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73 浏览:94583
论文导读:行思维活动的条件。通过探究可以了解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部在新编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探究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课标明确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策略,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初学物理时,觉得内容杂,联系少,不易掌握,像在“雾里”;学过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因无兴趣而放弃,变成了“勿理”;剩下肯坚持学习的学生即使取得好成绩,也不表示他的能力比别人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成功跨越前两个阶段,掌握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策略,达到第三阶段——“物理”。
学生学习活动的完成和效率,与学生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教师往往十分重视解决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理由,着眼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能力包括探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其中探究能力、记忆能力既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加以论述。
1 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开端,是进行思维活动的条件。通过探究可以了解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部在新编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探究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课标明确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策略,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因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成熟,导致他们探究的目的性差,持续时间短,精确性低,前后现象不能联系在一起,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探究前 先复习与本次探究活动有关的基本概念或现象,这是为了纠正学生固有的错误概念,使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有正确的认识。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中0.1——1实验为例,在让学生准备开水的过程中,问学生:家里用什么策略使冷水变热?(学生答:用煤气或电加热。)当水烧开时看到什么现象?(有学生答:水沸腾了。)“沸腾”一词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比较模糊。为了更直观明确,再问:水烧开或沸腾时,水中会有什么变化?(这时学生会明确答出:水中冒出气泡。)有少量几个还是大量气泡冒出?气泡始终在水里还是会升到水面上破裂开?这几个理由使学生对“水要加热才能沸腾”和“当水中有大量气泡冒出来时,表示水烧开了”这些现象有了明确的认识,也为以后学习沸腾打下基础。
其次,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当把冷水浇到瓶底,瓶中已停止沸腾的水会有什么变化?并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随意去猜想将会看到的现象。这样做,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二是使学生充分感知物理现象,为记忆打基础(当实验结果与猜想相符合时,学生会有成就感,记忆深刻;若不相符时,学生会很惊奇,觉得不可思议,也会记忆深刻);三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习探究策略,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究时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经常在探究观察中顾此失彼,忽略观察目标。为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所观察的目标,在活动中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本次的目的。在上例探究活动中,就要提醒学生观察瓶中的水而不是瓶。根据观察前的准备,得出所看到的现象是:当把冷水浇到瓶底时,瓶中的水又沸腾了。为避开学生胡思乱想,认为教师在冷水中加了某些物质,才使水又沸腾了,冷水要临时在班级准备。
探究后 在探究活动中,为使学生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看、去深思,在探究活动后,先提出理由:为什么瓶中水又沸腾了呢?是因为冷水也像煤气、电一样可以把水烧开吗?提出理由后,不要急于总结,还是让学生去猜想答案。由于前面的种种安排,此时学生在深思中已经会自觉地排除不切实际的答案,对别人提出的看法,也会以细致观察为依据做出判断。深思中,学生要把前后学到的、观察到的知识与现象都联系在一起,再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既发挥学生的有用想象,又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上例这个实验是在“有趣有用的物理中”做的,不宜过多地介绍原理,但为使细致观察发展为兴趣,不应停止在好奇、有意思上,而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应简单介绍理由,使学生看、思、学相结合。
2 记忆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需要掌握概念、规律、公式,并要概括、抽象地进行判断、推理,这就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初中学生的无意记忆很明确,他们对感兴趣的材料记得好,对不感兴趣的、比较抽象的材料记得差,而且,即使是记住的材料,也会很快遗忘。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掌握记忆的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对比记忆法 指对相同的部分采取对比联系记忆,对不同部分着重区分,从而简化记忆内容,如:比较三种液体温度计的特点,比较沸腾与蒸发的不同,比较物体带电与导电的不同,比较发电机与电动机的不同。
推理记忆法 指通过对物理知识中最基本的定理、概念、公式之间的变形、转换,结构间的复合,从而产生新的结构,以解决复杂的理由。如初中学生在刚开始计算电路中各量大小与分配特点时,感到计算策略与公式都比较多,而且还很相似,在记忆时就有畏难情绪,记不准公式,因而放弃学习。其实,只要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I=U/R)、电功(W=UIT)、电功率(P=UI=W/t)、焦耳定律(Q =I2Rt)、串并联电路特点、电流强度(I=Q/t)这些基本公式及它们之间的推导策略就行了,其他的都是这些知识的推理与运用。像P=I2R是由I=U/R和P=UI推导得出,串联电路中U1/U2=R1/R2是由I=U/R和I=I1+I2推导得出,W=UQ是由W=UIT和I=Q/t推导得出等,这就解决了公式的记忆理由。
掌握了记忆的策略,可提高记忆效率,但不等于永远记住不忘。从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不断地复习巩固才是保持记忆的良方。
要保持记忆应从课堂上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对记忆的知识详细讲解、分析、区别。如:教学内能与热运动两个概念时,对“所有分子”与“大量分子”这两个易混的词,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学习由扩散现象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应强调是“一切物体的分子”而不是“一切物体论文导读:程中,不能单纯地培养某一种能力,而应该是多种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探索精神,主动开展探究活动,转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上一页12
”;学习动能的定义时,教师要强调的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而不是“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等等。课上的强调、分析、重复会使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便于记忆。
其次,教师通过课内、外的经常提问、测试、练习,把需要记忆的材料化整为零,像记英语单词一样,不断地再认、重现,这样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用于记忆,就可体会到记忆的喜悦,使学生不厌恶物理记忆,觉得学习物理很轻松。随着学生不断的实践,教师的这种策略会变成学生的习惯,既增强了记忆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探究开始,但若没有记忆能力,探究能力也无法发挥作用。而且,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良好发展,都要以探究观察和记忆作为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当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培养某一种能力,而应该是多种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探索精神,主动开展探究活动,转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