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刍议我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07 浏览:22067
论文导读:们所擅长的,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感慨,南朝诗人谢眺“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愁情意绪,到王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淡泊宁静,再到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超脱,胸中难抒的愁绪、隐居的安逸、旷达的超脱以及万丈豪情都可寄之于自然之水,他们笔下的自然之水这一客观事物也与文人的
摘要: 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被赋予丰厚的意蕴。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翻译时,应当将水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体验传递出来,从这个层面上看,对于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要综合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和翻译的目的展开。本文基于水文化意象对心境的解读、对爱情的阐释、对离情的寄托三个视角,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水文化意象以及审美意蕴。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 水意象 审美意蕴
引言
水,在中华文明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意蕴,先有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后有唐宋的文人们寄情于山水,借水意象表达一种磅礴的壮志豪情,抑或抒发自我失意、漂泊之愁绪,抑或以水诉相思。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水文化逐渐被赋予丰厚的意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含义,成为一种意向。恰如巴斯奈特对文化翻译观的观点:“翻译并非是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语篇之上,这是交流的行为,应文化为基础,在译语文化里得到功能的等值。”[1]这给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需探寻水意象与译文的文化等值,本文试从水意象对心境的解读、对爱情的阐释、对离情的寄托三个视角,探寻有关古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

一、水意象对心境的解读

寄情于水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所擅长的,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感慨,南朝诗人谢眺“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愁情意绪,到王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淡泊宁静,再到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超脱,胸中难抒的愁绪、隐居的安逸、旷达的超脱以及万丈豪情都可寄之于自然之水,他们笔下的自然之水这一客观事物也与文人的心境是相通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认知心理,被文人们赋予了文学艺术的生命力,译者在对水意象的古诗英译中,主要通过融合法展现诗人心境。
(一)融合法
古典诗词意蕴丰厚,是文人情感的凝聚,其语句通常是短小而精湛,有时也会叠加出现,形散而神聚,因此,英译时为了传递出原本的意蕴,就需要对句意进行融合,缩小情感指示作用与文化意象之间的距离。
所谓融合法,指的是古诗英译中对句意进行融合,通过对句子的合并,句意达到融汇贯通,不仅增强了语句的逻辑性和译文的可读性,方便读者理解接受,还可调动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赋予文化意象新的语言表现空间,丰富译文的情感色彩。
(二)换骨法
“换骨法”的写作理论自古有之,北宋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就有释义:“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依其所言,就是用其他的词汇替换取代原有词汇,在英译中,译者使用更贴近译文读者的语汇,方便读者轻松撷取到原文的意境,融意象的文化生命力于译文中得以再现,也使得原有意象更为丰满。
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首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空灵优美的画卷,动静结合,王维用寂然的心去观照世间山水万物,“清泉”具有文化象征作用,体现了诗人平和心境,表面看到的是景物的自然之美,而内心深处感知的则是诗人的人格美。在翻译时,不仅要给译文读者传递这番宁静致远的景象,也可对个别词汇替换以达到译文更为清雅、文化意象也更为突出的目的。
学者许渊冲的译文: 雨后的山沐浴着荒凉,夜晚的新鲜空气吹着秋的气息。[2]显然,对于“清泉石上流”这个“流”字,许渊冲并没有使用简单的“流动”、“滑动”,而是使用了透露出秋天气息的“blows thebreath of autumn”,提升了整个译文的境界。译文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诗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平和的心界。
恰如朱生豪先生在《莎士比亚剧集序》中所说过的: “但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的地方,往往多次揣摩,不惜全部替换原文的结构,一定要把作者本意呈现出来。”[3]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译者须在文法不合时,变换结构,将作者的本意明晰清楚地传递给读者,方便读者阅读,也更容易取得共鸣。

二、对爱情的阐释

“水流无限似侬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般而言,读者对水意象中爱情的解读并不困难,但是,诗,可谓最贵重的是在那番隽永深远的情味,这就要求在英译中,译者的翻译既要遵循原文的语意,还要将“那番隽永深远的情味”传递给读者,这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多用离析法展现诗人爱情。
(一)离析法
所谓离析法,是指除去原词汇的文化符号的外壳,从中离析出深层次的意蕴。几千年以来,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凝聚了文人情感寄托,文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关于水的传说和典故,经过岁月的积淀,最终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然而对于这些关于水的传说和典故,译语读者的文化积淀,自然理解起来十分不易。在英译中,通过离析法,将原诗隐而不宣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亦或是在意境之中融入具体文化内容,以达化境,同时解读水意象的深层意蕴。

(二)赋予新的审美环境

以南宋词人韩元吉的《六州歌头》为例,这首词抒发词人伤逝的情怀,词尾“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中的“武陵溪”不非是溪名,而是出自东晋末期宋初期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相传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发现那里山清水秀,有着安居乐业的人们,但是渔人离开后就再也无法寻回那里。韩元吉借“武陵溪”这个典故,感叹曾经拥有的感情一旦失去就无法再复得到,只剩自己孑然一身。这首词是紧紧围绕题面“桃花”展开的,然而词人精心设计的“武陵溪”这个典故,承载了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对“武陵溪”这一与水相结合的文化典故英译时,自然不应脱离“桃花”这一大背景。
学者许渊冲在翻译时,注重与原文的神似,力争做到形神兼备。因为“武陵溪”的典故是出自《桃花源》,而整首词也脱离不了“桃花”,译者用离析法对典故进行深化,在译文中将典故的内容描述出来:道路迷途,黄昏将至,桃花村也消逝。[4]虽然译者省略了原词中“武陵溪”这一意象,但是诗的境界被保留了,使译文同原文一样浑然一体,不仅丰富了译文读者的审美环境,整首诗的境界也得以很好地传递出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whlw/lw47759.html上一论文:阐释丹砂古县之贡品丹砂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