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特点之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04 浏览:106373
论文导读:
摘 要:高鹗的语言既有与曹雪芹的语言一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经比较可得出曹雪芹的语言风格偏重于口语化,带有浓厚的京味儿,且吴语痕迹明显,而高鹗的语言书面语色彩和北方话色彩更浓。此外,曹雪芹与高鹗对于“社会禁忌语”的使用和语言的简洁美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京味儿;粗话;口语;社会禁忌语;简洁精练
作者简介:李杰,女(1987-),辽宁海城人,学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01
引言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保存下来的只有80回,后世广为流传的120回本《红楼梦》为高鹗续写而成。高鹗在续写后40回的同时,对前80回的文字也作了不少改动。因此,前八十回的版本也有两种,即庚辰本和程甲、程乙本。比较曹雪芹与高鹗的语言特点,不仅要拿前80回(高鹗改动以前的本子)同后40回作比较,还要考察前八十回中高鹗语言修改的地方同曹雪芹的语言进行比较。在对二者语言特点的分析比较之中我们可以比较出二者语言四点不同之处。

一、曹雪芹语言风格口语化,高鹗书面语色彩更浓

曹雪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由于家道衰落,曹雪芹晚年与北京下层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对北京话非常熟悉。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特别是在人物对话中,他展示了地道的京味儿。如:“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①这句话里的“待见”是北京方言词,义为喜爱、喜欢,但多用于否定式。“不待见”含有憎厌的意思。
再说高鹗中过进士,做过翰林院侍读,从其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看,他的语言书面语色彩更浓厚一些。 这些可以从他对曹雪芹原著的修改中看出来。
《红楼梦》前80回里有一个词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才刚”,“才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特点之比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刚”指刚过去不久,作用、用法都与“刚才”相同。“才刚”是北京一带的口语词,现在老派北京人还会说。“刚才”则应视为标准语。《红楼梦》前80回(庚辰本)大多用的是“才刚”。如:“才刚带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 但在高鹗的程乙本中的“才刚”却被改为“刚才”了。

二、曹雪芹语言吴语痕迹明显,高鹗语言北方话色彩更浓

曹雪芹本人出生在南京,直到雍正6年曹家抄没后才随家迁回北京。南京虽属“官话”地区,但因其地处江南,与吴语地区联系密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又任过苏州织造,这个家族与吴语地区有着更多的来往。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使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吴语痕迹。如:签签、促狭、狼炕、人客等。
从“吃”、“喝”二字看两者语言的不同:“吃”接液体时是吴语方言,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喝”。如:“吃酒”,而“喝”这属于北方方言的词语。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不同版本“吃”、“喝”二字的数量,看出曹雪芹与高鹗的语言对吴语方言使用的不同,这个差别主要反映了两位作者方言上的差异:高鹗说北方话,而曹雪芹则明显受吴语的影响。

三、对于社会禁忌语的规避态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创造的人物语言完全合于人物的性格和说话的场景,不规避某些“社会禁忌语”,语言的口语化和个性化很强,人物一张口,他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性格特点便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由于高鹗是士大夫出身,他自然要规避某些“社会禁忌语”。
如:对于粗话、脏字的规避。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语言,完全从人物的身份、性格出发,从对话的情景出发,对某些粗话、脏字,和与封建制度相抵触的语言,即所谓“社会禁忌语”,未采取规避态度。高鹗可能由于传统世俗观念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顾及,认为某些字眼不应见诸文字,因而在很多地方作了删改。如:《红楼梦》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这一回的回目原作“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个乱字,异常鲜明的反映了曹雪芹对腐朽的封建吏治的批判态度。但高鹗将“乱判”二字改为“判断”,磨平了原著的锐利锋芒。

四、语言简洁度的不同

曹雪芹语言惜墨如金,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简洁美。这种语言的“一字不可更”,也是曹雪芹所竭力追求的语言艺术境界之一。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如:对于人物形象神情用字的简洁。曹雪芹语言的简洁表现在他能极准确、精炼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情,但是高鹗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不如曹雪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语言的简洁度不如曹雪芹的好,而且他在程本中对于前八十回的文字地改动也使得《红楼梦》失色不少。如:刘姥姥到荣国府去打秋风,写她来到荣国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处处的轿马,便不敢进去,且弹了弹衣服,又叫了板儿几句话的描写。曹雪芹原著是“然后赪到角门前”但高鹗却改为“然后溜到角门前”。“赪”是北京口语,它极准确的刻画了刘姥姥不敢向前又不得不向前走的那种战战兢兢的神态。因此原著这个字用得极好,它使读者对刘姥姥的恐惧心理和进退两难的处境引起同情;对富贵人家的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赫赫权势,则不由得不叫人感慨万千。而高鹗改为“溜”字则是歪曲了刘姥姥的形象,简直是把她写得有点像贼头贼脑的小偷一样了。
结语
二者语言的不同不仅说明二者生活背景的不同,也代表着二者语言素养的不同。在这里,我不评论高鹗的续是否是狗尾续貂,我认为高鹗能让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以完整的形式问世,他便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红楼梦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5月
[2]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7月
[3]刘心武 《画梁春尽落香尘-红楼解梦》[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9月
[4]冯其庸 《曹雪叙论》[M]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年10月
[5]何士龙 《语言美鉴赏》[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年4月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fwxlw/lw9437.html上一论文:研究高中化学中的图表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