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从“门事件”起因其文化起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49 浏览:70765
论文导读:或事是否有影响力,都被冠以“XX门”。面对这样的目前状况,人们对于“门事件”失去了兴趣,最多在看到“XX门”事件时,脑袋中一闪而过的就是有关丑闻的信息,一般不会继续阅读和跟进。所以“门事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至于会不会消失,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四“门事件”的文化起因

(一)“门事件”所衍生出的理论1:框架理

摘要:从1972年的美国“水门事件”开始,凭借其从“门事件”的起因其文化起因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网络优势衍生出诸多“门事件”,同时“门事件”也以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在网络新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网络世界中迅速发展起来。面对这样的目前状况,隐藏在“门事件”门后的文化起因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通过对“门事件”的起源以及对“门”义的分析,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门事件”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门事件” “门”义 文化起因
一 引言
2008年香港著名影星陈冠希被曝与诸多女明星不雅照的“”,“xx门“算是真正在网络上红了起来,并在之后短短的时间内衍生出了“三鹿门”“解说门”“范跑门”等各种各样的“门事件”。为什么林林总总的事件都以“XX门”的形式出现?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值得探究。本文通过挖掘“门事件”的起源,运用义素分析“门”义,来探析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以进一步推动网络新词特别是外来网络新词的研究。

二、“门事件”的起源

“门事件”源于美国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理由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在当时,美国这一政治丑闻震惊一时,并且影响深远。
“水门事件”之所以称之为“水门事件”是由于该事件的发生地在称之为“水门”的大厦,英文翻译为“watergate scandal”, “watergate”是一个合成词,由“water”和“gate”这两个词构成,随着词义的发展和扩大,“gate”渐渐脱离了最初“门槛”“房门”(仅仅指“门”这种实物),逐渐演化为特指一些极具贬义色彩的政治性丑闻事件,如之后出现的“伊朗门”“情报门”。

三、“门”义

《现在汉语词典》第六版的“门”的解释:
1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门口。开门见山。
2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
3途径,诀窍:门径。门道儿。
4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门婿。长(zh僴g )门长子。
5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
6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门。门徒。
7量词:一门大炮。
8姓。
“门”的最初意思就是“房门”“门槛”,(仅仅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即为实物),随着1972年的“水门事件”,它的出现带动了整个“门”的发展和扩大。不再单纯指“房门”“门槛”的意思,成为政界丑闻事件的代名词。分析“门”义素,{丑闻}+{地位,身份显赫}+{影响力大},成为“门”所独有的语义特征,从未看出“门”的范围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丑闻性事件”(一般特指政治性丑闻)。随着现代汉语大量引进“门”族类词,这类词在汉语的影响下,词义进一步扩大,不再单指政治性丑闻事件,而是有了更多的涵义。
以下是对“门“族类词语目前状况的分析:
随着2008年香港著名影星陈冠希的“”( ,就是关于艳照的一系列事件,2008新年伊始,由网友“奇拿”在天涯社区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陈冠希和一些女艺人之间的自拍照和其他图片(我们讳称“艳照”),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事件。) “XX门”事件就进入了我们的眼帘。之后央视著名体育解说黄健翔的“解说门”( 该词源于中国电视台(CCTV)的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在北京时间6月27日凌晨,意大利队在2006年德国八分之一决赛中对阵澳大利亚队比赛时的一段解说,结果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央视也不得不将意对澳的比赛重播换为贺玮的解说,并在以后的若干比赛中更换解说员,以防止影响的扩大。黄健翔曾写过道歉书进行道歉,由同事张斌读于观众,但其真实度一度受到质疑。这一事件由于影响巨大,故被称为“解说门”。后来上海文广中超的转播赛事解说唐蒙和嘉宾刘越非常放松地讨论申花,对朱骏进行了尺度比较大的评论,也被成为解说门。)
以上这两件事是发生在我国社会上比较著名的“门事件”,它们的出现,使得“门事件”不再单单指政界丑闻了,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外延扩大。根据语用动态理论得知,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词义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词所处的语境等。“门”族词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它的词义也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
1“门”族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从最初1972年的“水门事件”特指政治性丑闻,到后来2008年陈冠希的“”事件和黄健翔的“解说门”事件,它的词义就不单单指政治性丑闻了,而是扩大到娱乐,体育等领域的丑闻。词义的外延被扩大。随后“门”事件愈演愈烈,凡事有关丑闻的事件被揭穿,都被人们冠以“XX门”事件。由此可见,“门”族类词现在不仅仅是指最初的政治性事件,而更多是指的社会事件。
2 “门”事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
随着“门”族类词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以及“门事件”越来越趋于平民化。即不管事大事小,涉及的人或事是否有影响力,都被冠以“XX门”。面对这样的目前状况,人们对于“门事件”失去了兴趣,最多在看到“XX门”事件时,脑袋中一闪而过的就是有关丑闻的信息,一般不会继续阅读和跟进。所以“门事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至于会不会消失,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四、“门事件”的文化起因

