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85 浏览:94778
论文导读:

一、选题背景与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等领域。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视角来研究仍不多见。而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且投入分配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地区以及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将计量研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基本上在我国属于全新和有待开发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计量数据分析,对于有限的财政投入是否有益于基础教育以及具体有益于哪一部分的理由一直模糊不清,本文认为只有对现有体制做出具体剖析,才能构建一个公平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我国基础教育在现阶段面对的主要发展障碍之一就是教育经费投入在区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相对来说在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同时利用效率低,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影响整个国际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民素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的制度分析

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争取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政治诉求和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目标(杨东平,2006)。通过教育公平能有效评估财政支出的社会治理功能,推进财政支出模式转变,兑现公平正义的政治承诺。教育公平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平等标准对当时当地的平等状态所做的主观判断,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动态的和区域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钱志亮,2001)。
教育公平包括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吴道静,2007)。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它包含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者是个统一体(辛涛,田伟,邹舟,2010)。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因此,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一种实质性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教育公平的判别标准
教育公平的三个分类,有以下三个内涵:1.起点公平决定了结果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反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会导致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2.过程公平保证了起点公平到结果公平的传导途径,低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才是教育公平的最佳保障。结果公平若损害过程公平,必定危及效率。
追求结果公平有两个实现途径,一个是修正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实现结果公平;二是不转变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反而进一步通过扭曲过程公平来实现结果公平。首先“教育结果公平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宽泛的理由,需要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理解。(辛涛,黄宁,2009)教育结果是指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以后所获得的结果以及影响。在教育结果包括了两个概念:教育产出和教育影响。教育产出表示的是教育的一种直接影响,比如学习的成绩、学位的获得、能力或素养的增长。在第二种途径中,如果以学习成绩来衡量教育结果公平,忽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达到最后获得的成绩公平,重点培养聪明用功的学生,忽略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做势必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为地干预学生的发展,使得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失去发展机会,影响效率。公平的三个内涵表达了:结果公平需要通过起点公平来实现,而过程公平是起点公平到结果公平的实现途径。

三、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的目前状况分析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在东中西不同地区中的差异
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公平性目前状况的分析,主要采用利益归宿法中的平均归宿法来衡量,通过考察基础教育公共支出在地区间,在东中西部,在不同性质中小学之间的分布,综合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目前状况及变化。
基础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归宿在三大地域间分布格局基本没有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恶化的趋势,东部人口占据更多的教育财政资源,而中西部占有的教育财政资源更少而现实情,基础教育地域间不公平的受益情况必须得到重视。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在不同性质学校中的差异
省内中小学投入是不存在差异的,不同中小学之间的投入是均等的。而现实中,我国在不同中小学之间的存在“倾斜性投入模式”,公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特别是机关中小学与非机关中小学投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基本上,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只是针对公办学校,没有对民办学校投入;而且在公办学校之间投入也不公平,机关中小学占了大部分财政资源。但是缺乏公办学校中具体投入数据,不能研究分析公办学校之间的投入差距,不能细化分析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缺陷。 单从中小学人数看,民办学校的人数基本上都要远远超过公办学校,基本上是公办学校人数的一倍以上,差距最大的地区是在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和湖南省,民办学校的人数是公办学校人数的10倍以上,在2007年分别是27倍,12倍,14倍和11倍;而只有在西藏和上海,公办学校人数超过了民办学校的人数,而且在2008年的数额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总体来说,民办学校的学生人数是占我国结合我国现有的财政投入体制来看,将作为基础教育大多数的民办学校学生排斥在投入体制外是十分不公平的。
从财政投入的数额来看,公办学校虽然人数少,但是它得到的所有的公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共财政资源,先不考虑财政投入是否充足,但从分配的角度来看,政府投入“倾斜性”明显,财政资源的分配在不同性质中小学之间不公平。在不公平的投入体制下,政府越增加财政投入,就会相应的提高投入分配的不公平,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必须从根本上来扭转这种倾斜性的投入体制,着力解决民办学校的投入和发展理由。中国的公办学校没有“扶强扶优”的特性,在其他国家,公办学校是优先考虑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孩子,保证他们接受教论文导读:民办学校的收费,将学生承担的部分教育成本转而由政府承担,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投入的不公平。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通过提出政府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来分析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的规模、结构以及效率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理由。本文在分析过程中
育的权利。在我国却恰恰相反,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高,各种隐性收费使得贫困学生失去入学机会。从这种作用上来说,对民办学校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得那些在民办学校就学的贫困孩子也能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另外一方面的话,财政投入的增加可以减轻民办学校的办学成本,降低民办学校的收费,将学生承担的部分教育成本转而由政府承担,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投入的不公平。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通过提出政府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来分析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的规模、结构以及效率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现象与理由。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我国政府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的绝对量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相对量和人均量却是比较低的,这样难免会导致我国政府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群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在财政资金实际运用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出现了基础教育的人员经费占用公用经费严重、基础教育区域发展偏差越来越明显、财政投入主体权责设置不合理等理由在考察人才收益、教育资源、人力资本、学校的布局等过程中,发现基础教育的这几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师生比、学校的布局和规模配置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的资金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