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这一特征也早有体现。我们在艺术教学中开辟了“比较赏析”专栏学习模块,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多类艺术品种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在每一章节后设计了学科探究环节系列小理由,让学生们准备一周后进行课堂讨论,逐渐培养其乐于深思和善于辨析的思维模式。发现和比较是手段,最终要能实施自我探究和解决理由,这着重体现在学科作业上。本校的学科作业体系已延续了十几年,学生须在高一年级完成一篇艺术学科的指导性小论文,在有机整合各种材料时,须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完成论文,还须在高二年级完成艺术学科大作业,对音乐艺术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现象进行剖析、深思、探究,并最终完成学科报告。此活动要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中完成,突出了过程性与指导性,并争取获得科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
陈璞:对于“高互动”的提法,看似艺术教师轻松了,实则对艺术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只是单方面对学生的艺术“灌输”,你们是怎样做的?
陈向蕊:在“高互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音乐教研组彻底打破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态势,拓宽了互动时间、互动空间,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思、动中感、动中获。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更多从教学模式和手段上着手设计,力图让惰于参与的高中生也有兴趣加入到“动”中来。除了上述的学科作业能体现师生的高度互动外,学校还招聘了两位专职音乐外教,她们的教学参与给组内带来了更丰富、更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国际部九年级的学生主导式教学模式中,我们注重创作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创作主题统

一、根据学生的音乐技术能力对其进行小组分类,在论文导读:

创作中,H组学生须运用乐队及人声和声元素,M组学生须运用乐器、人声和声元素,S组学生只须运用人声、节奏等元素即可,保障每学生都是创作中的一份子。在国际部十年级,我们常常采用“流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1小时教学时间内,本年级的3位教师分别在3个教室里开展爵士乐、摇滚乐、说唱音乐的教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走班听赏感受,课后完成“三种风格音乐特点总结”的练习。在本部艺术课程中,除了在每个章节后设计拓展实践环节(如学唱一首音乐剧唱段或用手机从老一辈口中录制一段戏曲唱段等)外,我们还从每个单元中抽取一个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引擎、文本资料查找、讨论和总结,每小组均需推出总负责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