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保留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91 浏览:120287
论文导读: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象。在翻译中应有效保留汉语中深具民族特征的文化意象及其寓意,在丰富译文语言表达力的同时,也推介了中华文化,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并探讨了保留汉语独特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意象的保留 文化传递 英译策略
一、引言
文化意象是不同的民族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相对固定、文化含义独特的语言符号,由物象和意象构成。文化意象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深远的联想,在各民族的文化语境中普遍存在。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不同,构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因此涉及到文化意象的翻译,往往是译者面对的一个棘手的理由。对于汉民族一些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厚重的意象,如何在保留其深具民族特征的喻体意象的同时,把文化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出去?以下在分析文化意象在传递中歪曲和损失的理由之后,试探讨了几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喻体意象在传递中歪曲和损失的理由

各民族的文化意象有着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意蕴,有的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最初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文化意象有许多表现形式,可以是植物,可以是现实或传说中的飞禽走兽,也可以是成语、谚语、典故或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甚至可以是某个数字。它们富含文化信息,体现了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思维特征和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英汉语都用大量的意象去描摹世界,其中很多有关物象的表达是相通的,引起相似的联想,在交际中不会形成障碍,如:绿色食品(green food)、金曲(golden oldie)、后台老板(backstage boss)等。不过,有一些意象为英汉民族所共有,却又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这就表现为文化意象的错位。针对这种现象,为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有的译者采用了替换意象的策略,如:将汉语的“水底捞月”,译为“fishing in the air”,将汉语的“挥金如土”,译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按照归化原则选择一个与源语的文化意象相似的目的语文化意象去替代源语的文化意象,使目的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的理解及欣赏和源语读者对原信息的理解的欣赏达到相等的程度或近似度。不过,在处理涉及到中国一些独一无二的文化意象上,一味归化的处理模式或略去不译就无法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表达出来,影响了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1.一味归化引起误译歪曲了文化意象。翻译文化特色厚重的文化意象,历来是翻译的阻滞点。谢天振曾引用捷克翻译理论家伊列克(Bohusl Ilek)关于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三种弊病的论述: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译,意象被译者解释、引申而遭破坏,一个新鲜的意象常常被陈旧、平庸的意象所取代。对于文化意象一味地归化翻译,不可避开地会出现文化意象歪曲甚至失落的理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公布之时,被华人视为浓缩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的“龙”的形象,虽然先前中标呼声很高,却未能入选。这与“龙”长期以来被误译为“dragon”,使得“龙”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能成功向外推介有很大的关系。关于《红楼梦》第9回中 “……‘一龙九种,种种各别’……”一句的英译,像杨益宪、戴乃迭夫妇这样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也是把“龙”当成“dragon”,将该句译为“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s; each one different”。译者显然是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而为之的,但信息传递上有偏差,难免留有缺憾。在汉语文化里,龙是皇帝的化身,与龙有关的词汇有“真龙天子”、 “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都抹上了一层高贵、神秘的色彩。在英语文化里,“dragon”却是一个可怕的象征,是长着翅膀、嘴里喷火吐烟、凶残的怪物,与中国龙这一象征着“尊贵、至高无上、风调雨顺”的文化意象大相径庭。“龙”和“dragon”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主观臆造出来的,二者不论从产生的渊源到实体形象再到文化内涵都有天壤之别。还有“凤”自古被汉民族视为富贵吉祥的神鸟,代表皇后,“龙”和“凤”在象征作用上的一致性使得这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所以有“人中龙凤”、“龙飞凤舞”和“龙凤呈祥”之说。“凤”常被英译为“phoenix”,实际上,在希腊神话中,phoenix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在埃及用香料筑一个香巢,唱一首悲伤的挽歌后,煽动翅膀将香巢点燃,把自己烧成灰烬,而从灰烬中会飞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phoenix在西方文化里成了耶稣复活的象征。可见,中国龙凤与“dragon”与“phoenix”从概念作用到联想作用有极大差别。因此,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先生就呼吁“中国龙凤不是外国龙凤,应译为Loong Feng”,分别对龙凤这一文化意象的翻译提出反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将 “唢呐” 译为“Chinese trumpet”、将“银河” 译为“the milky way” 等,这样的翻译或多或少会造成一些文化内涵的缺失。实际上,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加,已经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
2.因词汇空缺改译或略去不译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空缺,如:粽子、玉兔、红盖头、红杏出墙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对于这种现象,如果直接改译或略去不译的话,形式、内容、意象和意境完全变化,使译入语的读者领略不到原语生动的比喻意象,这样的译文就阻断了双语的文化交际。如:将汉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译成“ 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bread ”,就遗失了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象,让外国读者以为汉民族也与他们一样以面包为主食,所以这里应将“bread”改为“rice”合适。还论文导读:hadistort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上一页12
有,把“东施效颦”简单译为“ Dongshi imitates Xishi ”,就没译出原文的含义,让外国读者看了一头雾水,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东施是谁,为什么要模仿西施,西施的外貌、形态又是什么样子的,要让外国读者理解,就得对原文进行解释性加工,译为“ 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