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20 浏览:47858
论文导读:原则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更加公平和有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产者责任最大和消费者责任位居第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生产者责任是美国生产者责任的1.4倍,消费者责任却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中国和美国分别是“生产者负担”原则和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减少幅度最大的国
摘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是科学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基础。本文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同时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核算,并将其与“生产者负担”原则下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国的碳排放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共担原则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更加公平和有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产者责任最大和消费者责任位居第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生产者责任是美国生产者责任的1.4倍,消费者责任却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中国和美国分别是“生产者负担”原则和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减少幅度最大的国家。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贸易结构特征是导致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理由。本文据此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以及如何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倡议。
关键词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隐含碳排放;“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055-09
doi:10.3969/j.issn.1002-210

4.20101.009

世界各国广泛地认为人类目前的生产活动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不可持续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饮用水资源缺乏、耕地面积退化等一系列环境理由。这些环境理由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各国学者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CO2是造成这些环境理由的根本理由。为了制约和最小化人类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减少CO2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伴随着进出口商品贸易的发生,各国的碳排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其它国家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是科学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基础。如何科学地界定隐含碳排放责任归属以及各个国家的碳排放责任范围是这项任务的核心和各方关注的焦点。
1文献综述
针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理由,国内外学者从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和碳排放责任界定两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关于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的研究,从双边贸易角度,Ackerman F 等[1]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通过核算得到1995年日美两国的贸易使得美国减少了1 460万t碳排放量,日本增加了670万t碳排放量,从而使得全球减少了790万t碳排放量;Shui B、Harriss R C[2]分析了1997-2003年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指出美国向中国进口商品使得美国的碳排放量减少了3%-6%,但是由于中国对煤炭的大量使用和制造技术的低效率,中美贸易使得中国的碳排放量增加了7%-14%,最终导致了全球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从多边贸易角度,Ahmad N、Wyckoff A W[3]对OECD成员国的碳排放平衡进行了分析,指出1995年OECD国家国内消费碳排放量比国内生产碳排放量高出5%,多出的部分主要由美国、日本等贸易净进口国进口大量隐含碳排放所导致,因此只注重对生产过程的监督而忽视对消费过程的监督不利于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内学者主要以中国的商品生产和贸易为背景,对中国的隐含碳排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牛叔文[4]等分析1971-2005年间亚太八国的能源消耗、GDP以及碳排放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的碳排放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齐晔[5]等采用投入产出法,对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类别和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与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密切相关,以为基础的投入产出法扭曲了各国在技术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生产低能耗低排放产品,而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却生产高耗能高排放产品,这种社会分工和贸易结构增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
毋庸置疑,碳排放责任的公平界定是各国和地区制定碳排放政策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保证碳排放政策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早在197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提出过“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pays principle)[6]。按照这项原则,一个区域应当承担“其地域界限之内所排放的CO2”造成的污染责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种基于区域的碳排放责任界定原则掩盖了隐含碳排放的“责任转移理由”(burden shifting),忽略了国际贸易中的“碳泄漏”(carbon leakage)现象,存在巨大的缺陷。
随着对碳排放责任理由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和地区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原则提出了许多改善策略。Munksgaard J、Pedersen K A[7]最早通过贸易加减法,将国内生产的碳排放量减去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碳减排责任的基本指标,这种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原则称为“消费者承担”原则(consumptionbased principle)。新核算原则的提出将碳排放责任的讨论焦点从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商品消费国。Zsofia Vetone Mozner[8]指出国际贸易使得生产和消费的周期变长,从而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自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依据国际贸易中“碳足迹”的分析结果指出“消费者承担”原则更具有科学性。Manfred L、Joy M[9]将投入产出法和结构路径分析(structural path analysis)相结合,运用阈值捕捉技术(thresholdcapture),构造了衡量包含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在内的完整碳足迹量化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下游责任”(downstream responsibility)应当得到重视。Alexandra Marquesh[10]等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收入的大小与该国的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了基于收入的碳论文导读:或地区碳排放责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樊纲等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从福利角度探讨了以消费排放作为分配碳排放指标的公平性和重要性,同时倡议将人均累计消费排放作为国际公平分担减排责任的重要指标。徐盈之等等通过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我国各产业部门内涵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和部分转移机制,并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
排放责任分担原则(incomebased principle),并从效果、类型、方向、范围和机构五个方面与“消费者承担”原则和“生产者承担”原则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新原则的优点。国内学者对单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责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樊纲等[11]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从福利角度探讨了以消费排放作为分配碳排放指标的公平性和重要性,同时倡议将人均累计消费排放作为国际公平分担减排责任的重要指标。徐盈之等[12]等通过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我国各产业部门内涵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和部分转移机制,并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个部门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测度。周茂荣等[13]在对国外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了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及共担原则三种责任划分原则对我国的影响,并针对我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国碳排放提出有效的策略倡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如何公平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采用“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分析更是少见。同时,既有研究大多仅仅基于一个国家的视角,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之间的隐含碳转移现象以及其责任归属理由的关注不够,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包括7个发展中国家,18个发达国家)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进行核算,据此分析国际贸易背景下隐含碳排放转移理由。在此基础上,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视角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进行核算,将其与 “生产者负担”原则下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比较,据此分析各国碳排放特征和以及产生理由,并就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减少中国的碳排放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倡议,以弥补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2研究策略
首先介绍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策略;其次,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的碳排放进行分解,并对两种碳排放承担原则进行说明。

