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道德语言》品读札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09 浏览:69853
论文导读:最为重要的学家之一,而其《道德语言》一书又是确立他这一重要学术地位的奠基之作。也许正是因为《道德语言》所享有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不仅成了现代西方学界的名著之一,而且也为各国学术界所倚重。该书现已有中、德、法、意、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的译本。2章节阅读心得中译本全书共194页,分三个大部分
摘要:黑尔教授的著作《道德语言》对语言学和其他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其重要的作用。黑尔教授不单就价值语言和道德语言以及它们的使用“语境”分析了道德语言、道德言谈或谈论所具有的描述性与评价性双重特征,而且还就历史文化和教育学等方面分析了这特征的相关变化。本书所提出的独特深思和分析道德语言的独特策略等方面令人深受启发。
关键词:道德语言;描述性;评价性;价值
0 引言
笔者拜读的这部道德语言学著作是理查德·麦尔文·黑尔(Richard Mervyn Hare,1919-)[1]的代表作。《道德语言》[2]一书在现代西方学特别是现代元学的发展进程中,确乎享有关键性的学术地位。[3]同时,笔者认为,这更是一部考察语言学与学两者交叉性质的经典著作。本文拟就本书中黑尔教授有关道德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观点做一些简单的汇报,以求教于方家。
1 著作诞生的学界背景
20世纪的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语言转向。转向后的哲学称为语言分析哲学,其任务主要是分析语言的作用。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策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作用的一种道德哲学理论称之为“元学”。传统的规范学研究道德的实质性内容,为人们提供道德原则或行为目的,并倡议某种生活方式。而元学的目的:一是分析基本价值词的作用或用法;二是研究一个判断构成道德判断须具有的性质;三是探讨道德论点怎样才可说有正当的理由。[4]迄今为止,元学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或三个阶段。
以摩尔为先驱的“直觉主义” (intuitionali)是元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他在1903年发表的《学原理》一书首次将学划分为“规范学”(normative ethics)和“元学”(meta-ethics),是现代西方元学诞生的标志。
30年代,元学由较为简单的日常语言分析,转向科学逻辑语言的研究层次,随之产生了学的“情感主义”(emotionali),形成元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维也纳学派的石里克、卡尔纳普、赖辛巴哈,以及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晚期),都从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中,推出了“学只是情感的表达,而不是科学事实的陈述”这一道德情感论的结论。
50年代活跃在美国学论坛上的史蒂文森(C.L.Stevenson)可谓道德情感论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品有《学与语言》等)。但由于他的道德理论偏执于情感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立场,把学推到了一种非科学的危险境地,直接动摇了学作为一门真正科学的根基,因而引起了一种道德情感主义的反动,这就是以黑尔教授、图尔闵、乌姆逊、诺维尔-史密斯等人为代表的新语言分析学派的崭露。黑尔教授等人一方面加强了对学语言本身的逻辑研究,力图以具体的逻辑证明维护学蕴涵真理的科学性,以反对情感论者否认学科学地位的极端片面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借助于一些新规范学理论(如“新功利主义”等等)来改造和修缮道德语言学的分析范式,使之保持其科学性(事实描述)和实践性(行为指导) 的基本特性。这一理论运动构成了元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元学发展的最新趋势。黑尔教授是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学家之

一、而其《道德语言》一书又是确立他这一重要学术地位的奠基之作。[5]

也许正是因为《道德语言》所享有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不仅成了现代西方学界的名著之一,而且也为各国学术界所倚重。该书现已有中、德、法、意、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的译本。
2 章节阅读心得
中译本全书共194页,分三个大部分,有前言、再版序言,附索引。黑尔教授先从单称祈使句入手,进而到全称祈使句,描述人们出于这些目的而使用的语言逻辑。然后讨论非道德价值判断语言——所有那些包含着像“应当”、“正当”、“善”这类词但不是道德判断的语句。作者依次探讨“善”(“好的”)和“应当”这两个最为典型的道德词,先探讨它们的非道德用法,再探讨其道德用法,并希望在这两种情形中都能表明这些用法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在该书的开篇中,黑尔教授就明确指出:“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第一部分,第5页)。他对规定语言的分类表述如下图:
规定语言与陈述句是不同的,陈述句用来告诉某人某事是事实,而规定语言用来告诉某人去使某事成为事实。有两种理论试图将规定语言“还原”为陈述句。(第一部分,第9-11页)。第一种理论把规定语言描述为表达说话者心灵的陈述,如将“关上门!”与“我相信你将要去关门。”等同。黑尔教授认为这不对,因为“我相信你将要去关门”并不是一种关于我的心灵的陈述,而是一种关于你关门的试探性陈述。第二种理论是H. G.波耐特博士提出来的,他将“关上门”还原为“或者你将关上门,或者X将要发生”(X对于被告知者来说是某种坏事情)。黑尔教授认为这种理论也难以成立,因为听者很可能对说话者想在“或者”这个词后面填加的东西莫名其妙,例如“请告诉你父亲我打过电话”这句话应该如何还原呢?
接着,他比较陈述句“是的,你很快将关上门”与祈使句“请很快关上门”(第一部分,第20页)。他称两种语气的共同部分(“你很快将关上门”)为“指陈”,称其不同部分(“是的”和“请”)为“首肯”。他认为从比较中可以发现,陈述句和祈使句的本质差别不在指陈而在首肯,而首肯那里也有共同的东西,即“‘点头’这一共同概念”。而且,“如果”、“和”、“或者”这些普通的逻辑连词,可以在两种句子中通用,这意味着它们是陈述句和祈使句的共同基础,即是说,这些词的逻辑行为在陈述句和祈使句中以差不多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几乎没什么差异,即使有,也纯粹是一种语法上的偶然差异而已。黑尔教授通过分析陈述句与祈使句,得出之前预定的结论: “由于命令像陈述一学术研究样本质上是用来回答理性主体所提出的那些理由的,因而命令与陈述一样都受着逻辑规则支配。这意味着道德判断也受逻辑规则的支配”。(第一部分,第18页)即:祈使句(包括价值判断)也与陈述句一样,受逻辑规则支配。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dwxlw/lw48017.html上一论文:阐释多维视野下的郁达夫散文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