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台湾地区选举文化特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56 浏览:93638
论文导读: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一面,诸如“创意口号”、“强力宣传”、“积极动员参与”等。台湾地区选举文化中的劣质因素不利于实现台湾的政治稳定。随着台湾地区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将朝着良性变迁的方向发展,台湾民众在选举中将变得更加理性而非盲目,候选人也将更加职业化。关键词:台湾;选举
摘要:选举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存在诸多弊病,如悲情牌、省籍族群牌、贿选、黑道参政、蓝绿阵营极端对立等。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一面,诸如“创意口号”、“强力宣传”、“积极动员参与”等。台湾地区选举文化中的劣质因素不利于实现台湾的政治稳定。随着台湾地区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将朝着良性变迁的方向发展,台湾民众在选举中将变得更加理性而非盲目,候选人也将更加职业化。
关键词:台湾;选举文化;政治文化
1008-6269(2014)03-0034-05
选举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为政治文化?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1]。路辛·派伊则认为,“政治文化乃是人们对政治行动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等取向的总体模式”。不同的学者对政治文化有不同的界定,但其实都大同小异,只是各自定义的侧重点不同。较突出的是,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界定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三要素说”。在现代政治运作过程中,选举是选民表达利益诉求的工具。选民通过选票选举自己所偏好的候选人。该候选人一旦当选,将出台对选民有利的政策回馈选民。选民在选举时深受政治文化影响,即受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影响。选民在选举过程中会形成一种选举文化,这种选举文化对政治选举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从一个地区的选举文化入手,便能窥探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构成特性。
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过程中,选举起了重要作用。2000年,民进党借助选举工具使自己上台“执政”,在台湾地区首次实现了政党轮替。2008年,国民党借助选举工具重新上台“执政”,并在2012年大选中再次获胜而继续“执政”。选举成为台湾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为台湾地区政党轮替上台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台湾的主要政党为了实现“执政”梦想、掌握政治资源,都在选举这一关键环节中施展各自的“招数”:从民进党大打“悲情牌”到国民党调整“大陆政策”,从选举双方“曝出假丑闻打击政治对手”到“选举暴力”。台湾地区在政治选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选举文化,并深深根植于台湾的政治文化之中。因此,分析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将为我们更好解读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影响选举文化的因素分析

选举文化体现在选举过程中,不同的政治体系有不同的选举文化。选举文化主要受政治文化、传统文化、选举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影响选举文化最重要的因素。选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直接影响选民的行为。候选人的政党认同、个人形象、公共政策倾向极受他们重视。在两极分化的政治文化中,中间选民力量较小,而极端左翼和极端右翼选民力量处于对抗状态。在这种政治文化中,左和右的势力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会为了反对而反对,对于与自己不同的立场都持异议。因此,在两极分化的政治文化中,选举的对抗性会表现得更加激烈。参选的两派势力会极力扩大各自的分歧,给对手贴上不利选举的标签,以标榜自己的特殊性和正当性,吸引选民,达到自己胜选目的。与此相反,在高度一致的政治文化中,极端左翼和极端右翼力量都非常弱小。在选举中,政党及其候选人会以比较温和、偏向中间的政策来吸引中间选民。传统文化是影响选举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心理特征、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独特的行为方式对选民的倾向和选举文化产生深刻影响[2]。在传统文化盛行的地区,选举中往往存在“铁票”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以“亲族”为中心形成的人际关系圈。
此外,选举制度也会影响选举文化。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的形成会影响个人偏好,个人为了从制度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就会去顺从制度或反对制度,个人行为深受制度影响和制约。选举制度影响着选民和候选人的偏好,形成独特的选举文化。在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制的选举地区,一个选区有多个议席,每位选民只能投一票给一个候选人,票数投给候选人,议席则根据选票多寡决定。因此,政党往往会采取配票策略来实现席位最大化,但是这不可避开地会导致党内同室操戈大于党际竞争、政党派系取代政党地位、候选人好走偏锋等情况。
当然,影响选举文化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治竞选的经费就越多,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

二、台湾地区选举文化分析

(一)悲情牌
悲情牌是指在选举中政党及其候选人以受政治迫害、疾病、被暴力胁迫等历史或新闻事件作为诉求,争取选民投下同情选票。悲情牌可以创造出由谷底绝处反弹的奇迹,利用选民情绪化的反应让选票极大化。台湾的政治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悲情意识”,这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台湾政治文化中的悲情意识源于台湾民众历史的“不愉快记忆”——他们无法当家作主和掌握自己的命运。长期的压抑使台湾民众有着“出头天”的强烈愿望。当台湾实现选举之后,悲情牌便成了台湾选举中吸引选票的有利工具。
台湾地区选举中的悲情牌成为赢取选票的重要策略。台湾地区开始推行选举的时候,民进党的候选人往往打着被政治迫害的悲情牌而屡试不爽。只要参选人打着自己因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而被判过刑、住过监狱的旗帜,同情票就会滚滚而来。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前,就一直把因交通意外致残的吴淑珍打造成“国民党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以换取悲情支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的更是每每在危急时刻祭出“悲情利器”。2004年,在民调远远落后的情况下,凭借“两颗”瞬间煽起了部分选民疯狂的悲情,进而转变选举结果而“赢得”选举。这成为玩弄政治悲情的“经典之作”。

(二)省籍族群牌

在台湾地区选举文化中,族群的对立与撕裂对台湾社会的伤害最大。族群理由在李登辉当政期间就已经凸显。李登辉当年正是依靠制造和利用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族群矛盾,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打击了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民进党更是将族群理由发挥到了极致。在民进党的政治话语里,“外省人=国民党=亲中=不爱台湾”,“本省人=民进党=爱台湾”。民进党借着“反中”招牌,挑起族群矛盾,打压泛蓝阵营。民进党在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过程中,再次打着省籍族群牌,进一步加深了台湾社会的族群对立,使台湾社会又经历了一次分裂。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whlw/lw33419.html上一论文:阐释以文化人 以智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