2.1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构建

全球的总产出存在着如下的平衡关系:
X=AX+F(1)
其中,X为全球的总产出,AX为用于出口的贸易量,F为一国生产的供本国再生产和最终消费的产量。
考虑由n个国家构成的区域时,(1)式可以重新表述为:
其中,xi为i国的总产出,aij=xij/xj(i≠j)为j国单位产出需要从i国得到的进口量。fdi为由国家i生产的供i国再生产和最终消费的产量,fbi为由国家i出口到n个国家构成的区域之外的国家的产量。
假设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可以划分成m部门,则对于单个国家而言,有:
xi=Cixi+fid+fib(3)
(3)式给出了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矩阵Ci是国家i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令Ei为国家i各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CO2排放量(tCO2/万美元),则国家i每消耗一单位产品或者出口一单位产品的CO2排放系数矩阵为 Ei(I-Ci)-1,其中(I-Ci)-1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2.2碳排放责任承担原则

为了测算国际贸易对各国碳排放责任影响的程度,本文采用两种责任承担原则分别对各个国家的隐含碳排放责任进行核算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生产者负担”原则下,国家i的碳排放责任为国家i地域界限之内所排放的CO2造成的污染责任。令Xi为国家i的总产出,Ei为国家i各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CO2排放量(tCO2/万美元),则“生产者负担”原则下国家i的碳排放责任Ri表示如下:
Ri=EiXi(4)
“生产者负担”原则下一个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和该国各产业部门的单位产值的CO2排放水平以及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值相关,没有考虑到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理由。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商品的同时又从别的国家进口商品,还将多余的商品出口到别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图1对国家i的碳排放进行全面的分解。
图1显示,国家i通过进口中间要素和最终消费品接受其他国家对本国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同时通过出口中间要素和最终消费品向其他国家转移隐含碳排放。
考虑由n个国家组成的区域时,假设国家i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向量为IM,则αIM为进口的中间要素向量,(I-α)IM为进口的最终消费品向量。α是一个对角线矩阵,对角线上的每一个元素αir为从国家r进口的中间要素投入量占从r国的进口总量(进口中间要素投入量加上进口最终消费量)的比例。
依据相同的假设,假设国家i向其他国家的出口量为EX,则βEX为出口的中间要素向量,(I-β)EX为出口的最终消费品向量。
根据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将国家i的进口中间产品碳排放量Q1i、本国直接投入碳排放量Q2i、出口中间产品碳排放量Q3i、进口最终消费品碳排放量Q4i、本国直接消费碳排放量Q5i以及出口最终消费品碳排放量Q6i分别测算出来,测算公式分别表示如下:
其中,(6)式中DI为生产过程中本国直接投入的生产要素,(9)式中FC为本国生产的供本国最终消费的产量。
根据“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一国总的碳排放责任Si等于它所承担的生产者责任Siprod和消费者责任Sicons之和,据此可以计算出国家i的生产者责任Siprod和消费者责任Sicons和总碳排放责任Si:
Si=Siprod+Sicons
=(Qi1+Qi2-Qi3)+(Qi4+Qi5-Qi6)(11)
3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和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International Supply and Use Tables(200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中的《OECD Members Input and Output Tables》以及GTAP数据库中的《Carbon Em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论文导读:却不是很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比例的不同使得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高达95.30%,而消费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只有4.70%。与中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美国的生产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59.83%)相对较低,消费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40.17%)相对较高。中国的生产者责任远高于消费者责任的理由可以从
的论文写作有帮助.ission Tables》。
由于不同数据库对产业部门的划分存在差异,本文首先根据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部门划分口径调成一致,合并成37个产业部门。然后依次根据《International Supply and Use Tables(2009)》计算出各国各产业部门的进口中间产品投入量、本国直接中间产品投入量、出口中间产品投入量、进口最终消费品量、本国直接消费品量以及出口最终消费品量;根据《OECD Members Input and Output Tables》计算出各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C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C)-1;利用GTAP数据库中的《Carbon Emission Tables》计算出各国各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CO2排放量。

