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利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19 浏览:23888
论文导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小组交流;高效课堂
三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十堰市东风二中数学教研组全面推行小组合作教学,努力打造二中特色的高效课堂。东风二中的小组合作式课堂体现出两大亮点:一是自主管理,以小组长为核心,各司其职,人人参与,大家动手,所有学生都想学、乐学!二是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争论、提问、质疑,相互帮助,气氛热烈。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数学课堂中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转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我们重点从以下两点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一是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以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前人对勾股定理的有关研究,概率统计中人们对规律的探索;再如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启迪,催人上进。二是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喜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如圆周率π的推导,如利用图形的变换创造自己喜欢的图案等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特点决定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要让学生多尝试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题目,如有关家庭交水费的理由,有关如何选择全球通和神州行两种手机资费的理由,都是让学生先在生活中实际调研之后再解题的……每个组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并解决理由,他们学会了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策略中得到启迪,学会了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这些活动最终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放射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理由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作用的理由,让全体同学共同深思。比如说数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理由,我们总是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空间去深思,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另辟蹊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理由深入深思,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理由;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策略,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理由。因此,我们总是设计一些开放性理由,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深思,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旧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四、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导”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设计符合中学生认识规律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第九册“垂径定理”的讲解中,就是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赵州桥的形状、弯月亮等常见图形,发展到这些图形的共性——轴对称,最后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很快就得到了垂径定理。其次,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概括力也不强。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急于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以观察和深思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教育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的最大之一。”我们发扬合作学习,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推动师生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倡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周彬.叩问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二中)
编辑 温雪莲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zyljxlw/lw26596.html上一论文:简论中学作文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