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陈洪绶《九歌图》艺术内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26 浏览:13099
论文导读:
摘要:
陈洪绶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之际,是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他挥毫写就了千古不朽的《九歌图》,犹如初春洌风一般,不但反映了自身的觉醒,更在浙派与吴派山水,花鸟画一统天下之时振兴并发展了人物画。他的人物画个人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当时卓有建树。
关键词:陈洪绶;《九歌图》;艺术内涵

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明末杰出画家。陈洪绶幼年家道中落,一生命途坎坷,纵使天赋奇才,却屡试不第,奈何以书画写胸中意气。
在他四十一岁时,《九歌图》作为其已故老友来钦之《楚辞述注》卷一一套提要钩玄的插画而被刊行。组画共十二幅,其中《屈子行吟》为历论家们所瞩目。画面中,屈原正缓步踌躇在荒芜空旷的山崖之上,他满面忧伤,又似在无声嗟叹。人物衣纹清圆流畅,颇为俊逸潇洒,更衬托出屈原形象之伟岸。山路倾斜,怪石嶙峋,流露出离群萧索之感,象征着屈原此时已被奸臣谗言所累。大面积的空白似乎将他从画面正中托举而出,使他伫立于绵缈宇宙之中,成为一座丰碑!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中评价这幅画“以高度的想象能力,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庄严形象,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超过他”。《九歌图》为老莲19岁时所作,是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若非老莲有着“伤家室之飘摇,愤国步之艰危,中心忧悄”的伤怀之感,又岂能越过历史烟云与发出“国无人,莫我知兮”此般哀叹的屈原达到灵魂的契合!以屈原之形写自己之心,无论哪一个年代的观者,任谁都会感受到画家那殷殷之心而为之动容!
他曾在为《楚辞述注》所写序文中说:“丙辰,洪绶与来风季学《骚》于松石居。高梧寒水,积雪霜风。拟李长吉体为长短歌行。烧灯相咏。风季辄取琴作湘楚声。四目莹莹然,耳畔有廖天孤鹤之感,便戏为此图,两日便就。”然老莲自称的“戏为此图”谁能说不是有感于怀;不是被压抑情绪的释放;谁又能说这种挥笔立就的喷薄不是两位千古贤者的愤懑与想往在浩瀚时空中的交汇共鸣!
老莲人物画当中的鲜明思想性,犹如初春洌风一般,不但反映了自身的觉醒,更是慰藉人心的一剂良药。同时这种借古喻今的创作手法也具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二、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陈洪绶曾拜于明末著名思想家,一代名儒刘宗周门下求学,“慎独”说是刘宗周学说的第一要义。他在当时朋党祸国,朝政黑暗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慎独”,期望通过人们的内省与克制使人心向善,提倡人们拥有独立而正直的人格。刘宗周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陈洪绶,并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九歌》,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综观《九歌图》,虽然为老莲青年时期的作品,但依然能够体现出他的风格特色:着重注意刻画人物之“神”,形象高度提炼,并有着一定的变形夸张之处。圆笔与方笔相结合,力求新意,并强调线条的金石味,这种表现手法为其后期“易圆以方,易整以散”,“森森然如折铁纹”的风格奠定了基础。画面中,人物形象多处于大片空白当中,并无衬景,只通过衣着或服饰的刻画来体现其身份。且仅依靠线条刻画形象,运用线条的刚柔粗细与长短顿挫来表现不同的质感,烘托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黑与白的对比强化了线条的力量与美感。
但某些人物形象与《九歌》原文之描写有着出入,对于这种故意甚至戏谑的改编,历来观众的观点总是不一样的:或许,云中君正为屈原的命运感到不平而“极劳心兮忡忡”,张开的左手似乎正体现它的怒不可遏,衣纹线条坚韧有力,紧促之感扑面而来;或许,“袅袅兮秋风”中裙带飞扬的湘夫人是在暗自神伤,飘逸连绵的衣纹衬托出女性特有的温柔妩媚,背对而立的形象设计大显画家的匠心独具;或许更让人讶异的是《山鬼》,“被辟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分明是一位云容月貌的女神,但在陈洪绶笔下变成了一个狰狞可怖的骷髅。或许,这正是老莲意欲为之——陈洪绶在《九歌图》中赋予神以人的哀乐,将屈原寄寓在诗歌中的抑郁与愤懑深刻解读,以具有戏谑和挑战意味的人物刻画来抒发心中惆怅。

三、以吾力普济众生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艺占据了明清文艺思潮的主流。自然,世俗多过高雅。“阳春白雪”的美似乎遥不可及,在这里,“下里巴人”的向往和喜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发挥。
这种文化又是如此真实而饱满的凸显了历史洪流中从来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声音。越来越多对自身的关注,对完满的追求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当中。《九歌图》作为插画,演绎了诗歌的情节,并延伸了诗歌的意蕴,更可贵之处在于陈洪绶赋予了人物超越诗歌情节之外的生命作用,不得不说,它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不仅是人性的光辉更是正直的导向。这也是老莲创作的《九歌图》高于同时代画家作品的根本之所在: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应当有着为国为民的胸怀与担当。远离社会现实的创作,也许同样具有艺术价值,但是具有对贫苦大众深切关怀,并勇于针砭时事之作用的艺术作品更能够打动历代观众,并使人为之触动。
杜甫曾发出吁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陈洪绶年幼时即有“以吾力普济众生”的心怀。正是因为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当中,他们才会为民族之苦难而悲怆不已。这种真切的情感化成艺术语言,化作艺术形象,承载着千古哀叹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艺术作品的永恒生命力,正在于画家所赋予它的深思与情感。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老莲的创作与其身世命运,文化修养,社会风气以及明王朝的腐化离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相对的,我们从老莲的画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缩影,看到了无数封建文人的呐喊与挣扎,觉醒与反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裘陈洪绶《九歌图》艺术内涵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沙.陈洪绶研究—时代、思想和插图创作[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孟冠华.陈洪绶艺术的文化思想渊源试探[M].美术大观,2010(2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mlw/lw29696.html上一论文:研究光与影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