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速成教程(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80 浏览:8959
论文导读:
写在前面的话
会计有两个分支,对外提供通用财务报告的分支,叫财务会计;对内提供管理报告的分支,叫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以利润为王,管理会计以为王,但在传统上自身不设账,更没有统一的报表体系,只能依附于财务会计,对财务会计数据作吃力不讨好的各种琐碎调整,这是它在文献和教科书里“蓬勃发展”,实践中却只见零敲碎打应用的理由。有鉴于此,作者提出“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新体系,已设计出核心报表,并围绕这些报表,提出一些总括性的比率,初步展示流诊断在反映公司赚钱额、赚钱效率和理财等方面的作用(见《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连载于本刊2013年4月号、5月号)。
实际上,流诊断作为全新的财务分析,已有可能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从核心报表开始,不断地变换观察角度,逐步向下细化分析,最终形成纵横连锁的各类指标,管理层从这样的“高清图像”来全面公司,可以及时调控,走上“赚钱为王,百业兴旺”的正轨,当然效果奇佳。不过,从利润为王,到为王,再到赚钱为王,经历了两次思想进化,核心理念已有很大差异,有必要另起炉灶,推出大管理会计自己的“核算规程”,给出直观印象,说明一系列的指标和报表是怎么经过这个核算体系而得到的。在实务工作中,本来就有专职人员在从事各类内部管理报表的编报,只不过没有凸显赚钱核心,不成体系而已,核算规程会起到正本清源、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样,按财务会计准则规定的全套传统核算,可以俗称为“外账”,大管理会计自定的核算规程,则可以俗称为“内账”,以示两者之区别。赚钱为王的“内账”,在现阶段可以补强管理会计,使之快速崛起,成为公司内部持续运转的常态化管控系统,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长远来看,还要承担起拯救财务会计的历史使命,在成风的“外账”被社会彻底抛弃时,作为“备胎”取而代之,这是作者取名为“大管理会计”的理由,或者提“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都足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速成教程

(一)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以正名。

人们常觉得与会计人员没法沟通,会计很难学,因此习惯于“敬而远之”。其实,那只是财务会计给人的印象:业内强调“职业判断”成风,故弄玄虚,似乎不愿意把事实彻底搞清楚、算清楚,无视“一定之规”,喜欢多项选择,推崇灵活处理。以致于同样的一些业务,让100位会计师分别独立处理,会得到101套财务报表(多出来的1套是注册会计师调整的)。甚至自比法官的“判例法”,以“艺术化”作为高素质标志而沾沾自喜,不知道“艺术”与“科学”其实是有重大区别的。
管理会计就完全不同,科学有个“再现”原则,在会计领域表现为“谁来做账,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有没有赚到钱,那是假不了的。管理会计用的是正常的人类思维方式,说的是人话,对各类业务处理有客观依据,有具体的指南,能取得共识,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细化和深入,是没理由的。教程在内容编排上尽可能“接地气”,注重科学实用,并采用了“中国流复式簿记”(俗称“左右记账法”)的高效学习策略,力图使没有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士,从零开始地学习,同样可以很快见效。
本速成教程共有十四讲,将在本刊分期连载。教程主要的读者对象,首先是公司老板和高中级管理层。他们希望用最少的时间了解什么是赚钱为王,公司赚到了多少钱,如何更赚钱,明白管理会计是怎么回事,以便能自如地运用流诊断工具来赚更多的钱;其次,是希望参与管理会计实际操作的人士。内账不同于“外账”,需要专门学习才能达到“内账内行”的水平,这是提升自己在公司作用地位的新机遇。
第一讲 怎么知道公司赚了多少钱?