(一)“门事件”所衍生出的理论

1: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Filimore提出来的,用其原理来解释“门”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框架语义学首先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作用的途径。它是从这样的假设开始的,即为了理论文导读:厚的兴趣,这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畸形审丑心理。3“门事件”的产生与人们的盲目跟风心态有关“门事件”以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为开端,在其之后以其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面前,之所以称之为“XX门”事件,都跟“水门事件”造成的影响力和世界轰动的程度有关。“水门事件”开启了“门事件”的先河,之后出现的有关丑闻,
解语言中词语的作用,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语义框架提供词语的作用在语言中存在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框架语义学假设,词语可以通过它所在的语言结构,选择和突出基本的语义框架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实例,而这是以一定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的。因此,解释词语的作用和功能,可以按照从基本的语义框架的描写开始直到对这些方式的特点加以了详细刻画这样的思路进行。
1972年的发生在美国的“水门事件”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性丑闻,事件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其显著性和知名度是不言而喻从“门事件”的起因其文化起因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所以在之后发生的“门事件”都以此为框架,凡是与丑闻有关的事件都会以“水门事件”相对应。
2 刻板印象理论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1972年的“水门事件”开始,“门事件”以其最初跟丑闻有着密切关系,而到现在也早已被冠之不好,不雅等的代名词,其实有很多“门”事件不一定就是丑闻,不雅,俗气的信息,而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不愿作进一步地了解和跟进。这也是造成现在一提及“XX门”事件,人们不想关注甚至产生厌恶情绪的理由。

(二)“门”事件的文化起因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定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门事件“从1972年出现一直发展到今天,并且词义在不断扩大,这其中暗含了一定的文化因素。
1 “门事件”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的类推心理密不可分
1972年美国的“水门事件”以其影响力之大和波及范围之广,在人们心中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初的“门事件”是政治性丑闻的代名词,在之后发生的类似丑闻,并且影响力大的事件,往往就会被人们以类推的方式冠之“XX门”事件,例如之后出现的“篡改门”“竞选门”事件等,都是人们利用类推策略最好的证明。仿造也是类推的一种形式,在“XX门事件”被其他英语国家类推并且快速发展时,“XX门事件”在中国也掀起了一场“效仿风”,以2008年香港著名影星陈冠希的“”事件和央视著名主持人黄健翔的“解说门”为标志,“门事件”的效仿浪潮在中国登陆,随后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月饼门”“肉松门”等中国版“门事件”。
2 “门事件”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的偷窥心理有关
“门事件”最初的姿态也是由于偷窥美国内部竞选信息而引发,直到今天,“门事件”的迅速发展,与人们的偷窥心理有一定关系。对其隐私,都有好奇心理并且为其乐此不疲,这也是助长“门事件“发展如此之迅速的重要理由之一。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信息已经审美疲劳,对关于私隐,关于丑闻等一系列非传统信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畸形审丑心理。
3 “门事件”的产生与人们的盲目跟风心态有关
“门事件”以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为开端,在其之后以其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面前,之所以称之为“XX门”事件,都跟“水门事件”造成的影响力和世界轰动的程度有关。“水门事件”开启了“门事件”的先河,之后出现的有关丑闻,私隐等事件,都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XX门”事件。再加上2008年香港著名影星陈冠希的“”事件和央视著名主持人的“解说门”事件的发生,“XX门”事件在中国也迅速展开。随便在谷歌或是百度搜索中输入“门事件”,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各种“门事件”,这些“门事件”百分之八十都跟丑闻,性,隐私等有关,跟不好,不雅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门事件”的开始,发展,一直到今天的各种泛滥,可以看出,跟人们盲目跟风的心态有一定的联系。
4 “门事件”的产生与人们对事件的简化心理有一定的联系
对于一件能造成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政治或是社会事件,人们往往都喜欢用一定的简称,这样的简称一般是人尽皆知的。而不会通过描述事件来龙去脉的方式来告知公众。这样的简化心理在“门事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直接描述那些不好,不雅的丑闻,隐私等事件,而是用了“XX门”这样的“门”族词给受众制造一种神秘感和窥探欲。
结语: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网络新词不断涌现。每一类新词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于“门事件”的探究,从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开始,分析其“门”族词义,结合相关语言学原理,分析“门事件”的文化起因,对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门事件”有一定启发作用。从“门事件”的产生,发展一直到今天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不敢妄下定论这事是好是坏,以及它会有怎么的发展前景,这些理由都有待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周日安, 邵敬敏. 美英式原型标记“ - 门”的类化和泛化[ J ]. 外国语, 2007 (4) : 1.
[2] 杨永林.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
[3] 潘艳艳. 框架语义学: 理论与应用[ J ]. 外语研究, 2003 (5) : 1.
[4] 刘宗保. “X门”词族探微[ J ]. 语言新观察, 2006 (9) : 1.
[5] 于全有, 裴景瑞. “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 J ]. 文化学刊, 2007 (2) : 60.
[6] 于全有. 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研究的“非常”语言现象[ J ]. 语言文字应用, 2000 (1) : 91.
[7] 于全有.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理由大讨论[ J ]. 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9 (4) : 79 - 89.
[8][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论文导读:编译出版社,1999郭习松:《从“”看网络文化制约》,《新闻前哨》,2008.6左伟清:《“”下的时代病灶》,《中国青年研究》,2009.1作者简介:李静,女,汉族,四川西昌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上一页123
编译出版社,1999
[9]郭习松:《从“”看网络文化制约》[J],《新闻前哨》,2008.6
[10]左伟清:《“”下的时代病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作者简介:李静,女,汉族,四川西昌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