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改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66 浏览:18025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文章围绕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进行探索,首先对后工业社会中的工业设计进行分析,提出工业设计正在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然后论述了后工业社会对工业设计师能力的要求,认为工业设计师应具备真、善、美三方面的素质。最后从课程设置、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探析了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 后工业社会 教育改革

一、后工业社会中的工业设计

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73年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正式提出,后工业社会由高科技所引发,是信息产业革命化的产物,在后工业社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①
工业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已有250多年,随着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内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以外观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设计,正在快速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高端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工业设计作为高技术服务业,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必须要在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将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幸福感等情感激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物质层面,这其中的聚焦点,正是用户体验,谁的产品或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使用心理和习惯,谁就是胜出者。因此,在后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将成为工业设计价值的核心。②

二、后工业社会对工业设计师能力的要求

在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师将面对资源紧张、信息泛滥、情感疏远等社会与生态理由,需要将设计从“产品为中心”转变到真正“以人为中心”,设计对象也将从“物品”转向“服务”。③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较以往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设计思想。
后工业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需要通过设计将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因而迫切需要使世界变得温暖的设计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真、善、美的素质,它们分别代表着设计的三个方面,即科技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设计需要兼顾科学、道德与美学,唯此才能造福于社会。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树立设计的全局观,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仅定位于艺术造型这一较低层次的设计,特别在以人本主义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后工业社会,造型仅仅是设计的一个环节,而前期的设计调查对于设计来讲则非常重要,只有进行细致的设计调查,设计才能“对症下药”。此外,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美观因素外,可用性因素也必须加以考虑,使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④

三、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设置

工业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涉及艺术学、工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设计类的学生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将其进行有机整合。从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师应具备的真、善、美三种基本素质出发,可将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工程类、人文类、艺术类三大模块。
工程类课程的设置面应比较广,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工程知识,在此基础上深思技术与人的关系,怎样将其与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类课程的设置除了材料与工艺、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以外,还应包括移动互联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
人文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社会的宏观环境出发,发现急需解决的社会理由,使设计能满足人的需要,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老龄化理由、环境污染理由、可持续发展理由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理由进行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应设置的人文类课程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艺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使设计作品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并不是纯艺术的个人表现,设计师应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理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工业设计专业应设置的艺术类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设计色彩学、设计美学等。

(二)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后工业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如慕课(MOOC)、网络论坛、微博等对所学的专业或课程有较好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势必发生变化,不能再完全沿袭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互动,教师的职责将更倾向于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设计类专业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任课教师必须对课程有深入、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时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三)实践教育

在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将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将会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创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设计的成功与否将更多地由用户来决定。
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如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时,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对社会中存在的理由进行深入深思,把握社会热点,并从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寻求设计切入点。此外,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走入用户的世界,认真研究用户的生活形态和行为习惯,使自己的设计能够融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用户所接受,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能产生市场价值。正是基于此,许多学者认为设计学院将会成为未来的商学院。
结语
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以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对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要求工业设计师应具有真、善、美的素质,采取较以往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设计思想,基于此,本文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工业设计的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相信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必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
(注: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G201284)
参考文献:
[1]李嘉.后工业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传统工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侯可新.用户体验——信息化时代工业设计价值取向的核心[J].艺术教育,2论文导读:013(9).刘军.设计在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责任.包装工程,2013(2).左铁峰.论体验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体验设计.装饰,2004(10).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责任编辑:张斐然)上一页12
013(9).
[3]刘军.设计在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责任[J].包装工程,2013(2).
[4]左铁峰.论体验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体验设计[J].装饰,2004(10).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