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我国水文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34 浏览:18664
论文导读: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从“水之理”角度看,水有着许多复杂的知识、学理、规律,可以称为“智慧之水”,这些作品侧重于展示思想家、文学家由水而激发的思维智慧。从老子“上善若水”的比喻到孔子沂水之畔的感叹,之后有孟子、庄子、荀子、“兵圣”孙子,再到现代作家……,他们从水中所获得
内容摘要:中国水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借助于水意象表情达意,在文学作品中实现四个方面的表现功能:哲学表现功能、实用表现功能、审美表现功能、情感表现功能。
关键词:中国水文化 文学作品 表现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71%以上的表面,体积大约有1,360,000,000立方公里。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在成人体内,60%的质量是水,儿童体内水的比重更大,可达近80%。体内失水10%就威胁健康,如失水20%,就有生命危险,这是水的科学知识。在文明的早期,人们开始探讨世界各种事物的组成或者分类,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西方提出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其中有水;佛教中的四大(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也有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事物。崇拜现象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对于水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产生了又爱又怕的感情,通过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中国传统上的龙王就是对水的神化,凡有水域水源处皆有龙王,龙王庙堂遍及全国各地,祭龙王祈雨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水养活了无数生灵,也是我们获得欢乐的源泉。
世界与人同源,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是造就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境界。基于对水性的认识,在中华文明中产生了水文化,并且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领域,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引用栾栋先生在《水性与盐色》一文中的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品类丰盛,何为其原质呢?水,盘古开天辟地,滋养他的是混沌之水;女娲补天造人,取舍首要是水;炎黄创衍稼穑,农耕命脉是水;尧舜无奈天灾,鲧禹功过系于水;《山经》依于水;《海经》基于水;《周易》变如水;《商书》记于水;《老子》效法水;《论语》乐山水;《孙子》学于水;《庄子》智若水;《孟子》乘于水;《荀子》积于水;许由洗于水;屈子溺于水;星相关注水;风水敬畏水;药石通于水;齐术善用水;道教尊崇水;禅宗化如水。它们都借水意象的描述和表达,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水意象的哲学表现功能。中国圣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圣贤亦不免动容,一个“智”,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从“水之理”角度看,水有着许多复杂的知识、学理、规律,可以称为“智慧之水”,这些作品侧重于展示思想家、文学家由水而激发的思维智慧。从老子“上善若水”的比喻到孔子沂水之畔的感叹,之后有孟子、庄子、荀子、“兵圣”孙子,再到现代作家……,他们从水中所获得的哲学感悟各具风采,各有深度,有的已凝聚成为人熟知的哲理明言,至今仍然闪耀着思想的智慧。
孔子对于水性有精辟的概括:《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这段话可谓将儒家所推崇的人的优秀品格都提出来了,而水却无所不备,因此儒家思想中“水”具有非同凡俗的品格。
道家以水象征道在流变,比喻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天下“攻坚强者莫胜于水”。可见,道家思想与水,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以柔克刚”、“柔而隐则于内”本质的共同展现。《老子》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从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家有关水的论述体现了“道”柔而不争的无为之道的德性,“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随形。水动不息,静则保在其中,所以水被老子喻为上善,它随着自然的运转与变化而存在,它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自然而成行,即符合道家之“道”,它的特性构成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此后,“水之道”为人类社会指导人生,解说迷津所抽象使用。
苏轼特别强调水的自然禀性——水无常形,因物赋形。苏轼博学多才,精通儒道释三家思想,受传统水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老庄的山水精神的影响,再加上父亲苏洵“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的引导,形成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东坡易传》卷三中说:“万物有常形,惟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世以有常形为信,而以无形者为不信……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故行险而不失其信,由此观之,天下之信未论文导读:理……”“信”是诚实,不欺之意,水的“信”就是它超越了一切常形之物,不囿于物,因物赋形,最终可以胜物。水之所以可以“无常形”,能够“因物赋形”,就在于它能够不违本性,苏轼认为只要顺性而为,即可与天地之大道相去不远。上一页12
有若水者。”他说:“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不可以意揣测,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定之理……”“信”是诚实,不欺之意,水的“信”就是它超越了一切常形之物,不囿于物,因物赋形,最终可以胜物。水之所以可以“无常形”,能够“因物赋形”,就在于它能够不违本性,苏轼认为只要顺性而为,即可与天地之大道相去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