开宗明义地说,要计算“赚了多少钱”,首先考察能带来“货币收入”的各类业务,这些业务一般也要发生费用开支,是它们各自的“直接成本”。业务的货币收入减去直接成本,就是该业务对公司的直接贡献,汇总所有业务的直接贡献后,再减去与业务不相关的“间接费用”,就是本期赚到的钱了。这里还没有考虑到要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和社会税费,也没有考虑要支付的股利,因为这些都是赚到钱以后的分配行为,所以称为“息前税前赚钱额”。用一个计算式就可以完整地表达,那就是:
息前税前赚钱额=∑(货币收入直接成本)-间接费用

一、货币收入

公司的业务会产生收入,在记录收入时,内账核算强调的是“货币收入”,例如“主营业务货币收入”,或“其他业务货币收入”,当我们计算“赚到多少钱”时,只承认本期已经收到的业务,还没收到的,例如应收账款,尽管代表着收到货币的权利,但目前还未收到,不符合“货币收入”的定义,当然要排除在外,等真正收到钱时才算数,这样就明确地避开了鱼目混珠的行为。
不算货币收入的还有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应收票据等。特别需要澄清的是应收票据。当公司收到顾客开给的应收票据后,由于其中的“银行承兑票据”可以由银行承兑,直接从银行得到扣除贴现额后的;其中的“商业承兑票据”交给供应商,也可以得到商品供应,替代了直接的货币支付。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应收票据也算货币收入,其实并非如此。
拿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实际上是收票以后的一种贷款行为,公司需要为此支付财务费用;用应收票据交给自己的供应商,代替直接的货款支付,实际上也是收票以后的一种理财行为,由于本公司愿意为此背书,承担坏账的风险,所以供应商也愿意接受应收票据而已。所以有必要指出,当公司收到应收票据时,还不能认为是收到了货币资金,只有经过后续的理财行为,真正收到时,才能算是“货币收入”。
需要讨论的还有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是公司在提交商品或服务前,就接受了顾客预付的货币收入,具体形式如预交房款、购物卡、加油卡、美容卡等。这种做法,从理财的角度看,当然对公司是有利的。从赚钱的角度看则有所区别,根据“货币收入直接成本”,已经提交商品或服务的部分当然可以核算为赚钱了,还没有提交相关商品或服务的部分,就没有直接成本,意味着该业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也就不宜纳入本期赚钱额的计算。记账时只能这样做,确保账表的一致性和严谨性。不过应当说,顾客愿意预付款,说明除非公司自身理由论文导读:
,这业务可认为已接近完成,在作财务分析时,是不妨为此业务预估直接成本后,把这部分作为直接贡献纳入考虑的。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速成教程(一)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在内账核算看来,联合成本是分离点之前的“联合生产过程”的直接成本,是完全可以认定的。不过,从收入看,这个联合生产过程具有特殊性,往往在分离点之后才可能销售产品,那时才能有货币收入,但已经不算它的收入,而分别是各联产品的收入了。即使如此,并不能转变联合成本是其直接成本的性质。所以,如果把生产过程看成是没有中断的一个整体,那么,联合成本和分离点后发生的各种成本,其地位就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该生产过程取得货币收入的而发生的直接成本。也就是说,大可不必硬把联合成本分摊到各种联产品上,那有画蛇添足之嫌,简单地原样记录下来即可。至于管理决策,我们只能给出某个联产品在分离点后发生的直接成本,与其货币收入比较,可能作用不大,但这个生产过程本来就是各种联产品相互捆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过程,就是发现里脊肉很畅销,你也别指望杀一头猪能切出更多的里脊肉。也就是说,只有考察整个生产过程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直接成本的关系,研究整头猪该不该杀,才是靠谱的,有分析作用的。
联合成本不能认定到联产品上,是客观存在的,就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还有些开支就未必如此,通过转变条件,原来的“不能认定”也可能转化为“能够认定”。例如,在没有用电表计量各产品用电量时,电费无法认定到产品上,不能作为产品的直接成本。如果在生产过程相关环节安装了电表,并保持相应记录,电费就可以直接认定到产品上,成为直接成本了。这说明要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向精细化管理发展,促使直接成本越来越准确,也就更有助于正确的决策。
一笔业务是不是赚到钱,赚到了多少钱,常识告诉我们,要从货币收入里减去成本以后才能知道。制造业还有个不好回答的理由:“什么才是产品的直接成本”?商业上无非是“买进卖出,低买高卖”,要判断直接成本并不难。难的是制造业,不太好办的是,在实践中,我们要面对从不同角度理解的产品成本,而且看起来都有道理。
