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与天津教育近代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06 浏览:122006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要]1860年第二次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从这一年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被定为“天津特别市”。天津的留学教育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860年-1900年的兴起阶段、1901年-1911年的繁荣发展阶段、1912年-1928年的调整规范阶段。这些时代留学生有不少后来回到天津从事教育工作,有些在教育行政机关中任职,有些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担任管理工作,有些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员,他们为推动天津近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近代化
[]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01-06
[作者简介]孙明堂(1970—),男,山东陵县人,本科,山东省德州市陵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中学二级。
在两次战争的炮火中,清政府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清末天津的留学教育就是在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开始起步的。在社会转型期的清末民初,留学教育十分繁荣,留学生在天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它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以及对近代天津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梳理这段历史,并为当今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的历史演进

1860年第二次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从这一年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被定为“天津特别市”,天津的留学教育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860年-1900年的兴起阶段;1901年-1911年的繁荣发展阶段;1912年-1928年的调整规范阶段。以下是每个时期情况的详细介绍:

(一)1860年-1900年,留学教育的兴起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留欧教育和留日教育,以派遣军事生留欧为主,这是出于军事建设的需要。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就必须亲自前往学习。1876年,他挑选卞长胜等7名军官,赴德国学习水陆军械技艺。1886年,他又从北洋水师学堂挑选了刘冠雄等9名优秀学生,与24名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一起,分别到英国、法国学习制造、驾驶等技术。他们出国前都经过了严格选拔,并且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留学期间大部分学习刻苦,因此完成学业的情况也比较好。
随着留欧运动的开展,留日教育也逐渐兴起。甲午战争中,中国败给了小国日本,很多人认识到留学教育对推动日本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朝廷重臣张之洞等,还是维新派人士康有为等,都对派遣学生去日本学习持非常积极的态度。日本则认为接收留学生是制约中国的策略之一,所以也积极提倡中国人赴日留学,留日运动得以发展。1898年,应日本使臣矢野文雄“拟与中国倍敦友谊”请派留学生赴日的函约,中国开始派遣留日学生。这批留学生共计有64名,包括湖北20名、南洋20名、浙江4名,以及北洋20名。1899年,北洋水师学堂等学校派12人东渡日本留学。

(二)1901年-1911年,留学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酷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开展留学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全国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天津的留学教育出现了十分繁荣的局面。留日、留美、留欧教育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留日教育在这一阶段达到了。1903年,清政府发布了由张之洞拟定的《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提倡人们留学日本,日本政府也热情接收留日生。很多人怀着向日本学习、救亡图存的热情踏上了东渡的旅程,天津也有不少人留日。出于兴学和练兵的需要,天津派遣了很多师范和军事留学生。为了缓解新式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清政府鼓励留日生学习师范。在袁世凯的推动下,天津选拔学生留日学习师范,如:1903年,直隶学校司总办编修王景禧赴日考察时,带23名直隶学生进入日本宏文学院学习速成师范,其中就有著名教育家严修保送的陈宝泉、陈哲甫、胡玉荪等十余名天津籍教师。1906年,敬业中学的校长张伯苓从本校高级师范班的10名毕业生中,选取了陶孟和等4名成绩优秀者,送往日本留学。1908年,北洋大学为了造就中等师范师资,选派了齐国梁、李建勋等4人改赴日本留学。 1902年,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袁世凯派北洋武备学堂学生55名进入日本成城学习陆军。1909年,他从讲武堂中选派一些将校经过陆军部考核赴日本接受训练。1903年到1910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有15名来自天津。
除了留日外,留美运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881年,清政府撤回了派往美国留学的幼童,自此,留美教育停滞不前。20世纪以后,留美生数量开始回升,这是由于清政府的鼓励、美国积极吸引等理由促成的。天津留美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北洋大学派遣留美生以及庚款留美。从1901年一直到1907年,全国官费留美的学生有100多人,来自北洋大学的就占总数的一半以上。1901年,学生王宠惠等8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1906年,第三班学生未待毕业就被全部送出留学,其中31人留学美国,并且进入的都是哈佛、耶鲁、布朗、康奈尔、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1907年又有第四班的马寅初、冯熙运等14人,也未毕业即送往国外深造,其中13人赴美。庚款留美在这一阶段开始兴起。中国的留日热潮引起了美国的关注,考虑到培植亲美势力和谋求长远在华利益,1908年,美国决定将一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选派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的费用。1909年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共举行了三次严格的考试,录取学生180名,全部送往美国深造。天津籍的有梅贻琦、王鸿卓、张彭春、杨光弼4人。
清政府不但鼓励留日、留美,还提倡去欧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与天津教育近代化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洲留学。天津的留欧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06年,北洋大学第三班学生除了31人留学美国外,还有3人赴法。1907年,该校第四班有1名学生赴德。1908年,北洋大学师范班第二班学生刘国论文导读:育近代化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回到中国后就开始着手南开大学的筹建。由于他的推动,许多学生选择留学美国,留美生比留日生多出很多。截至1920年,南开留美学生达81人。也有的学生是通过庚款留学这个途径去美国求学的。1912年到1927年,清华学校派遣近千名留美生中,天津的有华凤翔、杨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志等2人赴比利时留学,陈绎赴英留学。1910年,留俄学生监督章祖申在《留俄学生学务报告》绍了中国留俄学生的情况,其中有朱世昌、唐宝书、钟镐3名天津学生。

