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进民生为重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26 浏览:156697
论文导读: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定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②
民生理由,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理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些理由,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适时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把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首先,民生理由是和谐社会建设最基础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社会成员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人际协调。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既是对民生理由上社会公平的简明表达,又是对社会成员安居乐业的到位说明。
其次,当前的民生理由是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多发凸现的基本根源。社会建设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新的贫困理由,形成了生活困难的社会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困难的主要承受者,因而有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

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标

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民生理由历来都关乎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理由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人类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动物式存活,而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人对自身的生活有需求指向,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存活需要,而且要满足自身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发展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改善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③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揭示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进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了起来。
同志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进民生为重点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中国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将改善民生贯穿于自己的实践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十七大按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要求,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理由,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不仅凸显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把社会公平正义的概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样,所谓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理由和社会风险,归根到底也是按照公平正义的概念和原则来处理社会矛盾、社会理由和社会风险,特别是民生理由上的社会矛盾、社会理由和社会风险。总之,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这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性所在,而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又成为检验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

三、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理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中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党,论文导读: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就是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了民生,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小康社会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大报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关键还是在于它极大地、快速地、持续地改善了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快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理由,就要把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和地区差别,努力协调经济社会关系、特别是各种利益关系,使发展成果不断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改善民生理由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理由入手,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使人民幸福,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人始终不渝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同志一贯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同志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存活、发展和幸福等理由上,并付诸于实践,树立起亲民、爱民、为民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人民富裕与国家强盛、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民心所向与长治久安的双向互动。
十六大以来新的实践证明,我国正处于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矛盾的重要关口,民生理由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民生理由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愈能如期实现。抓住民生理由,也就是抓住了社会建设的根本。
没有社会建设的良好发展,就没有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重视经济建设,还要重视社会建设,因为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理由需要社会建设去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不仅抓住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还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金钥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搞好了,科学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四、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就是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了民生,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小康社会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大报告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过去的“总量”改为“人均”,体现出要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性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理由不容忽视。在改善民生方面如果有所突破、有实质性的进展,全面小康的目标才能会更快的得以实现。目前,在建设小康社会、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难点理由,这也成为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是快速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人口比重大,而人均耕地很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收入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活上表现为农民基本上还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而且有两千多万农民还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生产上表现为农业经营效益低,投入不足,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还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能使农民从总体上过上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国就无法真正跨越走向现代化的门槛。
二是转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随着农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二元经济结构的理由会明显缓解,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在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二元社会结构理由会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实施是一个重大抉择,但必须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三是全面地改善民生。所谓全面,不仅是要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包括扩大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都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纯净的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是六大方面的惠民决定,也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建设中。中国的老百姓有理由相信,随着民生理由成为党的最高决策层所最关注、最迫切、最热忱的现实理由,我国将迎来更关键的社会发展机遇期,中国人民的日子将越过越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期不远。
改善民生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在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导读:
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理由不断得到解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能更好的激起全体人民的建设和建设潜能,也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青连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版.
注 释: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青连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页.
④《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