一种是完全成本法,公司的全部费用开支都算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销售产品的货币收入只有高于产品的完全成本,才叫做赚钱了。只要设想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做法是很容易理解并认同的。
第二种是制造成本法,顾名思义,只把制造过程的成本作为产品成本。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外,生产管理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也算是产品成本。其余的开支,例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都作为当期费用,不算产品成本。销售产品的收入只要高于产品的制造成本,这个产品就算赚钱了。只要设想公司有两个或以上的制造部门,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这也是很容易理解并认同的。
第三种是变动成本法,假设有某些开支是随产量(业务量)变动而同方向变动的,例如,生产量越大,原料采购资金也越大,和产量表现为线性关系,称为变动成本。其他开支则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例如房屋租金是个不变的金额,称为固定成本。把变动成本算作产品成本,而把固定成本作为当期的费用,不算产品成本。如果销售某种产品的收入高于其变动成本,该产品就算赚钱了。只要设想公司有多个制造部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产量又各有不同时,这样的做法算是“快刀斩乱麻”,极为简明,很容易理解并认同的。
不过应当说,这些看待成本的角度又各有各的麻烦。采用完全成本法时,要回答:如果公司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这全部的费用开支该怎么在这些产品之间划分?采用制造成本法时,同样要回答:如果公司的某个制造部门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该部门发生的全部费用开支该怎么在这些产品之间划分?显然,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外,公司还存在看不出与产品有何关联的各种间接费用,这些如果硬要作为产品的成本,难免要主观武断地行事,甚至歪曲产品成本。严重的是,管理决策是要用到成本数据的,不实的成本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曾有美国某公司关闭了产品成本高于售价的低密度电路板生产线,以为从此可以止损,不料发现亏得更多。后来才知道,直正应该停产的是另一种高密度电路板,由于本该由它承担的间接费用被主观地转嫁给了被停产的产品,使被停产产品在账面上的成本很高,当了替罪羊。这就是成本真相有误,使管理层作出了方向完全相反的错误决策的有名案例。
采用变动成本法时,则很难回答这样的疑问:实际的费用开支往往不是理论假设那样“非此即彼”的,而是可能同时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因素在内,怎么把两者截然划分开来?从可操作性上看,这显然又是个大难题。
有鉴于此,内账核算推荐采用有别于上述各法的“直接成本法”。在具体构成上,直接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如上文提及的可认定电费)所构成,可以说,直接成本大致介于变动成本和制造成本之间,比制造成本更具灵活性,比变动成本更具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可进化性”,随着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也就越来越有助于管理决策。
直接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底线,如果产品的不含税售价低于直接成本,这个产品就是“黑洞”,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对公司只有负贡献,要立即叫停。在清仓拍卖时,也要尽可能让高于直接成本,过低就是人们常说的“跳楼价”,连本都收不回来,没法维持下去了。
第三讲 长效贵重资产与低值易耗品
读者对第一讲的内容,可能存有疑问的,是“变卖写字楼的货币收入,减去该写字楼的原始购建成本,就是这次变卖活动的直接贡献”的说法,尽管在数字运算形式上和其他资产一致,说得过去,但如果分两种情况来看,一是这写字楼是全新的,二是这写字楼已经为公司服务了20年,内账对两种情况的处理都是相同的,是不是就站不住脚了?这需要作个专门分析。
首先要指出,财务会计处理业务时,主观臆想的传统极其浓厚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速成教程(一)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喜欢通过牵强附会的分析,即自作聪明的所谓“职业判断”,得到似是而非,甚至互相矛盾的结论文导读:
