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与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24 浏览:12748
论文导读:进行常规传播,其对象以校内师生为主。由于互联网的介入,这些内容可以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高校师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地自由选择观看,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中面对的理由高校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对着网络文化的威胁与挑战。大学生作为感觉敏锐的特殊群体,多元的文化趋势
摘 要: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环境下的新发展,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本文以网络文化环境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为基础,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面对的理由,探讨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措施与策略。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环境 分析 策略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在互联网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显示出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第一,虚拟性。互联网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外在的、多样的,构筑的是一个虚拟社区。第二,开放性。互联网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文化信息应有尽有,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开放空间。第

三、高时效性、资源共享性。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即时发布,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网络环境下,随之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现和反映的是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它是传统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体现的新形式。
1.网络环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日益加强。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校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加,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日益增强,社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的速度、广度、深度空前加大。校园网上、门户网站和热门论坛的许多文章,有“转贴”自网站和论坛的,有根据其他媒体发帖的,一般来说,转发文章的时事性、针对性或可读性都较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社会热点理由、流行时尚等更容易波及校园。
2.网络环境使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明显增加。在网络化时代,校外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地登录校园网,除了关注新闻动态,查询招生、专业设置等校园信息之外,还能进行网上聊天、论坛灌水之类的网上活动。校内师生可以借助校内服务器等手段方便地登录校外的国内网站或国(境)外站点,从事信息查找、资料下载、网上社交等网络活动[1]。
3.网络环境使高校校园文化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虚假信息、暴力信息、信息、污言秽语和反动思想等对校园文化的污染,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和生活的侵蚀,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干扰与破坏。
4.网络环境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虚拟化。网络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拟,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虚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学校的建设发展及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是师生的一些倡议和设想,因各个高校自身情况的差异,对于这些内容的侧重随之有所不同。
5.网络环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传统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社团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常规传播,其对象以校内师生为主。由于互联网的介入,这些内容可以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高校师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地自由选择观看,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中面对的理由

高校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对着网络文化的威胁与挑战。大学生作为感觉敏锐的特殊群体,多元的文化趋势、多维的价值视角,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理由。网络媒体超越了时空界限,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形成了一个开放虚拟的公共空间。大学生在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时,规范性、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极少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容易产生厌倦生活、逃避现实、紧张孤僻、丧失自我等理由,甚至会出现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2]。
2.网络成瘾和精神障碍理由。网络成瘾障碍是由于网络使用主体的思想、心理素质和自制力的差异及对网络的过分沉迷和依赖造成的,其典型症状是:整天沉溺于网络、迷恋于网络中的虚拟空间,甚至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生物钟紊乱、注意力不集中、体能下降、思维模糊、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3]。
3.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渗透。一直以来,西方不同文化势力都在利用没有国界的互联网争夺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受众。互联网技术最先诞生和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少数国家凭借拥有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武器,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向全世界,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4.价值观受到不良信息冲击。网络新媒体因其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各类信息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筛选壁垒,海量信息自由传播,管理监督工作难度加大。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形成,缺乏理性的辨别深思能力,当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辨别深思时,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外来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理由的产生。
5.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正潜移默化地影响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些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策略在新媒体面前收效甚微。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学制弹性化、选课自主化、学生住宿社会化,加之学生宿舍宽带网的接入,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普及,大学班级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时间和空间进一步缩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三、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措施与策略

1.完善校园网络系统,抢占网络教育先机。高校要实现网络文化的崇优、崇德,给师生以正确的指引,就必须完善网络体系,抢占网络教育先机,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进驻校园网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倡导学生遵守道德,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whlw/lw42047.html上一论文:简析绣屏与绣女:刺绣作品中的女性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