(三)1912年-1928年,留学教育的调整规范阶段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既鼓励、支持留学,又提高派遣资格。和地方都设置了主管留学的部门,教育部颁布了《各省官费留学生缺额选补规程》《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等规定,规范了留学生的名额、资格和管理等理由。因为连年混战、资金缺乏,这些政策在实施上遇到不少困难。但是,和清末比起来,这一阶段的留学运动还是有明显的进步的,天津的留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民国初年,中国的留日人数与清末相比有所缩减,就整个直隶省来说,留日教育在全国的排位也大不如前。直隶省留学生定额为38名,在各省中排第十二位,占全国的百分之三点几。而此前的1901年到1906年,除1905年人数不详外,直隶的留日人数依次是17人、25人、77人、172人、454人。笔者搜集到了一些天津留日学生的资料,其中《直隶省留日同乡会录》记载了1921年8月直隶籍留日生(在续的和回国的)的情况,天津的为38人,分布在帝大、庆应大学、高工等学校。1917年,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选送10名毕业生赴日留学,并考察日本的水产教育。
民国初期,中国兴起了第一次留美热潮。天津的留美生群体包括南开学校的留美生、庚款留美生等等。南开学校留美教育的发展和张伯苓对美国式教育的推行是分不开的。1917年,他到美国留学,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与天津教育近代化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回到中国后就开始着手南开大学的筹建。由于他的推动,许多学生选择留学美国,留美生比留日生多出很多。截至1920年,南开留美学生达81人。也有的学生是通过庚款留学这个途径去美国求学的。1912年到1927年,清华学校派遣近千名留美生中,天津的有华凤翔、杨天受等人。
留欧教育在民初经历了一个艰难发展的阶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政治失序、物价飞涨。国内经济拮据,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留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困难。这一时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兴起,1919年3月到1920年12月,有20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他们在法国历尽艰辛,顽强工作,刻苦学习。天津赴法勤工俭学的有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张若茗等人。

二、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的特点

天津留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留学生所在国家逐渐增加,从总体上看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留学教育刚刚开始发展起来时,由于军事技术发达,日本和欧洲的英、法、德几个国家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分布地。后来,除了以上国家外,美国、比利时、俄国等国也成为留学生的选择,留学的国家开始增加。从总体上来看,日本和美国是留学生的主要去处,留日生和留美生占了留学生的大多数。出现这种现象的理由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政府的政策鼓励,也有日、美政府的政策吸引等因素。

(二)留学生所学专业从单一到广泛

20世纪之前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是学军事的,留学目的比较单一。进入20世纪后,随着留学去向的增加,从专业上看,留学生也不再是以军事为主,师范、商业、农学、医学、政治、法律、绘画、矿务、物理、电学等学科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从军事技术转向科学知识,留学生专业选择的多样化体现了向外国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发展军事,而是要造就多种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人才。

(三)留学生费别从公费到公、自费并举

从全国来看,这一时期,留学生数量很少,而且是以公费生为主,自费留学生还比较少,天津也是这样。前文提到的刘冠雄等9名留欧生的经费是由南洋和北洋各负担一部分,《日华学堂沿革》中记载的十几名天津学生,也一律都是公费生。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自费留学也开始兴起,费用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公费形式有省费、外国资助、庚款留学等。