3.2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建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碳排放责任承担原则以及数据的处理结果,本文首先测算出包含中国在内的25个贸易组织成员国(包括7个发展中国家,18个发达国家)的进口中间产品碳排放量Q1、本国直接投入碳排放量Q2、出口中间产品碳排放量Q3、进口最终消费品碳排放量Q

4、本国直接消费碳排放量Q5、出口最终消费品碳排放量Q6,见表1。

从生产者角度,比较表1中的进口中间产品碳排放量Q1和出口中间产品碳排放量Q3可以发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中间产品碳排放净出口最大的国家(6

3.677 9×

104 t),是印度中间产品碳排放净出口量的三倍。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中间产品碳排放净出口出现了和中国相似的特征。与之相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中间产品碳排放净进口最大的国家(245.067 0×104 t),其次是日本(153.476 0×104 t)。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倾向于向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先进的国家出口中间投入产品。中间产品的净进口国通过进口这类中间产品,避开了由本国生产这些中间产品时排放的CO2责任。中间产品碳排放净出口国为其它国家提供大量中间产品的同时也承担了生产这些中间产品所排放的CO2责任。根据“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这部分隐含碳排放责任应当由进口国的生产者负担。
从消费者角度,比较表1中的进口最终消费品碳排放量Q4和出口最终消费品碳排放量Q6发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终消费品隐含碳排放净出口最大的国家(142.250 8×104 t),其次是印度(50.000 0×104 t)和波兰(11.472 9×104 t)。与之相反,所有发达国家都是最终消费品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国,其中德国的最终消费品隐含碳净进口量最大(200.000 0×104 t),其次是英国(164.672 7×104 t)、美国(100.178 1×104 t)和日本(22.964 8×104 t)。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最终消费品,成功地将这部分隐含碳排放责任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生产了大量廉价的最终消费品却因此承担了这部分不属于本国的碳排放责任。
根据“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这部分隐含的碳排放责任应当由进口国的消费者负担。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共担”的原则,将隐含在中间产品贸易中的碳排放Q1和Q3归结为进口国家生产者的责任,将隐含在最终消费品中的碳排放Q4和Q6归结为进口国家消费者责任,本国直接投入碳排放Q2归结为本国的生产者责任,本国直接消费的碳排放Q5归结为本国的消费者责任,得到如公式(11)所示的总碳排放责任Si。表2显示了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进行核算的结果。
根据表2的测算结果,本文分别从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两个角度,将25个国家的碳排放责任进行横向比较。比较各国的生产者责任发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产者责任最大的国家(3 511.076 1×104 t),是印度的生产者责任的1.3倍,比发达国家中生产者责任最大的美国高出1 030.664 1×104 t。比较各国消费者责任发现,中国仅次于印度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消费者责任第二的国家(173.035 0×104 t),但是中国的消费者责任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进一步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比例发现,发展中国家中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责任的比例中国为20.3,印度为4.3;而发达国家该比例美国为1.5,英国为1.7,德国为1.3。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生产者责任明显高于消费者责任,而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之间的差距却不是很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比例的不同使得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高达95.30%,而消费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只有4.70%。与中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美国的生产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59.83%)相对较低,消费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40.17%)相对较高。中国的生产者责任远高于消费者责任的理由可以从中国的生产特征、消费特征以及贸易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较高,同时中国的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所以中国在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的CO2;其次,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快速提高,但是相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所以中国在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较低;最后,中国较高的生产能力和较低的消费水平使得中国的贸易结构呈现出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出口大量的最终消费品的特征,这种贸易结构导致了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给各国碳排放责任带来的影响,本文依据“生产者承担”原则和“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核算,并计算了两种责任分担方案下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差异,详见表3。
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论文导读:的发展中国家,比美国的生产者责任高出1030.6641×104t。中国仅次于印度成为消费者责任第二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消费者责任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高达9

