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网络课程教学教育理念和教育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47 浏览:70230
论文导读:应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让教育来选择技术的观点。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关系;技术;人文中图分类号:G434计算机网络技术带动了网络课程教学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必须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新型的教育关系才能有效保障教学的开展
摘 要:网络课程教学存在诸如重技术、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以及缺乏必要师生互动交流等理由。为了发挥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使技术更好服务教学,文章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网络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让教育来选择技术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关系;技术;人文
中图分类号:G434
计算机网络技术带动了网络课程教学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必须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新型的教育关系才能有效保障教学的开展。
1 共享经验的教育理念

1.1 共享经验的客观必要性

个体教育经验不同,同一学习内容每个人会建构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是一种积累,学生借助工具逐渐把各类知识内化为个体的想法、思维。以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获得空前发展,知识飞速增长是必定趋势,但基础性学科研究却呈现“营养不良”,学科经验的增长远慢于知识的增长。网络课程教学必须以共享经验为主,适度减少知识本位的成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验传授比知识传授更重要,网络课程教学要以个体发展特性为基础,兼顾社会需求,课程设计要重视经验结构,突出分享学习经验而非知识数量。

1.2 共享经验的重要性

网络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显著易获得性。开放型学习资源使学生能轻松查阅各种知识,但这种知识只是前人学习结果的再现,并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策略。学习应该是个体积极主动获取、加工信息,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
网络课程教学最初的学习对象是成年劳动者,该群体已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尤其看重交流经验和协同合作。目前受教育对象已扩展到大学和中小学,这种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知识构建的学习方式已被学术界认可。学习者融入学习群体后,个体间必将产生相应的社会交流,当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就是有价值有作用的学习。
2 增进师生沟通交流的教育理念

2.1 师生观对师生交流的影响

师生交流受制于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中心和知识权威;学生对知识没有占有权和解释权,只能服从。权力的不平等极大束缚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不会对所学知识提出个人观点,缺少反思。
网络课程教学弥补了教育关系中师生交流的缺憾,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掌握的信息量不一定比学生多,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发言权和验证权;但教师肯定比学生更有经验,他们在教学环节中隐性地引导学生,协助解决各类理由。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经验共享的学习更能推动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和经验的积累。

2.2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除教学交流外,应加强情感交流。网络课程教学特殊的学习环境使师生“分离”,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学生面对的是显示屏,没有情感互动,必将阻碍认知的建构,因为纯粹的知识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缺乏情感沟通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单纯的生产与消费的功利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认同,尤其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交流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提倡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3 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3.1 技术与人文的对立

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但科学技术具有双重性,既改善人类存活环境,又破坏人类生态环境。究其理由与技术的盲目发展脱不了干系,由此出现技术与人文的背离和对立。
科学是客观存在并被实践验证的规律集,技术就是被人类运用的科学规律。技术本源是科学的,但运用技术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其结果未必科学合理。过度推崇科学技术和滥用技术,必将丧失对人文的深思,与人文理念相脱节。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要转变意识形态,依照相应的价值尺度和人文理念,间接或直接地实现对技术的调控功能。

3.2 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技术的双重性决定了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必须要修复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技术与人文的背道而驰主要是人类运用技术时,缺乏必要的人文理念指导,过度受制于技术的理性支配。而教育领域相对传统、保守,尤其重视人文发展,可借助于教育领域还原技术与人文的同一性关系,实现技术和人文的相互融合。
价值理念直接影响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例如通常会认为网络教学中某一门课程既能满足几十人也能满足几百人学习的需要,教育过程完全的程序化、技术化,根本没有顾及人为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此始终要掌握“让教育来选择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来限定教育”。
4 网络课程教学的教育关系
传统课程的教育关系单一,有三个主要元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只指出教学的核心结构,带有片面性。如学生概念不清,到底是学生个体还是集体,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教材形式化,学生以学习课本内容为主,缺少必要的教学情境;忽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4.1 师生交流的新型教学关系

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各个网络终端,没有讲台和课桌的空间束缚,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作为 “引路人”指导和帮助学生,或以匿名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学生是教学主体,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表达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大带动了师生之间的热切交流。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课程教学充分尊重每个学习者的隐私,兼顾到个体的差异性,并能激发学习者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环境。

4.2 教材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网络课程教学的教材结合先进技术和设备,融入数字、多媒体、高交互等表现形式,网络课程资源更丰富,内容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视觉是人类感知外界、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网络课程教学加入多种媒介,直接让学生的感官视觉受到强烈冲击。与课本上的静态文字、图形相比,动态图像的感染力更强,表达的情绪更饱满,可呈现出确切、生动的映像。因此培养学生的图像能力势在必行。
论文导读:
网络课程在遵循传统课程基本教育关系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地融合各种教学元素,重新构建了新型教育关系,如图1所示。
(实线表示显性关系,虚线表示隐性关系)
图1网络课程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关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总之,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塑造人的过程,网络课程教学也不例外。除了传授系统的知识外,更要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积累与人交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任晶晶.中职学生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2]宫晓慧.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制作的实践研究[D].南昌大学,2013.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计算机系,山西长治 04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