(四)留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新政”刚开始时,为了推动留学的发展,清政府并没有严格限定留日的资格和年限,留日就读于高等学校的较少,整体水平不高。与留日相比,留学欧美的情况则好得多,就留美生来说,很多人进入了哈佛、耶鲁等名校,有的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进入民国后,教育部陆续颁布了《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管理自费留学生规程》等规定,提高了公费、自费留学资格,在留美、留欧保持了较高质量的同时,留日生良莠不齐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以《直隶省留日同乡会录》记载的情况为例,38名天津留学生中,就读于庆应大学、帝大、明治大学、高工、广岛高等师范等高校的有17人,几乎占了一半。

三、归国留学生对天津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这些留学生中有很多后来都回到天津从事教育工作,对推动天津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主持地方教育行政工作,推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

天津的留学生回国后,有一部分在当时的直隶或天津的教育行政机构担任职务(如邓庆澜、李琴湘),也有一部分服务于学部(如陈宝泉、刘宝和)。

1.任职省级教育行政机关的留学生

1906年,直隶的前学务处更名为学务公所,以下设有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科。担任其中图书科副科长的是留日归来的陈宝泉,《直隶教育杂志》《最新初等小学格致教科书》等都是由他编写。1912年,直隶省学务公所改为教育司,1914年2月,由于司长蔡儒楷调任他职,担任普通科科长的李琴湘代行司务,后又任主任一职,他也曾经留学日本。1917年,直隶省教育厅成立,有留日经历的胡玉荪曾任厅长一职。1931年,陈宝泉开始担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他对河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05年,直隶学务处设立了省视学,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大多都曾经在国外留学过。

2. 在天津教育行政机关任职的留学生

1906年,作为天津县教育行政领导机关的劝学所成立,林墨青任总董,他去职后,曾在日本宏文书院学习的华芷龄继任。后来,县董事会教育股股长、留学日本的邓庆澜开始专门负责天津县教育论文导读:他主张“工业救国”,认为工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新工业、改良旧工业。在他看来,中国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教育发展道路,不能抄袭外国,应该博采众长。学校的教师既有留学美、英等欧美国家的,也有留日的。魏元光主张开放式办学,注重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如与河北省建设厅合作,研制改良农具。手脑并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这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行政工作。后来取消董事会,成立天津县教育局,华芷龄担任局长,邓庆澜任视学。1928年天津被定为特别市,成立市教育局。在1928年到1948年间担任局长的7人中,就有3人是天津的留学生,他们是邓庆澜、李琴湘、凌勉之。其中,邓庆澜任局长七年之久,对天津教育的发展建树颇多。

(二)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各级各类学校

很多留学生在学校担任管理职务,他们把从国外学习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了学校管理中。

1.中小学校

刘宝慈曾留学日本,模范小学是他仿照日本教育建立起来的一所学校。他大胆改革,使该校成为当时天津的一所著名小学。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第一,优化学校环境,当时天津同类学校中是他创设了一流的教学环境;第二,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科学设置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除了开设省教育厅规定的课程外,还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他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学生准备齐全的仪器、标本等教具,还亲自上自然课。其他中小学校还有由留美生张彭春管理的南开中学、留美生赵天麟曾任第三任校长的耀华中学等。

2.师范学校

1916年,齐国梁任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曾经在日本和美国留学。1930年,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仍由他担任。男女平等以及女子德、智、体要全面发展是他的教育理念。他扩大校舍、美化校园,还请一些思想新、学问好的教师任教。齐国梁调整了文科课程,重视理科的教学和实习,对音体美等也很重视。学校改名后,校舍得到扩建,教学楼、科学馆、体育馆等设施也得到完善。学校还聘有著名专家学者和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学习外国经验、齐国梁的一个重要办学特色就是开办家政课程。1917年,他在女师创建了家事专修科,后来,学校增设了大学级别的女子师范学院,其中设置了家政系。该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还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和天津乃至全国妇女运动的核心。其他师范学校还有留日生邓庆澜任所长的天津师范传习所、留日生胡玉荪创办的天河师范学堂等。

