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舟山道教文化探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98 浏览:20082
论文导读:
【摘要】浙江舟山现今以佛教文化闻名中外,而实际上,民国之前的舟山,道教气氛甚为浓厚。这里有丰富的道教传说与较多的道教遗迹。本文试以舟山的道教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和缘由。
【关键词】舟山 道教文化
: A
唐道教文化曾在古代舟山盛行一时,明清之前道教信徒众多,道观也不在少数。据记载,在宋时,舟山有道观4座,到了清光绪年间,道观增至20余座。直至民国13年,仍有道师749人,道观10余座,较大的有定海城关的道隆观、金塘梅星观、衢山蓬莱集仙院等。笔者以为舟山的道教文化与下列背景有关:
舟山的独特海岛位置及由此产生的神话传说
舟山偏安一隅,独特的海岛位置产生了独特的海岛文化。
自古以来,滨海地区和道教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浩瀚博大的海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所在。古时人们对海中的奇异现象,如海市蜃楼,往往心存敬畏。对于这种海上异象,古籍中也有很详尽的记载。《史记·封禅书》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另有明代袁可立的《观海市》诗,沈括的《梦溪笔谈》、蒲松龄的《山市》等文学作品都涉及了海市蜃楼这一现象。在今人看来,海市蜃楼不过是一种光学的折射现象,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无法予以科学的解释,于是赋予了它美丽的神话性质——大海是仙神的居所,海市蜃楼为神迹。
在海中,怪兽奇物不胜枚举,珍宝灵植不可胜数。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甚详。如《山海经 ·海内北经》中记载的异兽“陵鱼”:“海中有陵鱼,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如小儿。”又如《山海经 ·大荒东经》也记载了一只名为“夔”的怪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由于大海蕴含了无数的神秘,于是,其间神秘的海岛也成为来去无踪的神仙居住之地。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说:“《水注经》三十淮水篇云: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洲在海中者也。言是山字苍梧徙于此,山上独有南方草木。今郁洲治。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赋》言: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休休然,不谈不对。非己及也。据此,可知郁洲为神仙居处。”
此处的郁洲据载乃今之江苏连云港。舟山的地理位置与古郁洲(连云港)有着惊人的相似。相传秦方士李少君在北方海边见到仙人:“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史记·封禅书》)在滨海的岛上,得见仙人,其仙道色彩自然浓烈异常。
舟山的特殊的海滨地理位置同样能够催生海洋仙话。
事实上,舟山地域确有丰富的海洋神话传说。舟山的海岛人民因海而生,他们虽能够依托海洋丰富的资源生活,但海上风浪不定,突发的自然灾害常常使得沿海居民苦不堪言。因此渔民将希望依托于神,于是一系列的海神神话信仰应运而生,如在舟山有极为普遍的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娘妈”“天后娘娘”“天妃”等)。在舟山沈家门一带盛传一个故事:妈祖前生是一个渔家姑娘,懂得天象,能预测海上天气。大家都十分爱戴她,称她为“神女”。一次因出海救人遇难。人们不愿承认神女已死,于是认为她“羽化升天”。还为她修建神庙,供奉起来。每逢出海都要前往拜祭,希望神女保佑“海不扬波”。