5.30%,而消费者责任占总

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表3中的数据分析发现,“生产者负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是中国(4 281.846 0×104 t),其次是美国(4 058.899 9×104 t)、英国(2 489.875 2×104 t)、德国(1 776.930 4×104 t)和印度(1 454.382 3×104 t)。而在“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是美国(4 145.658 1×104 t),其次是中国(3 811.466 5×104 t)、英国(2 413.107 2×104 t)和印度(1 082.710 3×104 t)。“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将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纳入核算内容,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重新进行了核算,有效地解决了隐含碳排放的责任归属理由,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更加科学合理。共担原则下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是碳排放责任减少幅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国减少470.379 4×104 t,澳大利亚减少444.852 1×104 t)。进一步分析发现不仅中国的碳排放责任减少幅度比澳大利亚高,而且两国的碳排放责任减少的具体理由也不相同。中国凭借自身独特的生产优势成为世界商品生产和加工的基地,出口产品以最终消费品为主,因此中国通过出口最终消费品转移的碳排放水平Q6很高(156.009 1×104 t,占本国最终消费品总排放的33.1%)。澳大利亚凭借本国丰富的资源禀赋出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因此隐含在出口的中间产品中的碳排放转移水平Q3较高(229.831 5×104 t,占总中间产品碳排放量的23.8%)。在共担原则下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通过最终消费碳排放的净出口和中间产品的净出口实现了碳排放责任的大幅减少。
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碳排放责任变动幅度相反,共担原则下日本和美国出现了碳排放责任的大幅度增加(日本增加175.727 1×104 t、美国增加86.758 1×104 t)。通过比较表3中的数据发现,碳排放责任的大幅度增加只出现在发达国家中。将这些发达国家分成两类来进一步分析它们碳排放责任增加的具体理由:第一类是像日本这样的资源禀赋比较匮乏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因此隐含在进口中间产品中的碳排放量Q1使得它们的碳排放责任大幅度增加(日本进口中间产品中的碳排放量Q1为本国直接要素投入碳排放量Q2的约22倍);第二类是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国内消费需求很高,需要进口大量的最终消费品,隐含在进口最终消费品中的碳排放量Q4使得它们的碳排放责任大幅度增加(美国进口最终消费碳排放量Q4占本国消费者责任Scons的16.8%)。
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贸易结构特征是导致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理由。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我国的能源具有种类过于单一、分布极其不均匀等特点。我国的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并且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我国煤炭保有资源量为10 345亿t,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然而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如水电、光伏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同时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地区,这种能源分布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以及西南重工业城市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不相匹配。这种资源禀赋特征导致了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使用,从而使得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1980-2006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一直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仅2006年我国就消耗了24.6亿t标准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对化石能源脱硫、分解等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系数较高,经济发展具有高能源投入、高碳排放、高环境污染以及低产品产出,即“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特征。从贸易结构角度来看,我国具有贸易规模继续增长、贸易顺差依然巨大、进出口产品两极分化等特征。2011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64万亿元,增长17.2%。不断增长的贸易规模拉动了国内生产和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使用。2007-2011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平均为1.54万亿元。巨额的贸易顺差说明我国生产的产品中相当规模的部分出口国外,国际上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是造成我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进出口产品的类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品为主,进口的产品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深加工产品为主,这种进出口产品类别的两极分化造成了我国碳排放的净出口现象。
4结论及策略倡议
本文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5个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以及本国直接经济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核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担原则下各国碳排放责任的构成、两种隐含碳责任负担原则下各国碳排放责任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各国隐含碳排放的转移特征和水平以及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的碳排放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共担原则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更加公平和有效;中国是生产者责任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美国的生产者责任高出1 030.664 1×104 t。中国仅次于印度成为消费者责任第二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消费者责任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高达95.30%,而消费者责任占总责任的比例只有4.70%。“生产者负担”原则下,中国是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而在共担原则下中国的碳排放责任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日本和美国的论文导读:,DingYongxia,LiYixin,etal.CausalRelationshipsamongEnergyConsumption,EconomicGrowthandCarbonEmissions.ChinaSoftScience,2010,(5):12-20.]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
碳排放责任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贸易结构特征是导致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理由。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以及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提出了如下策略倡议:
首先,在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过程中,“生产者负担”原则将全部碳排放责任归结为生产国,是一种极端的责任分配方案。“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作为一种修正的碳排放责任分担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理由,而且还可以激励隐含碳排放出口国和隐含碳排放进口国、碳排放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起行动起来减少全球CO2排放量,是一种公平的、有效的责任分担原则,应当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采纳。中国需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强调消费者的减排责任,坚持用新的原则重新界定世界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努力减少不应由我国承担的碳排放的义务和压力。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资源消耗过高、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理由。这些理由导致了我国的生产者碳排放责任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减少生产者碳排放责任是今后我国碳减排的重点。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在产业结构方面,应该鼓励各产业部门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我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降低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水平。
第三,我国在进口商品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质量考核,提高进口商品的准入门槛,适当增加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进口;在出口商品的过程中,限制我国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类型的转变。同时通过制定措施扩充贸易成本范围,增加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结合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手段来减少国际贸易对我国碳排放造成的消极影响,逐步构建和发展“绿色”贸易体系,预防和制止贸易活动给我国人民的存活环境以及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从而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ckerman F, Ishikawa M, Suga M. The Carbon Content of JapanUS Trade[J]. Energy Policy, 2007,35(9):4455-4462.
[2]Shui B, Harriss R C. 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Trade[J]. Energy Policy, 2006,34(18):4063-4068.
[3]Ahmad N, Wyckoff A W.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R].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3.
[4]牛叔文,丁永霞,李怡欣,等. 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5):12-20.[Niu Shuwen, Ding Yongxia, Li Yixin, et al.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5):12-20.]
[5]齐晔,李惠民,徐明.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8,18(3):8-13.[Qi Ye, Li Huimin, Xu Ming. Accounting Embodied Carbon in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8-13.]
[6]Neumayer E. In Defense of Historical Accountability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33(8):185-192.
[7]Munksgaard J, Pedersen K A.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J]. Energy Policy, 2001,29(4), 327-334.
[8]Zsófia Vetné Mózner. A Consumptionbased Approach to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sectoral Difference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42(3):83-95.
[9]Manfred L, Joy M. Conceptualiz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70(2):261-270.
[10]Alexandra M, Joo R, Manfred L, et al. Incomebase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84(12):57-65.
[11]樊纲,苏铭,曹静. 最终消费与碳减论文导读:arbonEmissionGrowthEmbodiedinExportsinChina.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0(8):53-57.]GlenPP,EdgarGH.PostKyotoGreenhouseGasInventories:ProductionVersusConsumption.ClimaticChange,2008,86:51-66.JesperM,KlausAP.CO2AccountorOpenEconomies:Prod
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2010,(1):4-14.[Fan Gang, Su Ming, Gao Jing.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1):4-14.]
[12]徐盈之,邹芳.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J]. 产业经济研究,2010,(5):27-35.[Xu Yingzhi, Zou Fang. Carb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y of China’s Industries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J].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2010,(5):27-35.][13]周茂荣,谭秀杰. 国外关于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理由的研究评述[J]. 国际贸易理由,2012,(6):104-113.[Zhou Maorong, Tan Xiujie. A Re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s on Assigning 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2,(6):104-113.]
[14]Wang C. Differential Output Growth across Region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US and China[J]. Energy, 2013,53(1):230-236.
[15]Kofi A P, Bekoe W, AmuakwaMensah F, et 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hana, Senegal, and Morocco on the Causal Dynamics[J]. Energy, 2012,47(1):314-325.
[16]Chicco G, Stephenson P M. Effectiveness of Setting Cumulativ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s[J]. Energy, 2012,42(1):19-31.
[17]Dietzenbacher E, Pei J, Yang C. Trade,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hina’s Carbon Dioxide Dmiss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64(1):88-101.
[18]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56-64.[Wang Wenju, Xiang Qifeng. Accounting and Responsibility Analysis on Carbon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1,(10):56-64.]
[19]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53-57.[Li Yanmei, Fu Jiafeng.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Carbon Emission Growth Embodied in Export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8):53-57.]
[20]Glen P P, Edgar G H. PostKyoto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duction Versus Consumption[J]. Climatic Change,2008,86:51-66.
[21]Jesper M, Klaus A P.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J]. Energy Policy,2001,(29):327-33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ntries’ Carbon Responsibili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ties forCarbon Emission in Open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