果。例如,一项固定资产要过多久才会终结使用寿命,本来就无法准确预期,自以为是地强行估计的结果,是认为每期都会“折旧”掉一部分,这叫“折旧费用”。要从固定资产的原始购进价值中减去累计的折旧费用以后,才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后来,另一种“职业判断”又来了,经过资产评估,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原始购进价值的N倍。不但原来计算的“折旧”白费了,这公允价值自身也不靠谱,真正变卖时肯定不是这个价!这是很无聊的行业风气。固定资产还在那儿好好发挥着作用,何来的“折旧费用”?可见,这凭空飞来,纯属虚构的“费用”,既不是内账所定义的“直接成本”,也不是“间接费用”,是管理会计绝对要排除在外的。那么,内账怎么看待和对待这个理由呢?从流诊断的角度看,公司是一个既有货币输入,又有货币输出的“池”。而为了赚钱,在开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前,是需要投资购建一些设施的,最低限度也要有办公场所、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等。这个通道或平台搭起来后,就形成赚钱能力,才可以开始“货如轮转,日进斗金”。
长效贵重资产就是构成公司基本生产经营环境,有助于公司自营活动的配套设施。例如生产设备、厂房和办公楼等,也包括土地使用权、购进的专利等无形资产在内。作为长效贵重资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预计可在自营活动中发挥长期效用(本教程姑且设定为2年或以上);二是单件达到规定的下限金额(本教程姑且设定为2万元或以上)。
长效贵重资产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构建赚钱通道的设施”,提供了自营业务得以开展的环境条件,公司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或其他服务正是在这个通道中不断循环周转,最终回归为货币资金的。可见,持有长效贵重资产的目的,与持有其他长期投资项目资产不同,与持有在通道中周转循环的存货也是不同的,人们更看重的是这些设施组合起来所形成的“通道赚钱效率”,而不是在将来可以变卖得钱,长效贵重资产组合起来,要对自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持续的平台服务作用,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它们全面配套后的业务运转效率、设备完好率等才是关注重点。至于其中的某个单件目前还值多少钱,将来处理时还能卖多少钱,倒在其次,因为购进它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变卖得钱。
此外,“长效”意味着可使用年限的不确定,即使是机械设备,除非工艺落伍需要淘汰,在理论上也有“永久寿命”,要不时更换的只是轴承、车刀、冲模等易损零部件;“长效”也意味着由于“夜长梦多”或者“效应”,资产的未来价值不易确定,例如土地使用权可能价值大涨,百年厂房可能因成为纪念工业时代的“文物”而卖出天价。也就是说,对于写字楼等“长效贵重资产”,在最终处置之前,任何人为地计算折旧、预估减值损失和预估公允价值之类的行为,最后都被证明是不靠谱的,也是无聊的。所以,除了行政上的资产管理手段之外,只需要同时登记其价值,进入内账管理。即除了品名数量之外,还要在会计账上保留原始购建金额。无论持有多长时期,这个原始购建金额一直保留着。并且要从制度上规定,确保定期盘点实物,当失去效用时,或未失去效用而需提前处置时,要把处置的得到的货币收入(哪怕只是作为废品得到的回收价值)和这个原始购建金额对比,作为判断货币升溢(亏绌)的参照。这样的处理方式,和公司处理其他投资项目的资产是一致的,全新的写字楼也好,用了20年的写字楼也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其最终价值,这才是站得住脚的、客观科学的做法。
除了长效贵重资产以外,经营过程中还需要不时购置许多实物,它们或者价值低到可以忽略,例如办公用品、灯管、电风扇之类;或者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速成教程(一)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使用期限短到不值得关注,例如容易磨损腐蚀的轧、辊、溜槽、化工管道等,需要时常更换。不能同时满足“长效且贵重”的条件,也就不是“长效贵重资产”,可以沿用过去的说法,称为“低值易耗品”。也就是只要满足“低值”(本教程姑且设定单件2万元以下),或“易耗”(本教程姑且设定预计效用在2年以下)两条件之

一、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就算是低值易耗品。

低值易耗品当然也是构成公司运营环境的资源,但由于以上所说两个理由,一旦投入使用,实际上就没有多大的回收价值,所以不值得特别关注,只需要用一般的行政手段管理实物即可。在会计账面上,低值易耗品投入使用后,就作为间接费用一次性注销了。
长效贵重资产是长期投资决策的结果。对于有些项目,如特定产品的生产线来说,即使是单件价值不达标准的某些构成物,因为是成套设施的一部分,在基建安装完成时,也可作为“长效贵重资产”,进入投资项目清单,整体移交给生产运营使用。不过,投入使用后需要局部更换时,就要按单件是否符合“长效贵重资产”标准来处理了。单件重置符合标准的,注销报废的单件资产的原始购进成本,登记新资产的购进成本;单件重置不符合标准的,视同低值易耗品,作为当期间接费用处理了。该繁则繁,可简则简,因为,这里看重的、要维持的是“成龙配套”的运转能力。