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龙泉香菇文化溯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0 浏览:10166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 龙泉香菇文化历史悠久,已逾千年。本文试就龙泉香菇的栽培史“砍花法”创始人吴昱的功绩和王桢《菌子》篇等的简单介绍,意在论证龙泉是世界香菇文化的发源地。
关键词: 龙泉 香菇 文化
香菇,龙泉人称香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记载。而在清人的《本草求真》中,则被誉为“食中佳品”。
龙泉是“世界香菇发源地”。宋高宗建炎四年三月十七日,香菇祖师吴昱(1130—1208)生于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交界处的龙泉县(今属庆元县)龙岩村。他集三县菇民历代香菇栽培技术,创造砍花法和惊蕈术,菇民代代相传。后修真归道,护佑菇民。菇民尊奉他为“菇神”吴三公(因其排行老三)。
相传吴昱将自己所学种菇的策略点教全村父老,全村人都种起了香菇。菇业大兴。可是有一年,所有菇树都不出菇,大伙心焦如焚。吴昱便脱下草鞋,在菇树上拍打一阵。第三天,那拍打过的菇树就长出密密麻麻的香菇来。接着,吴昱和村民把满山的香菇树都拍打一遍,不几天,所有菇树都长满了菇。从此,菇民越发敬重他。吴昱的这种拍击菇木催菇法,一直沿用至今。
吴昱是世界“砍花法”的创始人。民谣曰:“朱皇钦封龙庆景,国师讨来做香菇”,是说明洪武年间,处州香菇入贡,被朝廷列为佳品,国师刘基(伯温)就向朱皇说处州龙庆景三县菇民之艰难,朝廷要多加扶持。朱皇就将香菇生产的专利权赐给三县人民,并封赠吴昱为“羹食公侯”。明万历三年,皇帝又敕封其为“判府相公”。后世菇民在凤阳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凤阳庙,设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的何澹(1146—1219),字自然,龙泉上河(今兰巨乡豫章上河村)人。他主持修撰的《龙泉县志》中,记载了香菇砍花法栽培技术的全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精确、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记录。
吴三公世居深山密林,以打猎及采集野生菌蕈为生,发现阔叶树倒木所产之蕈食后无毒而健身,且其味香醇,因此取名为香蕈。他发现树身为刀斧所砍之后,出菇更旺,且多砍多出,乱砍乱出,不砍不出。间亦有砍而多年不出者,发声长叹,猛击树段,往往数日之后遍树出菇。这便是砍花法栽培香菇之雏形。击树而出菇便成了以后砍花术中之绝招——惊蕈。
1313年,王桢农书《菌子》篇问世,论及香蕈栽培砍花术。他的著述正是菇民长期生产实践所留下的历史见证。王桢在元时先任宣州旌德县尹,后改龙泉香菇文化溯源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任信州永丰县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桢做过丰城县尹)。旌德即今安徽旌德县,与浙赣边邻;丰城或永丰均属江西省,永丰即今广丰县(唐置永丰县,清改广丰县),与龙泉县城仅距80公里。旌德或广丰,均属龙、庆、景菇民传统香菇栽培地。
王桢在《菌子》篇中,对砍花术作了如下记述:
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树)伐倒,用斧碎斫成坎,以土复之,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播坎内,以蒿叶及土复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棒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虽越年而获利,利则甚博,采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复发,相地之宜,易岁代种,所采趁生煮食,香美,曝乾则为香蕈。
《菌子》问世,距今已有700年。王桢所述内容,是对砍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精髓为:a、选择菇场(向阴地);b、选择树种(枫、楮、栲等);c、砍花(用斧碎斫成坎);d、惊蕈(以槌棒击树);e、焙制(曝乾)。这些经验总结,与龙庆景三县菇民之砍花法完全吻合!在七百年前,作者对栽培香菇如此熟悉,殊为可贵。至于“惊蕈”这一技术,至今仍为各国香菇段木栽培中极受重视的研究难题。
我们龙泉是香菇文化的发源地,菇民们世世代代以种菇为生。
龙泉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是一块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的绿色大地,东近临东海,相距仅100余公里,面对广阔的太平洋,气候深受海洋影响,降水充沛,很适合香菇栽培。
一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龙泉菇民身居深山老林,感悟山水之灵性,创造了香菇砍花栽培技艺,成为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影响波及古今中外。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屏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责任编辑 李红梅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whlw/lw10832.html上一论文:关于的域外经验:美国黑色暴力文化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