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文化遗产系列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2 浏览:9286
论文导读:在屋子里唱《光棍哭妻》,外边的人闻之落泪。”赵兴堂说。挫琴确实是筑的“后代”
青州挫琴,“活化石”的复活
一件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已经消失的乐器,“非遗”普查中不仅在青州市被重新发现,而且还是有着活态传承的技艺,使得中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这件可以说具有“活化石”作用的乐器就是青州挫琴。
挫琴,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朝中、晚期就已经非常成熟的“甲骨文”、“钟鼎文”中就有记载。有专家认为,“青州挫琴就是‘筑’的后代,是由‘筑’经过千百年逐渐演变而来的”。
而青州挫琴的传承人赵兴堂,更喜欢把挫琴叫做“挫琴”, 因为形状像半个辘轳头,所以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叫它“半边辘轳头”。
几近消失的挫琴艺术
“由于这个琴很像农村汲水用的辘轳头的一半,所以,当地农民形象地称其为‘半边辘轳头’。”赵兴堂介绍说,挫琴的琴身呈半圆柱形,似半个大竹筒;底部用薄梧桐木板封起,琴头底部有一个半圆的洞,拉琴的时候左手可放其中,与上面的半圆形成一个通长的音箱。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乐器,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组成。在演奏时,击弦是一种常用的弓法,有农村艺人称其为“打琴”;因为用涂了松香的高粱秆擦弦时与用锉锉物相似,所以也有的挫琴艺人称其为“锉琴”,而书写时为图简便又约定俗成地写作“挫琴”。
赵兴堂祖父赵彩云自幼就跟着老一辈祖亲们学习挫琴,是当地有名的挫琴艺人。有时参加有钱人家的红白公事,主人是要管吃管住,还要给几个赏钱。赵彩云用挫琴表演的节目,多数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和民歌。
1924年,家乡吕屯闹“饥荒”过“艰年”,赵彩云为了活命,索性背着挫琴,约着会弹三弦的刘公道一起,背井离乡到北平天桥一带,靠演奏挫琴卖艺为生。一个农村挫琴艺人,来到京城,受歧视遭凌辱是可想而知的。以至赵彩云回来后,从不谈论这段心酸的经历。
1927年冬,赵彩云与刘公道一起摔琴而归。妻子听说赵彩云回来了,急得“蒲袜”(一种草鞋)都跑掉了,赤脚跑到雪地里去迎接。赵彩云带回来一台“电影机”,就是现在的幻灯机。他一边放幻灯,一边拉挫琴,一边演唱着“电影”里的故事。当地老百姓称为“西洋景”,引起很大轰动。
后来,赵彩云从家乡广饶县吕屯搬到益都县(今青州市)的段村,后又迁至益都城区的夏家庄,靠开磨房卖馍馍养家糊口。但他一时也没离开过他的挫琴,一早一晚都抽空在街头巷尾演唱。
1945年前后,赵彩云成为交通员,为渤海军区搜集情报传递信息。有一次不幸被抓住,要活埋。幸亏当地十几个老百姓为他作证,都说他是挫琴艺人不是,并联名担保才死里逃生,把他放了。回来后,赵彩云见人就说:“是挫琴救了我的命。”
1955年,益都城里冯家花园(今人民公园)铁树开花,方圆近百里的人都来看,人山人海。赵彩云已经七十多岁了,心里非常高兴,叫小孙子给他背着挫琴,到冯家花园去演出。当时,挫琴乐曲声吸引过来许多人,演出场子被围得水泄不通。自此,挫琴的名声在民间传扬开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民间老艺人颇受重视。1957年,已经是益都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赵彩云,参加了昌潍专区暨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他自己创作改编并演奏的挫琴《鸳鸯扣》获得了金奖。
“不过,一次在从济南返回青州时,车上的人很多,那把获奖的挫琴装在布袋里被挤碎了。祖父很是心疼,又找到青州一个叫刘砚田的老木匠帮忙重新制作。”1960年,年仅14岁的赵兴堂去东北谋生,祖父赵彩云也于当年去世。1962年从东北回来,赵兴堂发现祖父的奖章等东西都没有了,只留下了一本挫琴琴谱,他将它了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
从六七岁开始,赵兴堂就给祖父背琴,岁开始跟随祖父学琴,把挫琴的制作、演奏技艺都学到了。“”期间,赵兴堂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毁了。“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知道挫琴是独一无二的,我一心想着把这个继承下来,再不继承就灭绝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赵兴堂根据记忆自己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策略得以再次被传承了下来。
琴身:凤凰落脚的肩骨木
赵兴堂听祖父说过,挫琴的制作,最难的部分就是选料。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树的肩骨木。据说,肩骨木就是凤凰落脚的地方,只有这部分梧桐木做出的琴才能演奏出最优美的声音。“实际上,由于梧桐树经常受风吹,经常活动的肩骨木木质硬,做出的挫琴音质好。”
赵兴堂说,自己见过的挫琴一般都是梧桐木原色,加涂上亮油保护起来,也有的在琴头涂上深浅不同的咖啡色。“挫琴的音质,低音区粗犷厚实,稍带沙音;中音区优雅柔静,含蓄优美;高音区音质清脆,具有独特的风味。”
赵兴堂制作的琴头通常是两种造型:云纹和水纹。云纹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赵彩云,水纹代表自己。“祖父是长辈,是天上的云彩。我是晚辈,不能比祖父还高,所以我是地上的流水。”两种不同的造型体现了赵兴堂的儒家孝道。
而琴杆是用高粱秆做的,也有改良成为弓弦演奏。赵兴堂说,从祖父那里开始尝试拉、挫的技艺,偶尔祖父也用高粱秆做的琴杆敲击琴弦,用手弹拨琴弦。在解放前北京卖艺时,祖父边演奏、边演唱,根据挫琴的特殊音色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鸳鸯扣》、《满江红》、《小两口顶嘴》等曲目。
1957年初,以当时的益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新丰为主,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整理,收录了近百首挫琴琴谱,曲目以四大调:《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叠落金钱》等抒情乐曲为主,都是基于挫琴独特的构造及特殊音色创作的。
“这些乐曲,都是根据演奏者的心情来唱,有喜庆的、也有悲伤的。在祖母去世的时候,祖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唱《光棍哭妻》,外边的人闻之落泪。”赵兴堂说。
挫琴确实是筑的“后代”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whlw/lw33901.html上一论文:简述胡德平:真做到“双百方针”才有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