3.专门学校

1926年,曾留学美国的魏元光担任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1929年学校改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后,他仍然担任院长。他主张“工业救国”,认为工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新工业、改良旧工业。在他看来,中国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教育发展道路,不能抄袭外国,应该博采众长。学校的教师既有留学美、英等欧美国家的,也有留日的。魏元光主张开放式办学,注重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如与河北省建设厅合作,研制改良农具。手脑并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这是魏元光的一贯的主张。他重视实践教学,缩减理论教学时数。在学生实践期间,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学生都亲自动手。在学院的实习工厂里,学生要和工人一样劳动。在魏元光的努力下,该校发展快速、大为改观,获得了外界的好评。其他专门学校还有留日生张元第担任校长的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等。
4.大学
从创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洋大学更换过多位主政者,其中,出自本校的留学生有赵天麟、冯熙运、蔡远泽、李书田、钟世铭。下面,就其中两位做简单介绍。赵天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他坚持严字当头,讲求高质量的教学。为便于学生的学习,他尝试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如:实行“贷书制”,允许学生借用学校的教科书和绘图仪器;创造良好的学习以及住宿条件,建造了完善的操场、球场供学生使用;增加图书馆藏书量;重视实践,建设了多个实验室、实习工厂和标本陈列室。他还很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1932年-1937年的五年间,李书田任职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建了图书馆,工程学馆(南大楼)以及工程实验馆(北大楼),他还开办了工科研究所并招收研究生。除了北洋大学以外,天津的另一所大学——南开大学是也由留学生张伯苓任校长的。

(三)充任各级各类新式学校教员,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质量

为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师资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一个目的。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新学制,由于它是仿效日本建立的,所以,天津新教育的发展深受日本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中的留日生成为日本教育的实践者。留美、留欧教育发展起来后,不少留美生、留欧生回国后也担任了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不仅充实了师资,也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许多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归国后在北洋大学和南开大学中担任教师,他们引入现代学科,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下面将做单独论述。北洋大学创办之始,师资极其匮乏,中国教师只教授汉文和部分外语,剩下的课程基本上都依靠外籍教师。后来,由于高水平科技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出自本校的留学生回到学校任教,中国教师逐渐取代了外籍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留学生带着在国外掌握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人包括李成章、蔡远泽、邓曰谟、徐世大、刘锡瑛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与天津教育近代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等。南开大学成立之初,聘请的教师也大多是留美学生。留美生专业水平较高,张伯苓很重视他们,南开大学的很多学科都是由他们开创的。1930年,全校有教师41人,留学美国的有31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14人。其中,张克忠、冯文潜、刘晋年、张希陆、凌冰、喻传鉴等人都是曾在南开大学或南开中学读书,后又留学国外的。
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的兴起和演进离不开新式教育的大力发展,各种新式学堂为留学提供了大量的生源,留学生返津后,又为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者相互推动。留日生和留欧美生在推动天津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留日生在留学前没有经过较严的选拔,而且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学习速成师范的,因此他们从事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专门教育。与此相比,大部分留学欧美的学生(主要是留美生)在留学之前就具有了很高的文化水平,出国前经过了严格的考试,他们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学习了精深的知识,回国后成为天津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留学教育也出现了很多理由,主要是: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第一,留学政策不够完善。例如,留学生选拔不严格,“新政”时期,留学日本的泛滥就是这一理由的体现。很多人进入的是层次较低的学校,尽管不少人努力向学,但是也有很多人留学期间不学无术。相比之下,留美和留欧教育的质量高出许多。第二,留学经费的缺乏。民国政府成立后,由于军阀混战、财政拮据,出现了留学经费拖欠的现象。上文中提到,留欧生生活艰难,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第三,教育改革全盘西化。在引入西方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出现了一些全盘照搬照抄的现象。如南开大学在创办初期,开设的课程就曾过度受外国影响,脱离中国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纵观整个清末民初天津留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迪,并为如今的留学教育提供一些借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规范完整的制度是留学教育开展的重要前提。留学生的选拔、管理,任用都影响到留学教育的质量,只有制度规范,留学教育的质量才可以得到保证。第二,经济水平的发展保证留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只有经费充裕,国家才有可能多派遣留学生,留学生才能在国外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第三,留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学习国外的经验,还要考虑本国的教育实际。洋为中用,结合中国国情,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外国做法,这样留学教育才能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9.
[3]董守义.清代留学运动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4]李喜所,刘集林.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5]孙雪梅.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日本观——以直隶省为中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周棉.中国留学生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9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