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全面收益观视角下财务改善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90 浏览:20449
论文导读:的损益,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目前我国利润表已经包括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部分未实现收益,但是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导致大部分企业资产的价值变动并未能及时体现在利润表中,换言之,现行利润表中除净收益以外的其他全面收益并不建全面。另外
【摘 要】 财务报告对于企业和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现行财务报告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改善。文章基于全面收益相关理论,研究探讨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协调、财务报告列报方式等理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改善倡议。
【关键词】 财务报告; 全面收益观; 会计信息质量
1004-5937(2014)22-0017-05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行。新的财务报告从内容到形式上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财务报告目标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资产负债表中涵盖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等,利润表需要同时列示一部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其处置收益。与此同时,2009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要求企业应当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这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开始重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全面收益内容,财务报告模式也开始向全面收益模式转变。因此本文将针对当前学术热点理由,以全面收益相关理论为切入点,针对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改善倡议。

一、全面收益的相关理论

(一)全面收益的内涵与定义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由于与业主交易属于资本易,因此全面收益概念中的权益变动仅指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不仅包括传统净收益,还应该包括一定期间内非业主交易产生的其他权益变动。1996年,FASB颁布的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AS 130),将全面收益进一步细分,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AS 130并未转变传统净收益的内容,只是调整了其他全面收益的列报位置,将以前绕过收益表直接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其他全面收益体现在“全面收益表”中。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2年发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报告财务业绩》,率先要求在传统损益表的基础上,增加披露一张新的“全面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与此同时,ASB在报告中指出了全面收益的内涵:“任何利得和损失在其发生期间应分别计入利润表或者全面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中,仅靠传统的损益表不可能充分披露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全面已确认利得表的披露可以克服传统损益表对企业业绩报告的不完整。”
虽然各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全面收益的界定并不相同,但是其本质含义一致,均认为全面收益涵盖一定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一切已实现和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陈欣,2010)。因此相对于传统收益,全面收益的范围更广,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一定期间企业与非业主进行交易产生的已实现净收益;二是其他全面收益,比如企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目前我国利润表已经包括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部分未实现收益,但是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导致大部分企业资产的价值变动并未能及时体现在利润表中,换言之,现行利润表中除净收益以外的其他全面收益并不建全面。另外,相比较传统收益确认条件中的“实现”原则,全面收益不再将“实现”作为当期收益的确认条件,其收益的确认条件是企业价值是否发生变动。
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突破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收益概念范畴,不仅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净收益,还可以体全面收益观视角下财务报告改善理由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现出所有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比传统会计收益观下提供的信息的预测价值更高。同时大量研究也发现,在美国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高于净利润,同时其他综合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信息(李尚荣,2012)。因此,全面收益为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等传统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模式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投资者逐渐树立全面收益观念,现有的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必将更加关注全面收益信息。

(二)全面收益的确认原则

传统收益的确认原则包括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资产应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不考虑资产的价值变化,使得资产的计量比较真实、可靠,便于确认和核对。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后续需要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折旧、摊销从而将其成本转化为当期费用。但是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已经入账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发生偏离,这种情况下不能如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也不能准确计算企业的当期收益。
实现配比原则规定了收入的确认和报告时间,因此决定了收益的确认时点。按照传统会计惯例,收入的确认条件主要包括四个原则,其中必须具备的原则之一是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即凡是不能可靠计量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应该确认为收入。这项原则导致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等由于不能可靠计量而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可见,实现配比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全面反映报告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
谨慎性原则是传统收益确认的一项重要原则,按照传统会计惯例,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为防止企业高估其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因此该原则要求企业预见所有可能发生的损失,但是不预期可能产生的收益。比如:当企业资产的市价高于其历史成本时,资产仍按历史成本列示,高出的部分出于谨慎性原则不体现在报表中;而当资产的市价低于其历史成本时,则需要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相关损失。这种片面强调预测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入,导致下一会计期间出现不稳健。总之。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实现配比原则构成了传统收益确认模式的基础。
全面收益突破了传统收益的一些确认原则。比如,2006年公允价值的运用打破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为全论文导读:in},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上一页12
面收益报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另外,会计目标是为满足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关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但从实现配比原则来看,资产价值增值的期间与损益的确认时间往往不一致,比如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加往往无法在增值当期体现在收益表中。这都表明了实现配比原则的局限性。程春辉(2000)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对于大部分产品可以仍坚持传统的实现配比原则确认收入,但是对于易受物价波动影响的长期资产及某些金融资产等的增值,应该在有足够证据证明资产增值已经产生时或者已经形成时(尽管尚未实现)加以确认。对于这些未实现的收益可以在全面收益中确认,并将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分开列示,这样能及时全面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全部价值变动。如果这些资产在增值当期不予确认,推迟到实现当期反映,这样往往影响信息的时效性,将多年积累的巨大增值在实现期间一次确认为当期收益,歪曲了实现期间的收益报告,不利于报告使用者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评估企业的价值(任月君,2005)。因此,全面收益报告模式下不应再将“实现”作为当期损益的确认条件,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对实现原则赋予了新的内涵,认为损益可以通过“可实现”来确认。当然,虽然全面收益突破了实现配比原则,但是也不能随意确认未实现的收益,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已经发生并能够可靠的计量。全面收益观视角下财务报告改善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全面收益观视角下财务报告改善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