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韩愈论说文艺术特色与思想主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38 浏览:8590
论文导读:
【摘 要】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一生以“道济天下之溺”己任,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卫道巨擎。“文起八代之衰”的昌黎先生有着无数传世之作,本文笔者以《师说》和《进学解》两篇教育论说文为例,论述韩文公论说文的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教育主张,领略大文豪的别样韩愈论说文的艺术特色与思想主张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风采。
【关键词】《师说》;《进学解》;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教育主张
一千二百多年前,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而作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古文更是提振了八代的萎靡文风。无论是强调儒家传道意识与精神的《师说》还是讲述学习儒家之道的态度策略的《进学解》,如今仍是脍炙人口的教育名篇。尽管篇幅不长,但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充分领悟到韩愈论说文的艺术特色;字里行间,我们亦能体会到“百代文宗”那发人深省的思想主张。

一、艺术特色:丰富创新为后世之典范

韩愈散文创作颇丰,犹以论说文为佳。《师说》与《进学解》乃是九牛之一毛,但这两篇文章亦较具代表性,大体能够说明韩愈论说散文的艺术特色。从文体上看,“说”和“解”是古代论说文的两种常见文体。许慎的《说文》有云:“说,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而作为一种文体,“说”是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章,比如说韩愈的《马说》、《师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解”同样是古代论说文体的一种,有注疏发展而来,主要用来析文解义,正名辨理。如《进学解》便是韩愈针对学生有关进学的质问提出解释的文章。诚然,韩愈对于文体的贡献远非这些,他“在三代秦汉以来逐步形成发展的各种散文体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变化、创新,使之更富于表现力,从而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1]p336 此外,韩愈的论说文中还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师说》中的对比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正反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不同结果;“爱其子”与“于其身”小大对比,反应了士大夫行为的自相矛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横向对比,揭露了其错误想法正是造成师道不复的真正理由。通篇还选用整散相间的错综句式,大对比中套用小对比,使文章富有层次性,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至于《进学解》,通过国子监先生对弟子的质问加以回答的形式,对对话体作出新的体认。韩愈注意到对话式表达艺术中的文学与非文学间的界限。采用扬主抑宾的传统形式,师生对答亦完全切合身份情感,语言亲切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艺术感染力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韩愈论说文中语言的创新。他去除了骈文中语言陈旧、套路滥熟、好用典故的缺陷,推陈出新,文章中经常闪现妙言警句,句法也曲折多变。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成语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单单是千余字的《进学解》便给我们留下来二十几条的成语。如“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含英咀华”、“佶屈聱牙”、“细大不捐”等。总而言之,主张“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的韩愈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语言大师,他活用成语、自铸新词、多用虚词,在语言上有颇多创新。

二、思想内容:蕴含深刻而发人深省

韩愈的论说文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令人拍案称奇;其思想内容更是发人深省,情感上往往让人感同身受。唐贞元十八年,韩愈作《师说》以贻李氏子蟠,这是结尾处韩愈对作《师说》的解释,我们不否认这是重要契机,但更主要的是因为韩愈基于当时社会上士大夫一族“耻学于师”的陋习,想要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故而提笔论述从于师的重要性和原则。看似简单的一个举动,实则非常难能可贵。韩愈当时所面对的舆论压力很大,不过韩愈并没有因此退缩,依旧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韩愈首先将教师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在各级官府学校中的老师,凡事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都能称之为师,而师与生的关系也是相对的。韩愈强调以“道”为师,没有流于空洞的说教、干瘪的议论,全文感情饱满,飞扬。“嗟乎”、“呜呼”等词若仰天长叹,叹学风不古。文章中作者的感情从师道不复的悲愤到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哀叹再到李氏子蟠好学的欣慰,寥寥数语中亦折射出韩愈复兴儒家、传承道统的决心。十余年后,韩愈由尚书省职方外郎降为国子监博士,借与学生问答的形式,阐述进德修业的意见,作了讽谕性散文《进学解》。全文分为三部分,先是以国子监先生的口吻阐明尽管有司有不明和不公,但是学生还是应该把精力和心思都花在进业修德上。之后学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先生只要业精德纯就一定会受重用的观点。最后先生正话反说,以工匠选材、医师用药比喻宰相用人,用孟轲、荀卿的遭遇与自身对比,透露对有司的不满与讽刺。作者“曲折地抒发自己屡遭贬斥的怨愤和对当政者的不满。” [2]p335韩愈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先后三次担任国子监的博士,胸中郁积这不平之块垒。针对学生的疑惑,韩愈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但韩愈绝不是一个只会自嗟落寞的封建文人,他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投身到唐代的政治、文化建设上。

三、教育主张:贯穿古今的教育大师

之所以把《师说》和《进学解》放在一起比较,最大的理由还是这两篇文章中极好地体现了韩愈的教育主张。《师说》是阐述师道的千古名篇,仅六百余字的文章就将教师理由论述得精辟深刻。“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便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韩愈马上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将传道置于首位也就是说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前更应该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至于择师的标准,前文已经提到过,韩愈不再将教师局限在士大夫一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将是否有“道”作为择师的尺度。而何谓“道”,在韩愈看来,就是统治者所宣扬的“道”,也就是恪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道德。最后,韩愈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建立平等的师生论文导读:
关系的追求,这亦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再现,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后人提倡和发扬。撇开抒发不遇之感,就《进学解》本身来看,实际上是对学与教的论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开始,韩愈便勉励学生要勤于学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思考熟虑。之后乘着回答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文公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说明如果了解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之后,韩愈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隐晦地说出选材之要,旨在提醒掌权之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即便天下人才济济,亦不见用。通观全文,从教育上来讲,《进学解》仍然以劝导、鼓励世人学习为主要目标,是典型的劝学之文,在其的繁荣发展上发挥了不少作用。
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论说文上的成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通过对《师说》和《进学解》的分析解读,我们对其论说文的艺术特色有进一步了解,他那精湛的语言、多样的表达方式都让我们叹为观止。当中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人深省,尤其是他那些有价值、跨越古今的教育见解,在后人的进一步弘扬和阐发下,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想和经验,至今仍在教育发展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8.

[2]张继定,刘永良,王明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