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化剖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90 浏览:144395
论文导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文化重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文化;课程整合;课程文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文化作用的缺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令人关注的话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STE)在其制定的教育技术国家标准(NETS)中,将“课程整合”直接解释为“在学术性内容的日常课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改善学习和教学”。我国有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其目标是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包含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等不同层面,它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表研制理论和实践。诸多研究,不胜枚举。
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层面,应该上长到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高度上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本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普及,使得当代课程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课程作为教育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的日常活动、社会实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直接映射。
按照文化学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文化的形态分解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文化也是如此。物质化的信息文化主要表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种类信息工具、信息产品和设施,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等;行为化的信息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理由等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其方式。
信息文化除了显在的技术化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或显或隐、无时无处不在发挥作用的精神价值。精神层面的信息文化至少包含三层作用:一是在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个体与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意识;二是在信息运用和理由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价值观念;三是在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过程中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信息社会道德以及法律规范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内涵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时代课程文化的建构也包含了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课程文化重构的行为层面既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也表现在课程研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部活动与过程之中,如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和社会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协同性和合作化,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和多主体性等。

1、课程目标的文化关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剖析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存在着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其一是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向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整合其他学科内容的方向发展;其二则是从以往相对封闭的学科课程向以学科课程为主体整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在这两条运转轨迹中,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学习认知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而且是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信息文化领域的关注。
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仅推动了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目标协同,同时也推动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和有机融合。

2、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个性化

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来源于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社会实践。课程改革必须面向现实生活面向科技发展、面向未来,必须保证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在知识结构、呈现形态、组织方式和学习情境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如对原有课程内容的增加、删减或改造,课程知识和学习经验选择的多样化、生活化和综合化等。
由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它本身只是一种文化图式;纯理性的知识内容缺乏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背景的联系,因而它很难具有文化作用上的鲜活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包括加强知识与科技、经验与生活、学习与社会、人文与科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多维关系,将理由、主题或理由解决策略等方面属性相近的内容重新聚类或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课程结构体系。这类情形在新课改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和一些新教材中都有体现。

3、课程实施方式与师生关系的转变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教学环境,它既可以为学习过程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可以为信息的搜集、加工、交流、合作以及理由解决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不断影响和转变着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
实施环节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得课程环境逐渐显现出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认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导致教与学过程的简约化、情境化、活动化、合作化与社会化的特点。认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导致教与学过程的简约化、情境化、活动化、合作化与社会化特征更为浓烈。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第一,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可以用来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策略。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可以更好地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第三,信息技术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使人类智能有机会超越细微、繁琐的笔算和符号操作的技巧运用,上升到从体会科学规律和思想策略开始的运筹、规划等层面上来工作,更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学习和解决理由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简单的教学形式或教学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的和重塑。课程重塑的过程并非是与传统割裂之后的“另起炉社”,也不是一概否定过去课程建设的经验,而是需要扬信息文化之长,弥旧有课程之短。整论文导读:上)。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潘克明.用系统科学策略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中国教育,2004,(1):9-15。李艺主编.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2。张义兵.伦网络时代老师权威的转型。教育研究,2000,(9)。上一页12
合的过程更多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整合性特点,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吸收与融合,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动态延续,是课程文化变迁的连续和统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当代课程在理念,目标、内容、策略等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都会不断发生裂变与重构,并逐渐发展成为体现信息时代特点的新型课程。
参考文献
[1] ISTE.Na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s(2000)[DB/OL].http://cnets.iste.org/students/s_book.html。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标与作用[J].教育研究,2002,(4)。
[3] 黄甫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与原理[J]。教育研究,2002,(10)。
[4]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核心(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5] 潘克明.用系统科学策略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2004,(1):9-15。
[6] 李艺主编.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232。

[7] 张义兵.伦网络时代老师权威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