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我国文学输出与译者及翻译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57 浏览:17299
论文导读:奇怪了。3.国外优秀译者知道何种中国文学作品更符合本国读者口味“中国不缺好作家,独缺好译者”。这句话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及出版界共同的感慨。吴自选认为:“选择哪些作家的作品译成英文?谁来进行中国文学英译的选题?中国文学英译应该与意识形态保持怎样的距离?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走出去’工程不得不考
摘要: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阻碍,主要源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的差异。集中在文学语言翻译上,则体现为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不可译性,这让中国一些优秀文学作品逡巡于国门之内。而霍克斯和葛浩文等国外优秀的译者,将《红楼梦》等传统文学名著进行翻译并向世界进行传播,帮助中国作家莫言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因此,探究这些国外本土优秀译者及其翻译策略,深思这些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推介过程,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学的输出。关键词:文学;译者;语言文化;归化
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当中还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因为大多数欧美国家在强势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影响下,虽然表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较为好奇,但他们基于文化统治目的的本能排斥反应,对深层次交流仍较为拒绝。然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本土翻译家关注和精研了世界文化及文学发展,翻译并向国内读者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而在外国,特别是欧美等文学较为发达的国家,却鲜有既精通中国、又精通本国文化及文学的本土翻译者,来翻译和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中国在输入输出文学作品上的失衡。要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既要扩大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产业的影响力,还要以各种方式,动员更多文学输出对象国的本土译者和“赞助者”进行翻译推荐,助力中国文学扩大输出。
一国外本土的优秀译者能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1.国外译者的长期翻译推荐保持了中国作家的世界影响力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人们在开始关注莫言的“魔幻乡土”的同时,也对美国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瑞典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等外国本土翻译家产生了浓厚兴趣。正是这些译者让莫言的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获得世界认可。若没有这些优秀的国外本土译者翻译推荐,在欧美文学界眼中,中国文学可能还是老子、庄子、孔子等“之乎者也”的古辞章形象。正是“外籍翻译家将莫言带入诺奖殿堂”,①那些骄傲的西方文学界的评论家们,大多数不可能也不精通使用汉语来阅读中国文学的母语文本。

2.国外优秀译者既了解中国文学作品还了解作家本人

总地来看,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层次类别有四,第一类是将中国一些非主流文学作品翻译推荐给外国读者看;第二类是译者受限于写作目的及其水平,翻译作品削弱了母语文本的艺术价值;第三类是忠实地、原原本本地翻译原著,这类翻译者大多严格遵照母语文本的文学风格及语言;而从莫言小说及其译者成功翻译的经验看,则属于第四类。这一类层次的译者首先能对原作品母语文本进行文学艺术的翻译与再现,另外更多基于文化层面对小说进行理解和再创作。而非字对字、词对词地辛苦对译。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说:“葛浩文采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莫言小说翻译成英文,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译,他翻译的是小说的一个整体。”②也就是说,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先是从小说的文化背景开始,再了解小说的优劣及整体风貌,做足功课后再进行语言文化的对接。夏志清评价葛浩文说:“他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首席评论家”。言外之意指葛浩文不仅仅是一个译者,首先他深知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并具有评价中国文学优劣的专业素养。因此莫言指出:“葛浩文的杰出,成就了我的诺贝尔文学奖。正因为有今天完美的译本,让我的小说增添了不少光彩。”
莫言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葛浩文翻译时不仅注重看母语文本,还十分尊重作者的想法。为了更好再现莫言小说,他不厌其烦地与作者沟通。葛浩文说:“翻译《四十一炮》时,‘炮’我不会翻译,问他能不能画个图例说明一下,莫言认认真真地画图给我看。另一次我问莫言,书中先提到人物是‘黑眼睛’,后来变成‘蓝眼睛’是怎么回事?莫言回道,笔误。”③当然这并非对作家吹毛求疵,从这个颇有情趣的小细节上能看出,莫言与葛浩文在不断沟通中也成了相互信任的朋友。而优秀译者以挚友的方式去理解和翻译原著,能译出好作品也不奇怪了。

3.国外优秀译者知道何种中国文学作品更符合本国读者口味

“中国不缺好作家,独缺好译者”。这句话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及出版界共同的感慨。吴自选认为:“选择哪些作家的作品译成英文?谁来进行中国文学英译的选题?中国文学英译应该与意识形态保持怎样的距离?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走出去’工程不得不考虑的理由。”④本文以为这三个理由实质上是一个理由,即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文学。不过,这并不是中国作家要考虑的理由,而是译者们的选择。国外优秀译者会从本国读者语言文化及文学偏好出发,自主选择翻译和向国外读者推荐哪些中国文学作品。马悦然说:“一个中国人无论他英文多么好,都不应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要有一个通晓自己母语,文学修养很高的英国人才行。用一些外语专业的中国人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译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当然马悦然的这番话,是从他当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及文学的专业角度来说事。不过细细分析下来,国外优秀译者之所以能翻译出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来,还不仅是作品翻译本身,他们知道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本国读者喜欢看,翻译成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本国读者更喜欢。如意大利的丽萨·卡尔杜齐(lisa Car-ducci)翻译了意大利语译本《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另外有姜戎的《狼图腾》。她是熟知中意两国风土人情及方言俚语等语言文化的翻译家,能更好地在意大利本土语言文化基础上,去较好理解莫言那脱胎于中国民间语言的独特文学语言,并生动传神地用意大利语表现出其文学作品的风情来,从而把不同民族语言文化间的不可译性变为可译。而顾彬的话对中国本土作家或翻译家更具启发作用,他说:“一个中国作家,假如他想自己翻译自己作品的话,如果没有在国外生活十年以上的经历,是无法用外文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的。”⑤因为对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书本上是得不来的,必须切身融入并长时间体验才行。
二国外本土译者具有文化优势及“归化”翻译能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ddwxlw/lw42314.html上一论文:简论幼儿文学作品的四种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