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79 浏览:45239
论文导读:
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主动探求思索,推动学习成功。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1. 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古诗词中,绝句的表现题材更为日常生活化,诗人们常以平淡琐屑的生活小事入事,写得蕴藉有味,充满诗意。赵师秀的《约客》就是这样的代表性作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主人与客人事先有约,但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由此诗人难免不了产生了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的心情。“黄梅时节家家雨”首句点明了季节和天气状况。“家家雨”极言雨水之多,也为下文“有约不来”埋下伏笔。“青草池塘处处蛙”写池塘蛙声,以闹写静,衬托出主人候客时孤寂清冷的心境。诗的第三句点明诗题。“过夜半”说明候客已久,当然也颇含对客人负约的抱怨之情。“闲敲棋子落灯花”一“敲”一“落”极富情致,可见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状和怅惘失意的心情。

2. 从意境入手,享受诗的美好

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这种意味就是诗歌作品本身的含蓄蕴藉。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1. 抓诗眼悟情感

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就是整首诗的诗眼。一个“怜”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种情思。再如《黄鹤楼》一诗中“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净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都是诗歌中的“诗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2. 找策略悟意境

在诗歌的写作中,诗人很经常用到渲染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情感。渲染烘托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鉴赏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责任编辑 邱 丽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zdljxlw/lw11841.html上一论文:探讨《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