二、舟山的道教名人与舟山的道教风气

最早来到舟山的道教名人是安期生。安期生师从河上丈人,是秦汉时期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据刘向《列仙传》记载,安期生曾与秦始皇相谈三日三夜,后不辞而别,留书曰:“日后数年求我於蓬莱山”。于是秦始皇派遣徐福、卢生带童男童女五百人入蓬莱(今岱山),但最终寻访无果。又有秦方士李少君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如大冬瓜。”这里的“海上”很有可能就是舟山附近的海域。《安姓族谱》中记载安期生为寻求仙草,游历四海。“北上沙门岛,南下海中洲,达珠崖。”其中的“海中洲”便是指舟山。《定海厅志》中载有有安期生泼墨成桃花的传说,目前在马迹山也有安期先生洞,桃花岛有安期峰。
舟山因为安期生的到来而种下了道教的种子。之后还将因一众道教名人的到来而更加鼎盛。汉成帝末年的道教名人梅福曾隐居普陀珞珈山。《定海厅志》记载:“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曾上书斥王氏,及莽篡,因隐居焉。曾炼丹于普陀珞珈山,因号梅岑山……今普陀梅湾有梅福庵,相传以为梅福炼丹处。”可见普陀山实际上是集佛道两家特色的典型代表。
又相传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大成者葛洪也曾到过舟山。葛洪可谓是道教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式的人物。道教人称葛仙翁。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八引《晋中兴书》中记载:“葛洪,字稚川。亡时年八十,视其相貌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咸以为尸解得仙。”
葛洪最为令人称道莫过于其所著《抱朴子》。此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作。同其他神仙家一样,四方游历求道是葛洪的重要经历。他自称“曾所游历水陆万里”。有说法舟山的“翁山”之名便是因“葛先翁”而来,但后考证“翁山”其实早已有之。虽如此,如今在普陀山上仍留有葛洪的“炼丹洞”。并且当时舟山道名在外,《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荒岛,为贤者避世之地。”笔者认为,葛洪来此求仙问道的几率也是十分之大。

三、历史变革与舟山道教氛围的形成

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张角借黄老之道,召集四方教徒。《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可见当时道教信仰之泛滥。而其中的“徐、扬”在东南沿海一带,当时处于沿海的舟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益广。一方面,道教自身的演化发展,使得其被一些最高统治者所接受,在高门士族中传播,一大批高级的士族加入了道教成为了道教徒,从而形成了一批天师道世家。据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考证,晋代所谓的天师世家就有:钱塘杜氏、琅琊孙氏、王氏、徐氏、高平郗氏、陈郡殷论文导读: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后孙泰被诛,孙泰之侄孙恩在海上集结数百人起义,发起地就是如今的舟山群岛。孙恩称孙泰蝉蜕登仙,以五斗米道为旗帜,集结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号“长生军”。隆安末年(401)突破京口,逼近东晋首都建
氏、东海鲍氏、范阳卢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葛氏、陶氏。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道教活动日渐活跃。理由在于一系列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之间,在中原发生一系列的战乱。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引起频繁的移民,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至江南。其中永嘉丧乱更是引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在此次南迁中,南北文化渐渐融合。而当时在士族门阀中流行的道教文化也在江南一带传播开来。南渡中原士族对江南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全方位的。他们在中原父辈的教导下成长,举手投足之间, 都流露出中原文化对其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他们世代信奉的道教,也通过他们在江南的影响力传播开来。
晋代杜子恭一派信奉的天师道使道教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势力达到了巅峰。杜子恭,名炅,吴郡钱塘人,世传五斗米道。少年时即“参天师治纂,以之化导”。《南史·沈约传》记载“钱塘人杜炅字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再三之敬。”杜子恭的弟子中有世奉五斗米道教的琅琊孙氏,孙泰受业于杜子恭,传承其术。孙泰见天下战乱,借道术起义。《晋书·孙恩传》中记载:“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后孙泰被诛,孙泰之侄孙恩在海上集结数百人起义,发起地就是如今的舟山群岛。孙恩称孙泰蝉蜕登仙,以五斗米道为旗帜,集结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号“长生军”。 隆安末年(401)突破京口,逼近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后被东晋朝廷镇压,孙恩大败,逃回舟山,赴海自沉。剩余的军队又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安帝义熙六年(410)率兵十万,直逼建康,被刘裕击败,义熙七年,为刺史杜慧铎“谲而败之”,卢循投水而亡。孙、卢此次起义,无非把五斗米道教在沿海地区的影响推到了顶峰。舟山作为这次起义的发源地,民众所受的五斗米道教思想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参考文献:
 舟山道教文化探源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1]卿希泰、唐大潮 ,《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05
[2] 《定海厅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01
[3]陈寅恪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4]《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舟山市档案局管
[5]《昌国典咏点校本》,舟山市档案局管
[6]方牧,《与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学院院报,2003-06

作者简介:
姓名:秦姣姣,
性别:女
学历:浙江海洋学院201本科在读学生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